北山南海话风水
新安,本晋东官郡地,东控归善,西抵香山,北连东莞,层峦叠巘,屏卫环立。东六十里曰梧桐山,二峰嵯峨于霄,为邑巨镇。——《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一舆图志 邑以梧桐山为巨镇,三峰嵯峨,耸立霄汉,其余如大鹏、杯渡诸山,层峦叠巘,屏卫环立,不胜屈。邑三面濒海,汪洋澎湃,烟云变灭。凡浈江、端溪诸水,会珠江,屈折百余里,至蛇、犀合龙江,经虎门汇分流湖而注之东焉,诚一钜观也。 ——《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略 按照老地方志书的惯例,每一种志书都设置有《舆图志》,主要是绘制的地图,或多或少,至少有县境图和县城图两种。与现在的地图不同,它没有详细的地名、道路和建筑物等地理信息,也没标明具体的历程,就是简单的几种地物的相对位置和大小,也大有偏差。县境图绘制的主要是山、水、城池、衙署等的分布情况,县城图则只绘制城墙、城门、衙署、学宫、炮台、教场和寺庙等。这样的地图是没有指路等实用价值的,然而古代的人们郑重其事将它绘制,收入地方志,传之于后,满含着对一方水土的依恋和美化的强烈情感。现存的《康熙新安县志》和《嘉庆新安县志》同样有县境图和县城图,对它们进行解读,就能了解古代新安县的风水意向。 (一) 明代万历元年(1572年)新安县正式成立,选择东莞所城的旧址作为县城的所在地。这里早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时就是郡治的所在地。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这里筑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万历元年(1573年)建立新安县,在所城的基础上扩建县城,占地4.3万平方米。据1984年的调查测量得知,古城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濠沟围绕。城址范围东西最长距离为680米,南北最宽处为500米。城址用山岗黄泥砂土堆筑,现南北城墙尚存断断续续、高低不等的基址。北墙无城门,东城门虽存但已改为石块构筑,唯南城门保存完好,外拱门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块,上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然营造“衙署齐备,庙堂俱全”的人文环境。新安县城建有城池、县署、仓廒、、谯楼、馆驿、监狱、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学宫、演武场、道路、水井、牌坊等设施,分布有序,错落有致,其排列格局均为风水思想的具体体现。古城又俗称为九街或莲子城。据形家来看,大南山、赤湾山从海面拔起,好像莲蓬一般,在一个圆形的小山上的古城,就像一粒粒的莲子,东、西、北面的几个小山村好似莲花瓣般衬托着南头而南山、南园、北头、大新等村落从南向北一线延伸,宛如莲柄。后来因为从南向北“莲柄”被横断几节,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改名为“九街”。 据明代《皇明海防纂要》记载:南头“扼外洋要害之冲,护卫虎门、澳门以作保障,汇东北诸海以为归宿,外而占城、瓜哇、真腊、三佛齐,番泊来莫不经由于此”,可见南头城在古代海防军事以及交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明代陈绍儒在《海道刘公去思记》一文中写道:“今因所城而城,新安费罔财伤,役匪民劳,此刘公之仁见于节爱者也。”由此看来,这是根据时任广东海道副使刘稳的意见办的,当时的人们认为利用东莞守御千户所城的旧址可以节约建城的开支。 (二) 古代城市多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地,城市所依傍之山,倍受人们重视。 《康熙新安县志》舆图志说: 新安,本晋东官郡地,东控归善,西抵香山,北连东莞,层峦叠巘,屏卫环立。东六十里曰梧桐山,二峰嵯峨于霄,为邑巨镇。” 《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略说: 邑以梧桐山为巨镇,三峰嵯峨,耸立霄汉,其余如大鹏、杯渡诸山,层峦叠巘,屏卫环立,不胜屈。邑三面濒海,汪洋澎湃,烟云变灭。凡浈江、端溪诸水,会珠江,屈折百余里,至蛇、犀合龙江,经虎门汇分流湖而注之东焉,诚一钜观也。 梧桐山被认为是这一地区龙脉的集结地,也就成为“靠山”、“镇山”或“发脉地”。 风水必须得认脉寻宗,看山别水,察龙观势。早在《禹贡》时,就提出昆仑山是众山之祖的看法,由昆仑山发端出五支龙脉,其中有三支在中国,分别是北干、中干、南干。其中北干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及东北各省,终于朝鲜半岛。中干通过长江黄河之间地区,止于山东半岛。南干遍布长江以南,止于台湾。 新安的山脉来龙,起源于中国的南龙,从昆仑山绵延而出,从岷山开始,逶迤曲折向西行进,又向南转到云南的地域,再越过贵州,穿过桂岭,到达湖南,通过广东南岭大庾山脉,从南雄出发,形成罗浮山脉,再以博罗境内的罗浮山为主峰。罗浮山脉是道教第七洞天,三十四福地,南下东莞石龙渡东江而至樟木头, 再一路南下而形成梧桐山脉。 梧桐山脉有三条来龙:七娘山系在东部,由笔架山、大岭古、求水岭、排牙山、七娘山组成,从葵涌东部直伸到海滨,梧桐山主峰为新安的镇山。鸡公山系在中部,主要有山岭鼓、鸡公头、大脑壳、螳娜山、南山、小南山等山峰,从布吉延伸到南头,属低山区。羊台山系在西部,由横坑、羊台山、仙人塘、油麻山、凤凰岭、大茅山组成,从平湖一直仰展到西乡大茅马、铁岗一带。新安县的来龙被认为是经由广东南下至新安东北艮方,向西南而行,为艮龙入首。 据县志记载,梧桐山是新安县的祖龙,由它发脉而来的阳台山是县城的座山,而南山、大屿山为其砂案,珠江水西南从南山入口,深圳湾为大明堂,形成艮山坤向、北山南水的格局。县城三面是山,一面临水,这个风水上就叫做“安”。所以新安县名与风水还真有点关系。 龙脉是“生气”的源泉。具有“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点,在山与水的临界处,为龙脉聚结的地方。人们将山水环抱,面临平原的地理格局视为风水宝地。这样的格局是古人选择房屋、村落和城镇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建造都城的时候,风水理念更是贯穿其始终,显示出统治者永统天下的愿望。新安县城背负绵延的青山,海湾套叠,岛屿棋布,犹如灵龟下海,金盆养鱼,形成一个聚水聚财的格局,着实是个山水胜地。 (三) 山为龙身石为龙骨土为肉,水是龙身地势的血液和经脉络,地无水不成自然,山无水秃贫穷川。如人无血水一样,不能养命立生。在风水景观体系里,水口是指城市前方河流出入之处,通常特指去水之地。明缪希雍《荆葬翼·水口》认为:所谓“水口”,乃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 据县志记载,在新安县的西北,有茅洲河、碧头河等。茅洲河发源于大头岗、凤凰岩诸处,至新桥之北十里许合流,经茅洲墟入合澜海。现在的茅洲河干流全长46公里,为深圳市最长的河流。碧头河发源于阳台山、太平障山、莲花迳诸处,合流,经燕村、涌头,周山五十余里,至碧头入合澜海。莲花迳是古代通往东莞的官路,附近有一个合水口村,估计就是新安县的大水口。这个水口在县境的西北,就是形家所谓的天门吧。 在县城的东面,有滘水、大沙河等。滘水应该就是今天的深圳河,发源于梧桐山,流经莆隔径和龙跃岭、双鱼岭之间,然后分成两支,西流的叫钊日河,北流的叫大沙河,至滘山合流而西,叫滘水,经黄冈,逶迤四十里入后海。大沙河发源于阳台山、丫髻山、董公岭,历新围、大涌三十里,至白石洲入后海。 在县城的西面,有西乡河、三合水河等。西乡河发源于阳台山、大髻婆山、大小茅山,至更鼓岭、铁冈,合流三十余里,经西乡入海。三合水河的源头有三支,一支来源于大髻婆山,另一支来源于阳台山,还有一支来源于牛塍,至岭下合而为一,同归西乡河入海。 而在县城的南面,有南头河,其发源于南山,至西门头入海。清代初,河道淤塞,潮汐泛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新安知县金启贞率领军民疏通河道九百余丈。 滘水、大沙河流入的后海在县城的东南面,“绕护县城”,是新安的大明堂,形成坐东北向西南的风水格局。位于县城东南方的蛇口被认为是新安县城一个重要的水口。由于我国大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代的城市都以上水口在西北方的乾位最佳,下水口在东南方的巽位最佳。 水口被看着城市重要关口,关系城市文运和财运,也就是出人才的多寡和富裕程度,除选好水口位置外,必须采取建筑楼塔桥堰之物特殊的措施,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南山既是案山,又是水口山。据县志记载原来山上建有双石塔和观音院。还有一块像仙人足的大石头,天旱的时候,乡人都在此祈雨。山麓还建有春牛堂,每当春耕开始,新安知县均在此举行开耕春仪式。 (四) 风水语云:山管人丁贵气,水管财富荣华。好山好水是人们世代的追求和理想,而理想完美的山水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是活在陶渊明的文章里。如何满足人们的要求呢?宋代蔡元定在《发微论·裁成篇》中说: 是故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水之裁成在人。或过焉,吾则裁其过:或不及焉,吾则益其不及,使过于中,截长补短,损高益下,莫不有当然之理。其始也不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间矣。 蔡元定的所谓“裁成”,就是根据山水的自然本性,用人力使之完美,过分的去掉一些,不足的增加一些,最终达到改善风水的目的。 新安县成立时,为了“费罔财伤,役匪民劳”,没有大兴土木建新城,而是选择东莞所城的旧址作为县城的所在地。县城位于南头的城子岗,城墙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的,周围连子城,共长578丈5尺,高2丈,底宽2丈,上宽1丈,有四座城门,东门叫聚奎门,西门叫镇海门,南门是瓮城,内叫宁海门,外叫迎恩门,北门叫拱辰门。知县吴大训认为“北门当县治之背,正对来脉,开门非宜,”,因塞之,只开通东西南三门,门前都设有吊桥,城楼、敌楼各4座,警铺25个,雉堞1200个,另外,在东南隅、西南隅分别建有水关。县城不设北门的重要原因就是基于对龙脉的保护。《阳宅会心集》云:“城门者,关系一方居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曾孔志大概是认为县城迎山接水较难,所以曾建东西南三门的子城,也就是瓮城,以外门(瓮城门)收之。 学宫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原来位于东门外,主持工程的是知县吴大训和教谕俞香,他们认为此地坐文冈而朝杯渡,是个发文脉的风水宝地。万历十四年,知县邱体乾一到新安,就到学宫拜谒先师,见学宫“钟梧桐之脉,位奎璧之墟,杯渡、文冈、阳台、南山诸峰朝拥环抱,吞纳大洋”,感叹道:“厥初相地择胜,良有见哉!”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喻烛、教谕施孔俭、训导孙光祚,以“殿宇倾圮”为理由,将学宫迁到城南,建在海防厅的左边。崇祯十五年(1642年),知县周希曜认为学宫的风水不利,造成新安的“科目不振”,又是捐资又是题助,将学宫迁回东门外的原址。 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风水术认为,文峰塔形似毛笔,直插云霄,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使该地文运昌盛、科考夺魁。方位在城市的东南,巽向,其坐向以“去处为向、来处为坐”。文塔标志这个地方的人们重视教育,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风水观念的产物。风水认为,文塔位居水口,是一邑一郡一乡水门的华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训导林垣在东门外观瀛庵后面建了一座培风塔,浮屠七级,高耸云霄,成为护城河出水口之镇。嘉庆五年(1800年),还在东门外的松子岭建了一座凌云阁。 解读古代新安县的风水意向,只是想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的学问,它以天人合一、天地人一统的观点为理念,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或价值准则和符号系统。它帮助人们在空间地理环境中如何来使用、安排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加分析地将它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一概打倒,不是现代人应有的科学态度;硬要与科学攀亲,说它是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美学于一体的学科,也有点故弄玄虚,得不偿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