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图腾
【释义】辛,象形字,古代刑刀,辛为权谋者之刃,执之者为权为上,受之者为刑为泣。 辛
辛氏来源
辛氏起源有五: 1. 夏王启封庶子于莘(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去艹头为辛姓。故辛氏尊启为得姓始祖。 2. 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去高字改为辛姓。 3. 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后以辛为姓。 4. 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 少数民族改辛姓: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土家、蒙古、高丽等族俱有辛姓。
辛氏得姓始祖——启。
辛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辛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4827人。
语言习俗
桂东南粤语方言。
家风家训
即习武必学行仁,愿尔辈人人正己。 且操拳以防御敌,盼吾侪处处成功。
族群大事记
福绵区樟木镇凤鸣山武馆同武堂。 2011年,凤鸣山辛氏武馆同武堂落成典礼,八方习武弟子汇聚师门,凡36狮队来贺。 2018年3月,玉林辛姓族人百余人代表赴江西省万载县,庆辛弃疾次子族支宗庙落成典礼,商议族谱接入事宜。
该姓氏的主要宗支 在玉林的分布情况
玉林辛氏主要聚居福绵区樟木镇凤鸣山村,约2500人;樟木镇石富村约1000人;玉州区东明社区约300人。其余为散居状态。玉林辛氏仅此一支宗支,石富辛以湾祠族人及东明辛玉轩祠族人皆为凤鸣山辛氏移居分支。
玉林辛氏族谱。
文献摘登
辛胜为秦将军,在燕国发动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立刻带秦军从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国,几天后将燕国统治者彻底消灭,建立了新政权,同时自己带大军守卫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通常可以认为辛胜为今辛姓人员,有史可查的,有连续族谱记录的最早祖先。在现在条件下,通过古文献可以确认辛胜以后的辛姓人员的族系,有较完整的记录。汉初,辛胜的曾孙辛蒲,为了稳定国家西部,毅然放弃在华北的丰厚财产带领全族迁移到陇西狄道及(今甘肃临洮),当时狄与汉人之比为1:1,辛蒲的曾孙辛柔任左扶风,辛柔的四个儿子皆出仕,孙子辛庆忌任酒泉太守时,成功接受并安置投降的东罗马帝国的军队,这时辛氏成员共有20多人相当于省部级负责人,后来历史上辛氏再也没有这样辉煌。不过这些人在王莽篡汉时全部被新朝迫害至死。今天大多数辛氏是辛庆忌的小孙子辛孟孙的后人。 辛姓望族居陇西(今甘肃兰州、临洮、巩昌、秦州一带),陕西合阳,江西万载、上饶,山西孝义、长子,山东莱州、济南,湖南临澧、石门。
特色传说
中华辛氏来源甚多,民间有薛姓改辛姓的传说,犹为传奇。
薛仁贵为唐朝开国臣,为大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并曾多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其子薛丁山与樊梨花也在平定六国战乱时劳苦功高,后高宗李治封其为两辽王。其妻樊梨花为威名侯。薛丁山第三子薛刚爱打抱不平,人送绰号“通城虎”。薛刚在一次事件中误踢死太子,惊崩圣驾。武则天趁此除去薛家那一帮开国功臣;她下令,将薛丁山一家285口斩尽杀绝。官兵在薛丁山的两辽王府就地挖了个大坑,将薛家的人生生活埋,铸成民间所传“铁丘坟”。老臣徐策以自己的儿子调换薛刚受死,保住薛家血脉,薛刚逃脱后以薛中之辛为姓,隐姓埋名。自此辛姓人中便另添一支忠臣之血脉。此传说常见诸民间戏曲之中。
辛氏全国分布 及本支迁徙路线
玉林宗支辛氏有据可寻者,以秦将军辛胜为始祖。胜公为中山国苦陉(今河北境内)人,胜公孙辈辛蒲举族移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累世为将;胜公后第八世辛贤道成天水辛氏望族来祖;第九世西汉酒泉太守辛庆忌曾成功接收并安置投降的东罗马帝国军队。自胜公下第四十七世,辛维叶,任唐大理评事,自狄道徙山东济南。至宋,第五十二世辛弃疾自山东归南宋,长居江西;明洪武,弃疾公十世孙辛鸒善(大成公)自江西吉水途经广东移居广西玉林樟木镇凤鸣山。
辛氏全国分布及本支迁徙路线。
辛弃疾铜像 专家点评
辛姓一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辛姓一族,文韬武略,威望甚高。 辛氏祠堂联中有一联是这样的:文成八字,才号五龙。上联典指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他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齐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玉昆:后代如玉,昆,在此指子孙后代)。西汉时期的辛武贤、辛庆忌父子,均以勇猛闻名,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总之,辛姓族人虽少,但是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耀目的亮点。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 李寿华
福绵区樟木镇凤鸣山辛氏祠堂。
大宋“战狼”辛弃疾的后人:
忠敏侠义之气一脉相传 明洪武年间,有大宋“战狼”之称的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十世孙辛鸒善(大成公),自江西吉水携儿至广东赴任,行至玉林地界,见山川毓秀,气候宜人,留恋不舍,竟弃职不任;辗转至樟木乡凤鸣山,见一丘环水,有鸟鸣如凤,心生欢喜,遂围篱而居,三代单传而后发。此玉林辛氏之来历。
辛姓祖先辛胜: 秦始皇手下十大名将之一 玉林辛姓一支,最早可上溯到秦朝将军辛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辛胜在燕国发动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立刻带秦军从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国,几天后将燕国统治者彻底消灭,建立了新政权,同时自己带大军守卫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
通常可以认为辛胜为今玉林辛姓有史可查的、有连续族谱记录的最早祖先。在现在条件下,通过古文献可以确认辛胜以后的辛姓人员的族系,有较完整的记录。
历史上著名的“女诸葛”辛追,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是辛胜之女(但未得到最后确认)。秦末汉初,战火纷纷,在公元前236年—公元前186年间,辛追为西汉长沙相利苍之妻,助其抗击南越王赵陀。因系名将之后,辛追足智多谋,堪称一本活兵书。1972年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一位栩栩如生的睡美人,就是辛追,一经发现即轰动全世界。
汉初,辛胜的曾孙辛蒲,为了稳定国家西部,毅然放弃在华北的丰厚财产带领全族迁移到陇西狄道及(今甘肃临洮),当时狄与汉人之比为1:1。辛蒲的曾孙辛柔任左扶风,辛柔的四个儿子皆出仕。
辛武贤,汉宣帝时的破羌将军,曾与赵充国、甘延寿及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昂出兵,平定先零诸羌于鲜水(今青海省青海湖),对巩固西汉王朝西陲边境,立下了功劳。
辛庆忌,辛武贤之子。辛庆忌在青年时即投笔从戎,很快因其父辛武贤对西汉王朝建树的功勋,被任命为右校丞。后跟随长罗侯常惠率军开赴西域都护府的乌孙都城赤谷城(今苏联中亚伊塞克湖东南)驻兵守边,开垦屯田。因他长于文墨,吏治有方,被推荐为茂才。后又调为郎中、车骑将,朝廷官员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后来又改任校尉,升任张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成功接受并安置投降的东罗马帝国的军队。他精于武功,善于谋略,治军有方,又擅长吏治,爱民如子,在保卫西北边防安宁的同时,励精图治,鼓励农耕畜牧,所治境内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当时所称颂。
西汉时辛氏成员共有20多人官至相当于如今省部级负责人。不过这些人在王莽篡汉时全部被新朝迫害至死。今天大多数辛氏是辛庆忌的小孙子辛孟孙的后人。
大宋“战狼”辛弃疾: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将领,天生神勇,23岁时曾率领五十壮士强闯五万人金营,生擒叛徒,并全身而退,天下为之震动。堪称大宋版“战狼”! 辛弃疾既是军事家,也是爱国词人。唐宋豪放派词作,至辛弃疾为巅峰,与苏东坡并称“苏辛”。其词句“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辛氏祖先为国抗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写照,也是激励辛氏后人勇猛进取之豪言。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屡受弹劾,官职数次被罢。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辛弃疾在乡下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大量描写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玉林辛氏: 传武先传胆,“忠敏”为侠气 玉林辛氏一脉,2018年经查询接上江西辛弃疾次子族支的族谱,辛鸒善系辛弃疾十世孙。 辛氏玉林来祖辛鸒善在玉林立脚稍定,与当地张氏来祖张大陆,罗氏来祖罗大明效仿刘关张三结义,拜异姓兄弟;无庙堂之高,而有江湖之远,三姓儿孙相互扶持,直至今日。
自此,辛氏族人凿井而饮,日落而休,小村寡民,质朴生活。此支辛氏族人颇有辛弃疾归隐田园后的作风,不喜功名,不近权贵;知足常乐,亦无富商巨贾。族传二十五代,仅秀才一十四人,未有高中。族人曾有爆竹作坊,留传世俚语,谓:凤鸣山人炮仗,最响就系咁响了!怡然自得之意溢于辞表。
至民国15年,族人辛美佳醉心武术,拜福绵龚七师学福绵南少林十八路庄。习小念头、十八路庄、四面叠、六连环等拳术,三载而成;后辛美佳传技于族人,族人踊跃参与,弟兄讲手,伯侄切磋,习武竟成了玉林辛氏传统,无论男女老幼,皆有一招半式防身。此辛氏勇武基因使然。自美佳公始,各代辛氏武师传武于周遭各个村落,十八路庄开枝散叶,凡36馆,德武齐传。辛氏所传武馆虽多,但并无商业性武馆,均为各姓弟子强身自卫的宗族性武馆,这是辛氏传武的一点传统:不追名,不逐利。现今尚有一位93岁辛氏武者,每每示范习拳仍虎虎生风。
辛氏族人尚武仗义,正义胆气更甚于武术。宗族中流传着先人“牛客二一尺烟管斗恶霸”的故事。奇伦公牛客二,身不满五尺,武不过中人之技,为足迹方圆百里的一个小牛贩,布衣之交遍十乡八邻。一日牛客二赴友之约相牛,正遇友人被盘踞山中的土匪头子凌辱,牛客二抽出腰间一尺烟管,在恶霸错愕和不备之间,凭一股勇气打倒七尺匪首,支起友人的尊严!这便是辛氏“侠之小者,为友为邻”的写照,也体现了辛氏族人“传武先传胆”的秘义。
抗战之初,东明辛氏族人辛震霆跟随桂系狼兵入沪抗击日寇,在淞沪会战上海最后阵地“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辛震霆为谢晋元团八百壮士一员,与日军战至最后一刻,壮烈殉国。此玉林辛氏族人以一介行伍行大义者,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诚为辛氏族人之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