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5270|回复: 0

[北流姓氏文化] 【您贵姓】立德树人,朱熹思想润泽古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十堰

家风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姓图腾

1538965321675469.jpg

【释义】朱姓本姓邾。邾姓的邾字,是指一种大蜘蛛。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只张爪爬行的蜘蛛。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邾峄山等地名。朱是用蜘蛛作图腾的,因为伏羲句芒曾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八卦和罗网。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现今大部分朱姓宗族,都以蜘蛛为图腾。

得姓始祖

1538965338856805.jpg

朱姓得姓始祖朱挟。

黄帝的五世孙中,有一个叫安的,曾辅佐舜,因功被封在曹地(据传在今河南灵宝),做了曹姓部落的首领。夏时,曹部落迁到了今河南滑县;商时,他们又迁到今山东定陶,建曹国,以国为姓。武王建立周朝后,把弟弟振铎封为曹国的国君,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改封在邾国(今山东费、邹、滕、曲阜等县),称为邾挟。战国时代,邾挟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把“邾”字中的“邑”旁去掉,改“邾”为“朱”,称为朱氏,以记住亡国之辱。朱挟从而也就成为后世朱姓的始祖。

朱姓渊源

朱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支系:朱襄氏、曹姓、狸姓和子姓。玉林朱氏主要出自曹姓。

第一支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邾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近30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浙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同时,朱姓还有外族基因的融入等因素。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林朱氏始迁祖众多,多数来自广东、福建两省。朱姓人口在全市辖区内均有分布,其中大部分聚居在博白县:

一、博白县朱氏

博白朱氏有8个始祖:洪珍、洪琛、洪芳、法传、沛然、尊荣、元德、朝升。他们的后人散居全县18个乡镇58个行政村297个自然村,现共15万多人,在博白居住的11万多人,由博白再迁至外地的约4万多人。据了解,朱姓考亭始祖朱熹生3子:塾、墅、在,博白朱氏是墅公后裔。墅公四世孙炳任公生5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俱迁往广东。其中万四、万五迁往程乡县(今广东梅州市)。万四生念九郎,念九生茂九,茂九于1365年迁江西安远县古田乡,茂九为安远始祖。茂九公的四代孙洪芳、洪珍、洪琛先后迁入广西博白县,此3支朱姓人口占全县朱姓人口的92%,成为博白朱姓的主体。

二、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朱氏

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朱氏有30多个始迁祖,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及广西的博白、陆川等县,散居在辖区内玉城、城西、名山、南江、成均、新桥、沙田、石和、茂林等乡镇,现有后裔1.4万多人,其中尤以广东五华始祖朱珍支系的人口最多,有8000多人。

三、陆川朱氏

陆川县有朱姓人口1.1万人左右,分别散居在当地13个乡镇50多个自然村,有三大支系(珠塘支、上旺支、崩岗支),均于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

四、北流市朱氏

北流市朱氏28个始迁祖散居在当地13个乡镇,现有朱姓人口7000多人,多数属广东化州珠塘始祖朱衍后裔。

五、容县朱氏

容县朱氏散居在当地6个乡镇8个行政村及县城,共有12个始迁祖,他们分别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现有人口5000多人,其中迁县外及国外500多人。

六、兴业县朱氏

兴业县朱氏也有20多个始迁祖,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市、山心、小平山、卖酒、石南、大平山、城隍等乡镇,各支系人口都较少。

语言习俗

玉林朱氏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朱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朱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14821人。

(注:由于朱姓族人外出生活、工作、定居等原因,其本人户籍不在玉林,所以玉林市朱氏宗族人口统计数与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数有所不同,但结论没有矛盾。)

家族名人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其中《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玉仙(1796—1861年),博白松旺镇茂山村人,清代杰出女诗人,所作诗词歌赋不下数千篇,大部分遗失。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翰林院编辑了她的诗集《画诗楼稿》遗作200余篇。著名诗人蒋达作序说:“读其诗见其气清而腴,其体纯而粹,其词温而雅,其旨深而远。”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南宁召开会议期间,还特地调阅了朱玉仙的诗集。

朱锡昂(1887—1929年),博白县沙河镇山桥村上垌村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历任玉林五属中学校长、广东省郁南县知事、广西议会秘书长。1924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带回《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组织师生研读和宣传。1925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共产党,后来在玉林开展建党工作和开展工、农、学生运动。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1928年受党组织委派回广西发展党组织和建立农民革命武装,1928年任广西特委书记、广西省委临时负责人,曾组织人员参加百色、龙州起义。1929年6月,在玉林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朱为鉁(1892—1950年),博白县松旺镇昌穆庄人,在桂林陆军军官速成学校学习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考人北平陆军大学炮科深造。1917年冬毕业后任旧桂系连长、营长、团长、副官处处长、参谋处处长、代理参谋长、第二游击司令,1926年任第一独立旅旅长,第五师副师长。后转入粤军任新编第一师师长。抗日战争时任军政部兵役司少将司长,兵役署中将副署长,江西军管区副司令,内政部闽粤禁烟特派员。朱为鉁悉心研究军事学说,著有《兵役创办史》《日本兵役制度》《兵役三平原则》《各国兵役制度》《兵役与工役》等书。2005年和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及70周年之际,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朱光(1906—1969年),原名朱光琛,博白县松旺镇茂山村人,曾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后任鲁迅学院和马列学院秘书长。抗战时期任朱德总司令秘书、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第129师政治部的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嫩江省委副书记、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长春市委书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副市长、市长,广东省副省长,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文革”期间,受极“左”路线迫害于1969年去世。1978年,得到中央平反昭雪,并举行隆重追悼会。

本姓人自评

“我姓朱我骄傲!”“我姓朱我自豪!”这是全球朱姓族人的心声。“世界朱氏一家亲”凝聚了全球1500多万朱氏族人。 华夏远古时期的炎帝朱襄氏以其创新的智能、科学的智慧、超凡的智商发明了“五弦之瑟”与“六书”,推动了华夏大地的文明进步。 朱氏的先祖朱熹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的伟大儒学圣人。朱家还出了个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大明王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 细看我玉林近20万朱氏族人,从中原南迁客居本地,与原住民并肩战天斗地的同时,恪守先祖训诫,弘扬朱熹思想。数百年来,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用自已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会长 朱光葳)

专家点评

朱姓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族群,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具有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历史上,朱氏出了两个皇朝的缔造者。先是后梁太祖朱温,建立了梁王朝。然后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前者父子称帝17年;后者共传12代历17帝,立国277年。 二是耕读传家,创造文明。南宋集哲学、文学于一身的朱熹,弘扬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创立具有庞大哲学体系的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维护了封建皇朝的统治;其读书之道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三是《朱子家训》,博大精深,流芳千古。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齐名的《朱子家训》,集儒家为人之大成,文史经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皆勤勉励志,言简意赅,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启蒙教育教材。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加上近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滋润,玉林朱氏族群与时俱进,英豪辈出,产生了广西特委书记、革命先驱朱锡昂,红军将才和江南才子朱光等一批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立德树人,朱熹思想润泽古今

1538965392479675.jpg

位于博白东平镇的朱氏大宗祠(洪珍公支系敦笃堂)。

朱姓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支,为中华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得轰轰烈烈。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秦、汉、后梁、明等政权。

提到朱姓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他就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朱熹。他的理学思想被后世帝王改造为统治思想的基础,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世人尊称其为朱子。清康熙帝把他的牌位抬入孔庙,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据《鉴略要注》称:到南宋朱熹出,“四方仰之如泰山北斗,至谓天下第一人”,可见朱熹的影响非常深远和广阔。

玉林的朱姓氏族自迁入以来,数百年间,同样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断涌现出灿若星辰的名流人物。而这,同样是因为朱熹思想及其精神在玉林朱氏后人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弘扬,在玉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灿若星辰,朱熹精神在玉林得以传扬

说起朱熹与玉林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当年,朱熹的第14代嫡孙朱洪珍自江西安远迁至白州(今博白县)东平镇衙前竹根山。朱子后裔以“客人”的身份来到了岭南这片荒蛮而神奇的土地,并在这里安居乐业。

春华秋实,物阜年丰,朱熹后裔迄今已在玉林这片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22代。

在这里,朱氏名人辈出、灿若星辰。我们可以听一听朱子后人“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读一读被誉为“清代李清照”的女诗人朱玉仙的诗作,看一看近代“革命先驱”朱锡昂和“爱国将领”朱为鉁的足迹,聊一聊被毛主席誉为“江南才子”的老一辈革命家朱光的故事。

所谓“一门三代连进士”,是指清代嘉庆、道光、同治三朝,博白县朱德璲、朱允惇、朱锡祺祖孙三代连中进士。而“一母十子九登科”,指的是朱熹第23代孙、博白松旺镇茂山村朱衍信的10个儿子中,有9个参加科举考试做了官:黎平知府朱宗杰、八品职朱宗光、贵州普安同知朱宗祯、贵州永从知县朱宗琏、通奉大夫朱宗腾、福建布政司朱宗耀、五品衔的奉政大夫朱宗雍,庠生朱宗灿、朱宗瑚、朱宗培。

“渺渺洞庭水,支流合万川。云冲三楚雨,帆挂五湖烟。琅搏鱼龙跃,风回雁鹭翩。湖平湘岸阔,画舫任流连。”这首可以与李清照诗词媲美的诗作,出自清代著名女诗人朱玉仙笔下。其所作诗词曲赋数千篇,光绪九年由朝廷翰林院辑录了她的《画诗楼稿》诗作200余篇。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广西时,专门指定调阅了《画诗楼稿》。

在这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客家古围城里的“通奉第”“拔元第”“大夫第”“中将第”的匾额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彰显着朱子后裔积淀丰厚的历史遗存,闪烁着耀眼的历史文化光辉。

忠贞爱国,朱熹后裔不断涌现仁人志士

传承儒学“倡教化铸德性”思想,成就了朱熹大教育家的历史地位。他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即强调传“道”,也就是通过教育,传播理学之“道”,培养一批匡扶社会、拯国爱民的杰出人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朱熹把复兴教育、传播先圣之道当作恢复失土、振兴国家的大事,而且把他所建构并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言传身教给门人。这套思想理论经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

玉林的朱氏后人,很好地传承了这种民族精神。清末民初时期,玉林朱氏后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贞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中有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秋官正丞相,后追封为抚王的朱锡锟;有参加十九路军上海闸北对日作战、广西绥靖公署少将参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玉林专区副专员的朱紫朝;有革命烈士、曾任中共鄂豫皖妇工委主任委员的朱澄霞;有曾任鄂豫皖苏区共青团秘书长的朱汝兰。特别是还有被誉为博白“朱氏三杰”的朱锡昂、朱为鉁、朱光,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奇色彩,可谓“朱氏三杰唱大风,半部党史桂东南”。

革命先驱朱锡昂是朱熹第27代孙,是广西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领导广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29年6月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时年42岁。中共地下组织以挽联“血洒玉林,芳流千古;功高八桂,痛切同侪”给与他高度评价。为缅怀烈士、启迪后人,玉林市于1958年修建了朱锡昂烈士墓,1978年重修,1987年建烈士雕像、铭碑。如今,朱锡昂烈士陵园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及烈士纪念日前后,大量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当地群众都会前往祭扫。

爱国将领朱为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兵役署的副署长,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根据抗战兵源不足的实际,主持兵役署工作,苦心策划抗战兵源的征召、训练、编遣补充,为抗战输送了数百万兵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朱光,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老一辈革命家,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毛泽东主席的挚友。他长期担任省部级的领导,主政广州11年,业绩斐然,被誉为“羊城画师”,朱德称赞他“博学善谋,正直勤奋”。

这一代代朱氏仁人志士的不断涌现,正是对朱熹忠贞爱国思想的最好传承。

勤耕重读,朱熹精神推动社会文明

朱子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教育,乃至风俗习惯八百年,朱熹思想对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培养精英贤达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历朝历代,朱子后裔人才辈出,贤达不断,就是对朱熹思想育人价值的最好印证。

朱熹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50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字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指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其理学思想和教育原则同样反映在其家训思想上,《朱子训子帖》是由几封教育长子的家书合编而成,朱熹训子之道多合情理,为后世百家所效仿。

朱熹最有名的两句话就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氏后人勤耕重读,重视教育,把读书视作修身、齐家、治国之本。其后裔朱柏庐于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玉林朱姓氏族逐渐形成了具有朱家特色的价值观:家训用以教育族人修身、为人处世的道理,规范族人的思想行为。每逢聚族祭祀之时,由贤者宣讲家训,以传承和发扬家训精神,继承和发扬孔、孟、朱等儒家思想。

由于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玉林朱子后裔坚持传承和弘扬“勤耕重读”的家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俗语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因此历史上朱姓聚居的地方,村村建学堂(私塾),延师教育子弟,所有的孩子都必须送进学堂读书。

博白县是玉林朱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的朱姓族人也历来重视人才培养,明清时期凡人口较集中的村庄,由族人出资兴办私塾,聘请贤达为师,教育族中子弟。民国时期,族人也集资办民办小学。博白朱姓氏族科第联辉的传奇典故,一直为后世所传扬。据民国年间《广西通志稿》博白氏族载,“县各族科名最著,人才最盛者,首属李朱二氏。”博白县在清代上京会试及殿试中进士者共16人,其中朱姓7人。仅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和同治三朝中,就有考取知县的3人、翰林院2人、进士4人。乡试省试中举人8人,拔贡4人。全村出仕者158人,五品以上官员32人,将军3人,道台1人,知府8人,知县7人,庶吉士1人。这种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连中科甲,频繁出仕做官的现象,在清代广西乡间极为罕见。

博白朱姓还有奖学助学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考上中学、高中、大学的族中子弟都能获得蒸尝(祠堂祖产)的奖励。废除了祖产后,博白朱姓族人自2005年起又恢复了奖学助学制度,凡考上示范性高中或大学的子弟都能获得600~10000元不同档次的奖励,困难学生还可获得1000元以上的学费资助。据了解,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博白分会十四年来,共表彰扶助学子2000多名和扶助300多名贫困生,得到了博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并在当地激发了兴学、助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意义十分深远,值得提倡和发扬。 (撰稿/摄影:陆小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