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之弟。在位时间1627年-1644年共17年。年号崇祯。崇祯皇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隆武年间谥为威宗。清廷改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提及崇祯皇帝,可能大多数人只是记得他误杀袁崇焕,导致大明王朝灭亡,最后不得不自缢身亡的事。其实,历史对他的评价并非如此简单。
从他的人生轨迹看,崇祯即位,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山河冷落,狼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庵党魏忠贤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到底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主意,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就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却又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诏,但又搜刮民膏,加派无度,置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无疑是十分矛盾、十分纠结的一生。
我们不能不承认,清朝编纂的《明史》对他的评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兢兢业业,勤勉勤俭的,是历朝历代唯一一位朝代末的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皇帝形象。几乎可以说,未曾有末代皇帝如此勤奋,却无力挽救大明。崇祯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仅从他在自缢前,写下的血书:“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临死之际,尚能把百姓挂在心头,也足以证明他还不是一位昏庸到极点的无能无德皇帝。
难怪李自成在其《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但他被沉下孤立,被蒙蔽的情况很多。炀灶\"喻佞幸专权,蒙蔽国君,语出韩非子);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纵观崇祯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紧迫感与雄心壮志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若抛开其他弊政不谈,笔者私以为,崇祯皇帝在大胆果断处置魏忠贤的问题上,还是值得称颂的。我们再翻开这段历史,品咂事情的大致经过。
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即位之初,崇祯皇帝深知,无论朝廷上下、还是后宫内外已是大太监魏忠贤这位“九千岁”的天下,故他的皇位岌岌可危,如履薄冰。
当崇祯面对魏忠贤暗使“美人计”,再使“迷魂香”诡计时,他还是很清醒很睿智的。先是在天启7年11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再利用海盐县贡生钱嘉征(1627年10月26日)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列祖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亵名器……之际,于11月初一颁布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自此,祸乱明廷的“宦官政治”宣告结束。这也是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最漂亮的一仗。只可惜,此时的大明江山,已风雨飘摇,任他再勤奋再努力,再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终已无力回天,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最后不得不以死殉国,落下了自己生命的帷幕。
就这个角度看,尽管崇祯是充满悲剧的一生,但在严惩奸臣宦官魏忠贤一事上,还是颇有积极意义的,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值得我们高看一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