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62807|回复: 0

[其他] 著名作家笔下的容县千年古藤:过江越岭似乎接云驳月,枝蔓远伸满载浓浓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0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有一种情怀叫故乡
有一种忘不掉的情怀叫乡愁
出生于容县的著名作家潘大林
以家乡古泉村的千年古藤为引
以作家的巧妙构思
通过古藤满山攀爬的顽强
联系到容县华侨满世界扎根
虽远隔重洋
仍阻断不了思乡的情愫
既是一次时空的对话
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大作《那条过江的龙》吧
↓↓↓

早就听说有一株千年古藤

长在老家容县六王古泉村

听说这条大藤叫“过江龙”

攀山越岭,体形巨大

用自己的伟岸、坚韧与长寿

在现实世界中书写着穿越时空的传奇



47e96d906521c7647bba70e094e35e21.jpg

我查了一下资料,“过江龙”为榼藤的别名,分布于南方各省。似乎也有叫它宽筋藤的,作药用,有舒筋活络、强身健体之效。这种藤,土话又叫“得得藤”,查清光绪《容县志舆地志》中有载:“得得藤,质坚实,大数围,荚长二三尺,核有数枚,形色似猪腰,坚如铁,人收其核,以供玩好,辛里邓冲有一株最古。”——其时,辛里属县北,六王在县南,这根藤显然不是那根藤。



攀缘过江
千年之藤曾依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

此前看大藤峡史料,知道在明一代,那里的黔江之上,也有过一根穿江而过的大藤,横卧江波之上,两岸村民攀藤过江。脚下是滔滔江水,头上是幽蓝天际,爬上摇摇晃晃的大藤,稍一不慎,就会掉下滔滔江流之中。当时住在江两岸的是瑶族同胞,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他们奋起与封建王朝对抗,利用这条大藤攀爬过江。这边有官兵打来,就跑到彼岸去,那边有官兵打来,又跑回此岸来,官兵很是头痛。

后来韩雍带领十万大军进剿,斩断大藤绝了瑶民的退路,终于镇压了起义,大藤峡更名为断藤峡。大藤被官兵裁成数截,蒙上牛皮,做成大鼓,分置于梧州总制府等处,作为战利品以资纪念。没想一到阴雨天,那鼓竟然会渗出血水来,还会平白无故地自己鸣响,吓得人心惶惶,终日不安,无奈之下,只好将藤鼓烧了。此后,那根横亘黔江之上的大藤,便成了历史幽暗处的一个传说。



2031d0dceb7901c85303bde40d1ca248.jpg

韩雍之后过了170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游大藤峡,他在日记中写下寥寥数语:“云昔有大藤横架江上,故南北两山之贼,此追彼窜,彼得籍为津梁,而我不能施其威武。自韩公雍破贼而断之,易名断藤峡。”——传说中的这根大藤,虽无亲见者证明其实,但它曾经的存在,应是确凿无疑的。

如今,历史又过去了300多年,古泉村这千年古藤,莫不是为佐证大藤峡那根大藤而留下的?这念头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我脑海里,攀缘、盘曲、蔓长,形成了一个坚韧的向往,催我必须前往实地一看。



世所罕见
这粗大而坚韧的巨藤家族

从六王折入古泉村,公路两旁是碧绿的田野,阳光给眼前的景物贴上了一层金箔,显得明亮、鲜丽而温暖。

古泉村十多里外莽莽苍苍的远山上,就是古藤所在。步行可以抄近道,如果开车,就要绕道到十里乡,从一级路再绕回山里,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大藤之下。

入山的道路很狭窄,两边山上,长满了各种林木,常见的有玉桂、八角,这些都是当地的经济林。开着开着,眼前忽现一片巨大的竹丛,下有一片供停车的空地,旁边插着一块牌子,上书“千年古藤”四字,显然,目的地到了。

山坡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着。循山路上去,才突然看到,头顶上正悬着一根小腿粗的大藤,犹如张飞那根丈八蛇矛,螺旋在头顶上。这确实是少见的一根藤,但它似乎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一根。



66c46cd9b5441fdc62e4e7760da0036f.jpg

“这只是大藤的子孙,它还在山上呢。”村里有人提醒说,显然他对这里的情况很熟。

沿着幽暗的小道往山上爬去,地上满是落叶。上得山来,一条硕大的野藤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就像一根倒卧地上的水桶粗的大树,从泥土中冒出来,向山坡上爬去,巨大得令人难以相信它是一根藤。但它那七弯八扭、攀卧在地的身形,又分明是藤本植物才有的姿态。在漫长的生长岁月里,它遭受过刀砍斧削、火烧虫蛀,身上残留着无数的疤痕,有一段甚至有深深的凹槽,也许因某种巨大的伤痛所落下,只是时间又神奇地治好了它。



ecc4292b31875d73bcfa1368ced1db75.jpg

大藤正在攀过江面,下面是浊浪排空的江水,有船只如蚁蝼般在江面穿行。有人从大藤上过江,他们体形消瘦,行动敏捷,目光中透着火样的光亮。从他们的背影,我感到了与他们的距离至少有好几百年。时间的距离比空间的距离远多了,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也是无法赶得上的。

眼前这根大藤,分明就是黔江那根大藤一个有力的佐证。

大藤攀爬了一段,渴求阳光的本能使它顽强地抬起头来,爬上前面的树上去,疯长出的巨大的重量让大树也难堪其重,终被坠断。人们只好用钢管作支架,拦腰撑住它,让它保留着在空中伸展的姿态。实在撑不了,它便倒下地去,艰难地喘息着,休养生息够了,看准机会再向上爬。最后,也许厌倦了长久的暴露,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地面上,钻进苍茫的树林里。



455ae2e7799c136399af37317f9addfd.jpg

它的身躯显然已和大地连成一体,根须深深扎进了地层,再从四面八方探出它的新芽来,逐步长成一条条形状各异的藤萝,形成一个庞大的藤本家族,在山中圈出一片宽阔的领地。那些大藤的枝蔓,有的弯成一个拱门,让来看它的人都得弯腰从下面走过。有的长成一个秋千,看到的人都想坐上去荡一下。有的则耿直得像一把矛,忠诚地守候着这林中奇迹。有的像一条山中的大蛇,向前斗曲爬行着。有的身上还有新近被人砍过的痕迹,但它还在坚韧地生长着。

问当地人,这根藤到底是什么时候的?长于何处?又到哪里终结?这个问题无人能答。村里老人家说阿爷的阿爷就搬到这里,已经过去好几代了,只听说大藤一直就在这里,似乎也一直是这么大。至于它到底有多长,他们都说不清楚,听说在另一个村子的那边,还看到过它的身影……

山坡的树根旁,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却显得十分硬朗精神。我和他聊起来,老者说自己是古泉村的,姓李,今年91岁了,今天特意带他的徒弟来看大藤。

“这条大藤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传说吗?”我问。

他沉吟一下,说这根藤,土话叫得得藤,小时候听老人说,当年有个小孩子在山上玩,身上挂着一颗得得豆——

“什么得得豆?”我问。

“就是大藤的种籽,可以作工艺品带在身上,现在很多旅游点都有卖呢。”

再问下去看来不得要领。我转而问他:你家是侨属吧?

“何止是侨属?我还曾经是华侨呢。”老者一下自豪起来,滔滔不绝地说起往事。原来,他曾是印尼的华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回的国,因为学过机械,进农械厂当了师傅。

“你还有亲戚在国外吗?”

“多啦,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都有。”他说,“我祖父去的南洋,他的后裔就像眼前的过江龙,枝枝蔓蔓,翻山过岭,满世界攀爬,遇到合适的土地,就深深地扎下根,再长出根芽来。如今,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大大有上百号人呢!”



情势所迫
“下南洋”的血泪与回报并存

古泉村比那根大藤更出名的,是它“容县第一华侨村”的称号。容县是广西第一侨乡,现在全县有86万人,源于容县的海外华侨就有150万之众,他们生活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以至容县的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与华侨有着关系。

一百年前,我祖父也去过南洋,在马来西亚种了一片橡胶林。1917年,太曾祖母八十晋一,祖父从南洋归来贺寿,他在前清桂林优级师范学堂的同学刘竞智,受众学生之托,专门做了一篇骈文,以工整的欧体写于一副六幅的寿屏之上。前些年,我把寿屏捐赠给了玉林市博物馆。

容县华侨出国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因政治高压或生活所逼。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际,容县老百姓也在一位名叫范亚音的农民带领下揭竿而起。后起义失败,一些起义者逃脱追捕,纷纷潜往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至今在泰国华侨的墓地上,还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

更多的人是因为生活所迫。容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生存环境比较差,那时水稻产量不高,水旱灾荒连年,人们实在活不下去,只好另觅它途。通过前期出国的亲友,亲帮亲,邻带邻,如滚雪球一般,队伍便越滚越大。

到我祖父出国的时候,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从别人送给太曾祖母的寿屏上,看出他在那边收了许多学生,显然他是一边从事教育、一边请人去开山种橡胶的。只可惜,他的事业没能继续下来。祖父那次回来,没能再出南洋,最后老死乡间,他托付给人代管的橡胶山就不知所终了。去南洋的人,大多数都会有所收获。我的同乡、戏剧家封凤子在散文《回乡》中写到她的十七叔祖:“不知从哪一位祖宗起,想从穷困中翻个身,靠着一身气力跑去了南洋,海水隔不断乡思,凭气力换来的钱帛,终于在故乡治了田产。”这,当然是应得的回报。



大洋彼岸
遥远的距离阻断不了思乡的情愫

古泉村有4300多人,而境外的华侨却多达5000多人。沿着公路边石级上去是古泉小学,另一侧则建起一个乡间公园,门前立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侨村——古泉公园”字样,在阳光下,显得闲雅祥和。风中一阵甜润的浓香扑鼻而来,循香看去,前面有个油坊。和油坊主人闲谈间,我问起村里的情况,问起华侨与村中的联系是否还很密切。

“比过去少一些了,毕竟现在的华侨主要都是第四、五代人。”油坊主人说。他年已六十,有叔伯在马来西亚,与堂兄弟偶尔还有联系。“经济困难时联系得比较密切,很多华侨给国内亲属寄吃穿的东西。前些年堂兄弟们回来,都说我们过得比他们还好了。他们不忘根本,经常回来看看就很好啦!”油坊主人爽朗地说。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来到崔公祠,这是村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崔公祠是一幢俗称“镬耳屋”的三进老房,门外挂着“容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宗祠建于两百年前,门前写着一副对联:“致嗣裔天地为寿,远岛国日月同光”——这里的“岛国”,显然指的就是南洋各国,说明宗祠落成之年,族中已有不少出洋的人。如今村里崔氏千余人,华侨则有700多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祠堂里有宣传廉洁孝道、耕读传家的雕刻,有捐资重修的石刻和知名人物的介绍。其中一位是旅居美国的崔勇。

崔勇与那些先期出国的祖辈不同,他曾就读于天津大学,1993年移居美国,是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华侨。他在美国成功创办了自己的路通企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获得全美杰出亚太裔企业五十强称号。现在,他荣任美国广西社团总会会长和美国广西同乡会常务副会长,他以自己的聪明睿智、豁达大方和勇于担当,受到了华侨们的敬重。前年他回国,为容县高中“树人班”捐资36万元,更是赢得了乡亲们的盛赞。

绕崔公祠一圈,周围正大兴土木,在建设侨乡博物馆、民宿和小舞台。我默默地遥想当年,先祖们出国时,怀里除了家里极尽所能为他们准备的一两个银元,肯定还有一包家乡的泥土。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病痛,他们只要用点泥土化一杯水喝下去,就会感觉全身舒坦、百病消除,像回到亲人身边一样,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作家潘大林简介

bd412d9c2690101e91afdd5c5a0efb3f.jpg

潘大林,笔名黑马,出生于广西容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港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金田》杂志主编,玉林地区文联副主席,贵港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出版有个人专著《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潘大林卷》《南方的葬礼》《岁月无声》《牧野之风》《最后一片枫叶》《天国一柱李秀成》《风雨荷城》《大林作品》(三卷)《沸腾的大藤峡》和长篇小说《黑旗旋风》等十余种,此外,还创作有大量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等,曾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