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84593|回复: 0

[其它] 买不起学区房,爹妈还能拼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湛江
                                                                                                                                                                                                        
文/子木

昨天躺着翻微博,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热搜。
深圳中学发布了一份教师招聘名单:
清北生占了一半,博士及博后超40%,其中还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等世界顶级学府的毕业生。
想想我读书那会儿,学校来了一个北京的老师,都要敲锣打鼓欢迎大半天,更不敢想象是世界名校。
不过小地方认为的天花板,到了一线城市,只不过是地平线。
有网友评论,这么高的学历去做一个初高中老师,太可惜了,还有人哀叹,这是中国产业内卷化的表现,人才无用武之地。
典型认知浅薄。
深圳最缺的资源就是教育,这些年来一直都在重金求“师”,全国到处挖人,久而久之,教师成为最吸金的职业之一。
我问了一下深圳搞教育的朋友,深圳中学老师平均年薪可以达到20万-30万,好一点的在40-50万,还有长假。
这还是小头。
大头在隐形福利,比如深圳大造人才住房,其中很一大部分都是为深圳教师准备的。
而且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从业越久越值钱,在深圳这种多金的城市,平日里还可以结识精英阶层家长,搭建「有效人脉」。
其实,我看了这则新闻之后,第一反应是,深圳中学周边房价又该涨了。
现在深圳的学区房已经登顶全国,20万左右一平米的比比皆是,最高的能卖到32万元/平方米。
也就是说,深圳顶级学区房的一个厕所可以换三四线城市的一套豪宅。
至于深圳学区房为什么如此金贵,坊间众说纷纭。
比如深圳教育资源太稀缺,比如深圳有钱人多,而且更重视教育……
基本都对,但最重要的没说出来,「正反馈型投资」。
1
稳赚不赔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
这跟投资股票一个道理,主要是为了以后财富增值,求得回报。万一娃儿争气考个名校,光宗耀祖,还可能使得家族连带升级。
在中国刚恢复应试教育的时候,这种效应更明显。
拿我身边一个亲戚讲,小时候家里很穷,属于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全家5个孩子一个比一个瘦。
于是他爸决定,让孩子们都停学回家种地,然后供老三去读书,因为老三打小骨骼清奇,聪慧过人。
事实证明,他爸这笔投资收益丰厚。老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贷款开了沙场,成了企业家,然后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安排到了公司。
直接家族统一奔小康,这在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
价值投资,择优而从之,教育投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
现在人们生娃少了,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
这意味着,原来投资是分散的,现在是“满仓单吊”。
投资失败,一脉传承就彻底栽了,所以这笔投资必须all in。
钢琴班、舞蹈班、奥数班、编程班,能上的都上,孩子自打成了胎型,赛道的哨声就吹响了。
好学校出好学生虽然不是必然的,但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只要能提高0.1%的概率,家长们就愿意花这笔钱。
可以说,本质上,学区房是提高教育投资的成功概率的必选项,也是中产阶级拼未来的刚需品。
过去是,未来也是,这种情况是任何外力所无法撼动的。
这么看来,一笔钱两个标的,不单投资了家庭未来,还投资了资产。
孩子提高了成功概率,结果虽未可知,但房子的“买入逻辑”一直没变,未来一定是增值的。
怎么算,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2
教育圈层化
深圳的学区房最高32万/平,北京最高25万/平,上海是20万/平,基本属于全市最贵的房子类型。
这套逻辑,放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大小城市,都是通用的。
甚至在经济运行不畅,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我会劝大家不要投资房产,但可以投资学区房。
它是独立于市场的特殊品种。
有人在这里可能要质疑了,这几年政策不是一直在打压学区房吗?这套价值投资理论是否具有延续性?
的确,这几年相关部门一直在搞“教育均衡”,我把它叫做学区房“供给侧改革”。
否则学区房增长无边界,并且会拉高全市房价天花板,违背“稳房价”战略调控。
但这比黎曼假设都难。
拿北京来说,过去西城区学区房房价高得没谱,于是开始改革,从“就近入学”改为“多校划片”。
也就是说:
之前学校招生,谁住得近谁上,而现在,一套房子对应多个学校,是随机派位的。
人们以为房价会跌,结果有意思的事情来了。
之前就近原则,好学校学区房的房价高,差学院房价低,但多校划片后,差学校的房子也可能上好学校,房价随之而涨。
只要有1%的概率,人们就愿意赌,于是有钱人都跑去西城区买房,房价都涨起来了。
一线城市如此,三四线也差不多。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过年,一个朋友做中学“小饭桌”生意,风生水起,他认识学校的一些管理。
均衡教育一直都有,但学校也有学校的考量。
因为均衡教育,会拉低生源质量,降低升学率,也会砸口碑,陷入负循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会响应号召,放一批名额用于全市随机招生,但更多的还是满足就近原则。
因为肯买学区房的家长,对教育更重视,资金实力和素质都不错,这样家庭出来的小孩,底子都不错,可以保证名校升学率。
你看,社会人群圈层化,教育也在跟着圈层化。
如果一所学校彻底均衡化了,这个漏斗机制就被打破了,优质家庭还会继续寻找更高级的教育地集群。
这点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
3
四种状态
文章看到这里,有人开始嘀咕了,搞了半大天,原来子木就是想教唆大家买学区房?
此言差矣。
相对于学区房,一般家庭有四种状态:
完全买得起、踮起脚尖、压力山大、根本买不起。
前两种不必多说,第三种看尺度。
如果以严重牺牲家庭居住品质为代价,大可不必。
比如前段时间北京一读者咨询我,现在住的房子120多平米,家里六口人,如果换成海淀学区房,那就只能买50平米的老破小。
问我这么置换可以吗?
我的答案是不建议,因为我无法想象六口人住在一个50平米老房子里,是怎样的生活。
而且这的房子贼破,破到老鼠打地洞,厕所转身都够呛。
居住质量会影响全家人的心理和健康,孩子压力太大,心态不好很容易崩掉,投资层面上就是风险不可控。
这时候怎么办?
只能送你一句话:
“天下最好的学区房,就是自家的书房”。
这句话不是毒鸡汤,既然拼不过财力,那就只能铁了心拼精力,用时间换空间。
比如多花时间陪孩子做功课,把烟酒钱省出来请个好家教,多奖励孩子成为班级优等生等等。
4
普通人翻盘
过去普通家庭阶级跃迁基本要靠三代完成,现在可能要四代、五代。
这是因为社会圈层化后,普通人可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少,上升的难度越来越大。
好在国运昌盛,大消费、大医疗、大科技等支撑了下半段的增长。
动荡格局延迟了阶层固化速度,普通人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个时间大概还有10年。
如果我们跟韩国、日本或者欧洲国家一样,现在普通人可能只剩下了吃土的份儿。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成才,我可以写几万字的攻略,以后找机会写一下。
我今天着重讲一点,也是家庭教育的致命缺点,「理论教育」。
孩子学习不好,并不是不够聪明,80%的问题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行,不好听的讲,归根结底就是家长不行。
我前段时间回家过年走亲戚深有体会。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看抖音,自己却捧着个手机傻乐一天;不让孩子出去玩,自己却请朋友在家搓麻将,炸金花;不准孩子说脏话,自己却脏话连篇。
长此以往,大多数家庭都陷入了这样的「负循环」:
家长用一大堆道理教育孩子,自己却做的很失败,孩子长大后,再用同样的道理教育下一代,继续失败……
家庭教育重“行”,而不在“说”。
孩子们不懂大道理,但会用一双小眼睛每天直勾勾盯着爹妈,看爹妈怎么做。
参悟了这一点,起码值半套学区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