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0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瓷窑博取众家之长,虽然产量未递增,但产品质量更精,燃造出大批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瓷器,且造型各异、风格独特。
北流的影青瓷,在风格上更接近景德镇的瓷器,据《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说“影青瓷是在江西景德镇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广西北流河流域中和窑和岭垌窑的品种美好”。北流出土的“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都制造”、“绍兴二年壬戍岁梁二郎号记”的瓷器印花模,相当精美。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也认为,岭垌古窑挖掘的大量青白瓷器,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无论从质量、品种、规模来说,均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在岭垌出土的宋未残缺器物中,有些印模花纹为阴纹,即莲、菊、飞鸟等纹,边作回纹带,饰纹较简朴粗放,与这种饰纹同时出现的采用了迭烧法。如“淳熙二年款缠枝大花叶纹碗印模”、“影青菊花纹瓷盏”,显示了南宋未年制瓷业兴盛中重于追求质量的衰落迹象。
宋代的制瓷业到宋末之际逐渐衰落,但其毕竟达到封建社会北流甚至岭南制瓷业的巅峰,为中国南方陶瓷史创造了最为辉煌最为瑰奇壮丽的一页。
六、元明二朝低谷中徘徊的陶瓷业
盛极一时的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瓷,到了宋元之际的进入了衰落期。
元初,泉州一跃而起取代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港之一。广州对外贸易的衰落,给以其为出口岸的、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各瓷窑予致命的打击而纷纷停产,其中包括北流河流域的各瓷窑。特别是两广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岭垌窑,打击是毁灭性的,加之宋末元初战乱的破坏和元统治者对手工业的摧残,更促使了北流河流域瓷业的衰落。元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在加强对各民族人民野蛮、残酷统治的同时,加强对手工业的控制,把手工业处于“官办”之下。全国所有的产瓷区中,仅在景德镇设一个“浮梁瓷局”,并把各地技术较好的工匠集中到官办的“浮梁瓷局”从事奴隶式的劳动,这就迫使南宋时期遍布南北各地一片兴旺景象的民间瓷窑濒临破产,即使一些幸存的亦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税赋繁重。元人蒋祁在《陶记》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记述:“窑之长短,率有瓷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在《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窑及其兴衰》一文中,韦仁义也提到:“诸如北流河流域青白瓷窑之类的民间瓷窑当时难以继续维持生产而陷入衰落破产。当然还有它自身的一些原因,尤其是元朝南方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使瓷业生产失去安定的社会环境。元代北流陶瓷生产基本陷入瘫痪状态”。岭垌、仓田、碗窑村等瓷窑的生产不太正常,产品也相当粗糙,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对外销量极之有限。
元代江西的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这是一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至明代全国各地青花瓷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北流河流域陶瓷发展经历元代灾难性的打击之后,到明朝中叶之后开始慢慢复苏。明代又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阶段,各地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这一时期民窑生产日益发达,一般的瓷窑以烧造青花瓷为主。北流河流域除生产传统的影青瓷及缸瓦外,也试生产这类产品。不过,北流此类产品在艺术造旨上不及景德镇同类产品,仅限内销。所以北流元明二朝的陶瓷业举步为艰,对外贸易几乎一片空白。
七、清代至民国的青花瓷及碗业销售
明朝末年,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
清代的瓷器,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末连年混战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破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北流因受战争影响较小,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继续生产影青瓷及青花瓷,虽然在烧制技艺上没有提高,产品制作欠精致,但能紧紧抓住桂东南以及粤西南市场的供求而缓慢发展。
清初,在距北流县城十公里的蟠龙发现大量高岭土,本地人纷纷设厂烧制瓷器。盛时龙窑多达30多座,加上圭江河上游的岭垌瓷窑近百座,仓田、六荣窑瓷数十座,瓷窑的数量、产量已经超过宋代鼎盛时期。陶瓷业者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建起了水碓群将高岭土捣练并引水冲洗成浆,用木框、布袋的土法将泥料榨干供成型使用,采用木质转盘制坯,上釉工夫亦更讲究。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博物馆数名古陶瓷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岭垌采掘中发现规格不一、颜色鲜艳,绘有菊花、牡丹等花卉,以及飞凤和“富贵福寿”吉祥的字样的青花碎瓷片,其中相当部分是清代的产品。
康熙时期,北流河流域陶瓷产品质量比前代略有进步,到雍正、乾隆二朝,正逢盛世,更是大量生产碗、盘、碟、壶、罐、盏、魂瓶、炉等青花瓷,在制作上追求轻巧俊秀,幽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这时期在整个北流瓷器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蟠龙碗厂正式建成。蟠龙制瓷业产量已渐渐超过岭垌制瓷业。自此,北流制瓷业雄据两广。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较高的水平。制作之精更胜于各代。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巧,还是风格几乎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北流河流域上游因制瓷业的繁盛而流传“延袤百余里,民窑二百区,工匠人数不下万人。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
因为瓷业发达,带来商业的繁荣,清代时北流河上游的岭垌,三江、石碗咀、蟠龙等地都成为商埠,航运和贸易业的鼎盛,让岭垌、仓田、碗窑村的陶瓷,源源不断的下梧州,抵广州,并“施及外洋”。北流河两岸,呈现一派“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时时遮江来”的繁盛景象,舟楫穿梭,千帆竟放,颇为壮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