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0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俞 作 豫
俞作豫(1901~1930),字备于,平政镇岭桐村人。自小聪颖,勤奋好学。北流中学毕业后,1920年入广东西南护法军二军燕塘讲武堂。毕业后,任桂军排长、连长、营长。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陆荣廷、沈鸿英,驱逐云南军阀唐继尧、龙云,以及讨平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的战斗。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第三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泅桥、贺胜桥战斗,歼灭直系军阀吴佩孚主力,使北伐军胜利夺取武汉。他在北伐中战功卓著,但因其胞兄俞作柏亲共而受白崇禧排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脱离桂系军队到上海、广州找共产党。同年10月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与工人赤卫队在西关附近(今文化公园)对敌展开激烈巷战,奋不顾身掩护队伍转移后才撤退。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1928年春,受中共广东省委派遣,同朱锡昂一起回广西从事恢复中共组织和开展农运、兵运工作。先后任中共北流县委委员、县委书记。曾开设“华丰”号商店,筹集革命活动经费和做地下党联络站。他常戴斗笠,着便服,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劳农会、农民自卫军。当时北流有劳农会会员500多人,农民自卫军有200多人枪。1929年春,受中共广东省委(驼香港)派遣,到武汉前线策动李明瑞倒戈,使蒋桂战争以桂系失败而告终。后利用其兄俞作柏任广西省主席的关系,出任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大队长。并在军队中发展中共的力量。同年9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10月,邓小平和张云逸率领军械船和警备第四大队开上右江,俞作豫和李明瑞率警备第五大队进驻左江一带。在此期间,指挥部队平定了蒙志仁的叛变。克复龙州后,整顿队伍,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组织,发展中共党员。1930年2月1日与邓小平、李明瑞领导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在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俞作豫任军长,并任左江革命委员会委员。龙州起义后,红八军随即开赴左江各县剿匪、打土豪。这时邓小平向中央汇报后回到龙州,估计敌人会反扑,认为红八军人数较少,须向右江红七军靠拢。2月,红八军执行邓小平指示,派出主力第一纵队去打靖西,以便打通前往右江通道,邓小平亦随队伍出发。当第一纵队出发后,桂系军阀果然以数倍兵力猛然反扑龙州,俞作豫率留守龙州的战士浴血奋战,最后退出龙州,向十万大山转移。一路上屡遭敌人袭击,受到严重挫折,到钦州小董时队伍只剩下五六百人,第二纵队一营营长刘定西又叛变,俞作豫只好率领身边卫队数十人拼死向右江红七军靠拢,可是到邕宁的马村又遭敌围攻,军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不幸被捕,壮烈牺牲。俞作豫幸得当地农民军抢救脱险,遂赴香港寻找中共组织。1930年8月18日,因叛徒出卖在深圳车站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至广州,在狱中敌人对其威迫利诱和百般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始终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9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豪迈诗句。就义时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I”“红军万岁!”。
李 明 瑞
李明瑞(1896~1931),号裕生,清湾镇侯山村人。郁林五属中学毕业。1918年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1920年毕业后任桂军排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残部及驱逐滇军军阀唐继尧、龙云两部的战斗,因军功升任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秋,任南路第三路军俞作柏部第三团团长,与其他部队配合,攻克化县、高州、钦州、廉州等地,讨平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旅长、师长、副军长,转战湘、鄂、赣、皖、苏各省,屡立奇功。如夺取汀泅桥、贺胜桥的战斗,配合主力叶挺独立团歼灭吴佩孚主力;在箬溪全歼孙传芳主力谢鸿勋部2万人;在德安,逼孙传芳弃城逃命:在龙潭战役中,夺下英帝国军舰炮火支持的、孙传芳控制战局的制高点栖霞山高地,保卫了南京城,宣告了孙传芳的彻底失败。因而他成了北伐军中赫赫有名的“虎将”。在北伐期间,曾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交,对蒋介石、黄绍竑“清党”不满。1929年4月在“蒋桂战争”中,乘担任第四集团军第三路代总指挥之机,在武汉前线突然宣布独立,致使桂军全线溃败。6月初,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宣布下野,逃至香港。李明瑞于5月率两个师从武汉取道上海、广东回广西,就任军事特派员、第四编造区主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俞作柏则任广西省政府主席。执政期间,在中共中央派来的代表邓小平(化名邓斌)的大力协助下,释放在押政治犯,开放工农运动,起用一批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任军政要职。同年9月,俞、李举旗反蒋,因部下叛变而失败。这时,俞作柏、李明瑞及时在南宁召开军政联席会议,决定把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撤退左右江建立根据地,伺机组织武装起义。随即邓小平、张云逸率领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至右江地区,于12月*日举行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同时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右江苏区;李明瑞、俞作豫率领警备第五大队到左江地区,于1930年2月1日领导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举行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及左江革命委员会,创建左江苏区。百色、龙州起义后,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邓小平任红七、红八军总政治委员。接着,李明瑞与张云逸率领红七军第一、第二纵队,从东兰出发,连克怀远、四把、古宜、思恩等城镇,转战广西境内和桂黔边境,曾奇袭贵州军阀王家烈后方重要基地榕江城,俘获人枪600余,缴饷银数万元。6月光复被佳军反扑占领的百色城。1930年11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在河池整编决定北上。除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率少数部队在右江苏区坚持斗争外,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主力从河池出发,向江西苏区挺进,期与中央红军会师。1931年2月,部队转战至广东省北部乐昌县,在梅花村战斗后,李明瑞被增补为红七军前委委员。部队在抢渡乐昌河突围战斗中,邓小平和李明瑞率领的先行队伍与张云逸率领的后继部队被冲散而失却联系,直至4月,两支队伍才得在江西永新县重新会合。此时,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需要,中央工农红军总前委决定成立河西总指挥部,任命李明瑞担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在赣江以西的红七军、红二十军和独立一师,配合中央主力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战斗。5、6月间,李明瑞率部队在河西击溃安福县城守敌,连克茶陵、安仁、攸县、酃县、遂川五个县城。7月,红七军经过一万二千里长途跋涉,身经大小百余次战斗,历尽艰难险阻,到达了中华临时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一面。会师后,在于都县桥头圩休整补充,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军长,曾到瑞金壬田寨参加高级军事会议,受到中央红军总政委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的亲切接见;并参加毛泽东主持的高级领导干部会议,参与中央苏区重大战略决策。在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七军配合一、三军团东进全歼黄破守敌毛炳文师两个团;9月,红七军全歼韩德福五十二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七军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1931年10月,王明“左’顺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搞肃反扩大化,李明瑞被错杀,时年仅35岁。
陈 柱
陈柱(1890-1944年),字柱尊,号守玄,民乐罗村人,19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4年后毕业归国,考人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课余兼修古文,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蔚芝),后即改攻文学。学成后,初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时年仅25岁。在该校任校长6年。1921年,应唐文治之聘,北上任无锡国专教授。1924年任大夏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抗战开始,因交大不内迁,他一度避居租界。1940年,汪伪特务将其挟持到南京,虽委以文物委员兼博物委员会(博物馆)主任委员等职,均不到任,只应中央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主任、教授职务。1944年春称病辞职返回上海。陈柱任梧州中学校长时,团结进步师生,转变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亲自上国文、数学、英语课。该校以国文、数学、英语等科成绩优异而著称全省。他在上海高等学校任教2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交大任职期间,除参加南社外,还参加中华学艺社、新中国建设学会,主辑《学艺杂志》、《国学杂志》、《学术世界})等期刊。平生著述甚丰,据统计其著述有92部,其中以《守玄间文字学》、《公羊家哲学》/墨子间信补正》、《小学评议》、《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J墨子十论》、《子二十六论》等书最为精辟,深受学界前辈及师友们的推崇和赞赏。《中国散文史》等书解放后已经再版。国学大师唐文治对他的著作评语是;“阐发宏深,切中时弊,针吸末俗,激动人心,人著述之林,是为吾道光”。陈柱平生喜欢饮酒赋诗,有“酒国诗人”之称。他的诗作不下万首,现存诗集有印本《待焚诗稿》两种版本共10卷。其毕生克勤克俭,惟爱书成解,家中建藏书楼,曰“守玄阁”,又榜“十万卷楼”。他常对子女说;“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的夫人每年四季均要为他曝书以免虫蛀,常笑对别人说:“人家曝谷我曝书,人家数钱我数书”。1944年秋,陈柱在交大病逝,年仅55岁。其藏书解放后多为广西图书馆所得。
冯 介
冯介(1891~1979),宇介民,山围乡山围村人。其父冯湾是清同治拔贡,光绪举人,大挑一等;曾任江苏省靖江、新阳两县知县。冯介7岁在老家容村私塾启蒙I2岁到父亲住地苏州求学。1906年起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铁路科。不久,该校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遂在该校土木工程系攻读,于1913年毕业。1914年春,广西第一次考送留学生,冯介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获保送美国留学。刚到美国,即接到广西省政府取消公费待遇的通知。为使学业不致中途而废,他先到芝加哥市中国饭馆做侍役解决学费,同年9月进入伊利奇大学土木工程系,1915年毕业。翌年,又在伊利奇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被美国政府留用,初任芝加哥市铁路测绘员,后调任纽约市铁路监工员,又升为副工程师,在美国铁路工作长达12年。1929年春,他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物质生活待遇,回国参加铁路建设。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委任冯为省政府技正兼秘书,并介绍在香港中英女子学校毕业的侄女黄静容做他的妻子。婚后,冯对优裕闲适生活不感兴趣,毅然携眷赴青岛任胶济铁路工程师兼第一分段长及轨道室主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冯介被迫南下,先后任交通部新路工程处工程师兼工事课长、湘桂铁路理事会工程师兼技术组主任。此时,湘桂铁路沿线桥梁建筑多属他设计。1944年,日军进逼广西,桂林疏散,他被迫返回故乡,次年春在从桂林复迁到北流山围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授,并就近侍奉母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桂林,先后担任广西善后救济分署技术顾问、湘桂铁路专门委员兼桂林联合办事处主任。1949年,受聘为广西大学教授兼理工学院院长。1950年,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张云逸得知冯介已返故里,便推荐他到北京铁道部工作。但他为了照顾83岁高龄的母亲,只答应到南宁西江学院任教授,继而任广西革命大学西乡塘分校教授、广西水电专修科学校副校长。1959年至1979年,任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因其学识渊博,技术高超,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梁思成齐名,在建筑学界有“北梁南冯”之美称。南宁市百货大楼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建成后不久,墙基下幅墙壁发生贯穿性纵裂,工程界有人认为不可能修好,但市建部门采用冯介提出方案修复,至今屹立不动。冯介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冲击,1969年后恢复工作,精神振奋,积极带徒弟,热情地把自已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婚后无生育,常说:“自己无儿女不要紧,只要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就好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自治区科学协会副主席等。1979年病逝于南宁,终年88岁。根据遗嘱,他和夫人黄静容的骨灰一起撒落北部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