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145986|回复: 16

北流十二大历史名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7-12-20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朱 玉 仙

      朱玉仙(1796~1861),清代广西著名女诗人。生于博白县松山乡茂山村,26岁时嫁给本县陵城镇拔贡黎玉章为妻。  朱玉仙祖父朱宗腾是乾隆举人,官至安陆府同知;父朱德屿曾任福建平潭同知。从嘉庆末至道光初,她一直随同父亲于任上,在官署闺阁生活中,经常同姐姐和弟弟允惇(后中进士)习文学艺,写诗酬唱。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耳德目染,表现出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意态,写的诗作活泼明敏,玉润珠圆,清新可爱。出嫁后,随夫到夏县、天镇、长子等县,历长江、黄河游黄鹤楼、雁门关等名胜,面对绚丽多姿的世界,祖国壮丽河山,随兴赋诗,其诗作渐趋成熟。如五律《度雁门关》二首:“宦秋临三晋,轻轺度雁关。举鞭挥烟露,缓辔认江山。育家明妃去,黄金汉使还。英雾千古憾,空见乱峰还”。“傍晓疏星没,千山望野通。车轮连地震,关塞接夭雄。边镇临荒微,岚烟镇远空。雁声催客泪,飞筛入云中”。清代文人张正椿评价她的两首诗,说是“诗心雄过雁门关”。后人称朱玉仙为“北流女使”。    朱玉仙结婚后4年,丈夫淬然逝于任上。她悲痛万分,强撑弱体,代丈夫办好了移交,然后携着独生幼子,跋涉万里,扶枢还乡。她写的一首七绝《望夫山》表达了对丈夫的沉痛哀思:“春回山上草萋萋,雨洒云鬟泪欲啼。千古伤心何独尔?凄凉还有杞梁妻!”她孀居几十年,教子读书,其子黎学箕亦中拔贡,于顺天府乡试中副榜,官至广东同知。    朱玉仙的主要著作有《画诗楼稿》,载其诗歌100余首。光绪九年(1883年),《画诗楼稿》刊行问世,有十多个文人名士为这部诗集题词题诗。书名《画诗楼稿》四字是周德润所题(周是中法战争后,中国与法国举行中越边界条约谈判的全权钦差大臣)。其诗作获得很高赞誉。湘湖女士韵琴陆翰缘的题诗说:“惊才初读白篇诗,万朵花围笔一枝,足与江山增秀丽,真从巾帼见须眉。节传茹檗丸熊苦,体异吟椒诵柏词。韵语分明闺训在,夫人原是女中师”。

阙 邦 觐

    阙邦觐(1782~1802),字景扆,号济川,松花镇白须村人。父阙璋,是增生,有学问和道德修养。阙邦觐自幼颖悟绝伦,被誉为北流神童。7岁上学即能过目成诵。不久患病病数年,幸得一摇铃医生针灸治愈。13岁受业于举人夏之松,学业大进,凡朱注六经—一《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等古文们熟于心,据北流旧志记述,他“能顺逆背诵”。对《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和子史等书,亦津津有味,终日学而不厌.他文思敏捷,千把字的文章一下子就能写出来。14岁时跟随长辈游览勾漏洞,见碑刻古诗多为咏晋葛洪(字稚川)在宝圭洞修炼成仙之事,便有感而吟诗一首曰:“昔闻稚川子,洞开廿二天,待余游瀛岛,访渠仙未仙?”黄口小儿竟对一贯传说提出异议,引起众人惊奇。17岁中秀才,省提学钱楷对其十分器重。嘉庆五年(1800年)18岁中举人,次年19岁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他在翰林院研讲经史,实习草拟有关典礼文件,月课必优等,掌院学士曾将其著作刊印于翰林院馆阁专集行世。他几个月写的东西就装满一大箱。为了使文章写得更好,往往彻夜不眼。由于辛劳过度,患吐血痰咳症,眼药无效,于嘉庆七年(1802年)在京病逝,时年仅20岁。

 

刘 阿 蒂

    刘阿蒂,县北部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带领饥民进攻山围村富户抢粮,以劫粮济贫为号召,饥民群起参加,一时声势浩大,郁林知州顾谐庚亲自到县围剿。北流知县阮正惠也下令各里组训团练。道光三十年(1850年)信宜凌十八率众入北流南部,进而围攻郁林州城,县内小一里梁二十、梁十八、郑十一等率二千余人配合,加上刘阿蒂股力量,声威大振。咸丰二年(1852年),刘阿蒂与外县起义农民联合,贵县黄东桂、黄阿石和化州谢八,相继率众万余或数千进人北流北部和南部。刘阿蒂部从县北部打到中部波二里。咸丰三年,于县北部冲龙、都陇里与桂平姚新昌会合。次年农历闰七月初九日,范亚音攻占容县县城。刘阿蒂即与北流其他各股头领归附范亚音领导。同年十二月,高廉道官兵和容县陆屋团练反扑容县县城,直逼南门。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刘阿蒂率众数千星夜驰援,突然出现在官兵背后,作战十分勇猛,官兵与民团惊退,容城之危遂解。咸丰五年三月,刘率众攻入小一里,连陷瑶塘、水埠、六旬、山坡诸地主寨堡.五月与容县戴九聚党拜盟于北流县城外。咸丰七年二月,刘会同县内彭阿初、许十六、罗金、何梁等各股,配合范亚音以2万之众,攻克北流县城。旋与大成国北路大元帅姚新昌攻克万冲堡、河坪堡,复攻罗村堡,踞守民乐、山图一带,拱卫县城,并为范亚青从容县、北流进军郁林开避通道。以后不知所终。

李 绍 昉

    李绍昉(1787~1845),字东阳,号晓园,清湾侯山村人。祖父李陈藩曾中举,父李程泌拔贡,历任隆安、藤县教谕。李绍昉自幼聪敏,爱好学习,在祖父、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学识超群,嘉庆十年(1805年)中秀才,十五年乡试中副榜第一名,十八年中举人,二十四年中进士,保和设复试一等一名。钦点翰林庶吉士,授职编修,参加国史馆编纂工作。当时翰林院、国史馆的宏编巨著,不少是他执笔写成。道光九年(1829年),父死奔丧归里,同县人进士梁宗敏筹建九级奎光塔于城东六巷大岭顶,常于塔努新建的龙神庙、徐公调聚生员讲学切磋,全县文宴诗社盛极一时。孝期假满复职,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不久任浙江道、云南道御史。这是分道行使纠察的官,难免触怒权贵,招致自身不幸。但李绍防不畏强权,秉公办事,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餐天下之粟,为万民造福。一不贪赃枉法,二不拘私舞弊,有何惧哉:”他稽查银库、缎匹库、步军统领衙门、国子监、理藩院、译馆等财势很大的单位,甚至抽查八省运粮人京机构,检举了一些贪官污吏的罪行。那时银币铸造厂、清运机构、海运海防机关贪污严重,积弊相沿,他上疏力陈。道光帝看到实事确凿,不敢过份袒护,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当时河北等省,农田缺水,特别是京郊数县严重干旱,粮食产量甚低,他写成奏折呈报皇帝,得批准实施兴修水利,缓和了当地粮食紧张现象。因而被道光帝看重,先后提升为兵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吏科掌印给事中,又授予浙江宁、绍、台兵备道官职。到任剔弊起衰,卓有政声。一年后归来,不料被指控查银库时失去许多银子,奉旨赔偿,迫得倾箱倒筐,甚至典当衣物。后查无实据,获得豁免,恢复官职。道光二十五年在赴京途中于省城桂林病逝,终年59岁。其一生博闻强记,兼通天文地理学,工书法,著作有《勾漏山人集》,兵资后遗稿散失。

俞 作 柏

    俞作柏(1888~1959),字建侯,今平政镇岭桐村人。家庭佃农,其父曾以贩卖食盐为生,后任本村塾师。母亲生下他后即死去。俞因家贫不能上中学,后以官费就读桂林初级师范.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学生军北伐* 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初在陆荣廷驻广东护国军林成部第二军属下任连营长、参谋等职。1920年 8月,陆荣廷势力被驱出广东,林虎部回桂分驻北流郁林、兴业,次年粤军入桂讨伐陆荣廷,俞同李宗仁等接受粤军委任,李任粤军边防军第三路司令,俞任统领。1923年,同黄绍站于梧州设计收缴沈鸿英属下马街初及从粤撤回的桂军陈天泰部共3000人枪,扩充实力,成立讨贼军,俞任第一路指挥官。1925年,受李(宗仁)、黄(绍竑)、白(崇措)任命为总指挥,击退人侵广西的唐继尧、龙云所部滇军65000人;又参加广东国民政府关于讨伐南路邓本股的决策会议,任讨伐军第一路司令,从郁林出发,向化、高、钦、廉推进,配合陈名枢第二路军,将盘踞南路多年的邓本殷讨平。北伐前夕,李宗仁奉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将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俞作柏为第二旅长。俞不乐意接受,推荐表弟李明瑞担任此职参加北伐。1926年6月,李宗仁率第刀)尔罕事要贝会兼第七军指挥长。俞征得中共领导人杨殷、贺昌同意,同朱锡昂、陈勉恕、俞作豫、朱士华、梁君伯等返穗,成立指挥部,属下的办公厅主任、秘书、参谋、副官等职均由共产党人担任。12月11日,朱锡昂、俞作豫乘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俞作拍再赴香港避难。1928年夏,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为了对付桂系,许诺俞作柏为广西省主席,要求其策动在武汉前线任第七军师长、第四集团军第三路代总指挥的李明瑞倒桂。俞将情报通知在港中共领导人,策划“先例桂,后倒蒋”,即过李明瑞来港磋商,其后又派要员去武汉前线策动。结果,李明瑞倒桂成功,蒋桂战争以桂系彻底失败而告终。俞作柏接受南京政府任命为广西省主席,李明瑞被任命为军事特派员、第四编遣区主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1929年6月,俞作柏、李明瑞回桂主政,与共产党合作(当时,中共派邓小平、张云逸等一批干部到广西工作),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省内原由桂系操纵的各级国民党党部,释放在押政治犯,宣布贯彻孙中山“三民主义”,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8月,批准召开全省农民代表大会,成立省农民协会,由共产党人雷经天、韦拔群担任正副主席。同年11月1日,在南宁体育场誓师讨伐蒋介石,自任南路讨蒋军总司令,李明瑞任副总司令,向全国发出反蒋通电。反蒋失败后,随李明瑞、俞作豫到龙州,经越南海防赴香港,曾东渡日本避难。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人到香港找俞作柏回内地“共赴国难”,安排到安徽前线出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后又把他调到四川重庆任军统设计委员。实际上只挂空衔,不干实事。1946年移居上海、浙江挂名经商,避免卷入内战。1948年举家潜返香港。1956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召唤回内地,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高级参事和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病逝干广州。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俞 作 豫

     俞作豫(1901~1930),字备于,平政镇岭桐村人。自小聪颖,勤奋好学。北流中学毕业后,1920年入广东西南护法军二军燕塘讲武堂。毕业后,任桂军排长、连长、营长。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陆荣廷、沈鸿英,驱逐云南军阀唐继尧、龙云,以及讨平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的战斗。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第三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泅桥、贺胜桥战斗,歼灭直系军阀吴佩孚主力,使北伐军胜利夺取武汉。他在北伐中战功卓著,但因其胞兄俞作柏亲共而受白崇禧排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脱离桂系军队到上海、广州找共产党。同年10月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与工人赤卫队在西关附近(今文化公园)对敌展开激烈巷战,奋不顾身掩护队伍转移后才撤退。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1928年春,受中共广东省委派遣,同朱锡昂一起回广西从事恢复中共组织和开展农运、兵运工作。先后任中共北流县委委员、县委书记。曾开设“华丰”号商店,筹集革命活动经费和做地下党联络站。他常戴斗笠,着便服,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劳农会、农民自卫军。当时北流有劳农会会员500多人,农民自卫军有200多人枪。1929年春,受中共广东省委(驼香港)派遣,到武汉前线策动李明瑞倒戈,使蒋桂战争以桂系失败而告终。后利用其兄俞作柏任广西省主席的关系,出任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大队长。并在军队中发展中共的力量。同年9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10月,邓小平和张云逸率领军械船和警备第四大队开上右江,俞作豫和李明瑞率警备第五大队进驻左江一带。在此期间,指挥部队平定了蒙志仁的叛变。克复龙州后,整顿队伍,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组织,发展中共党员。1930年2月1日与邓小平、李明瑞领导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在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俞作豫任军长,并任左江革命委员会委员。龙州起义后,红八军随即开赴左江各县剿匪、打土豪。这时邓小平向中央汇报后回到龙州,估计敌人会反扑,认为红八军人数较少,须向右江红七军靠拢。2月,红八军执行邓小平指示,派出主力第一纵队去打靖西,以便打通前往右江通道,邓小平亦随队伍出发。当第一纵队出发后,桂系军阀果然以数倍兵力猛然反扑龙州,俞作豫率留守龙州的战士浴血奋战,最后退出龙州,向十万大山转移。一路上屡遭敌人袭击,受到严重挫折,到钦州小董时队伍只剩下五六百人,第二纵队一营营长刘定西又叛变,俞作豫只好率领身边卫队数十人拼死向右江红七军靠拢,可是到邕宁的马村又遭敌围攻,军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不幸被捕,壮烈牺牲。俞作豫幸得当地农民军抢救脱险,遂赴香港寻找中共组织。1930年8月18日,因叛徒出卖在深圳车站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至广州,在狱中敌人对其威迫利诱和百般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始终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9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豪迈诗句。就义时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I”“红军万岁!”。

 

李 明 瑞

    李明瑞(1896~1931),号裕生,清湾镇侯山村人。郁林五属中学毕业。1918年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1920年毕业后任桂军排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残部及驱逐滇军军阀唐继尧、龙云两部的战斗,因军功升任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秋,任南路第三路军俞作柏部第三团团长,与其他部队配合,攻克化县、高州、钦州、廉州等地,讨平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旅长、师长、副军长,转战湘、鄂、赣、皖、苏各省,屡立奇功。如夺取汀泅桥、贺胜桥的战斗,配合主力叶挺独立团歼灭吴佩孚主力;在箬溪全歼孙传芳主力谢鸿勋部2万人;在德安,逼孙传芳弃城逃命:在龙潭战役中,夺下英帝国军舰炮火支持的、孙传芳控制战局的制高点栖霞山高地,保卫了南京城,宣告了孙传芳的彻底失败。因而他成了北伐军中赫赫有名的“虎将”。在北伐期间,曾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交,对蒋介石、黄绍竑“清党”不满。1929年4月在“蒋桂战争”中,乘担任第四集团军第三路代总指挥之机,在武汉前线突然宣布独立,致使桂军全线溃败。6月初,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宣布下野,逃至香港。李明瑞于5月率两个师从武汉取道上海、广东回广西,就任军事特派员、第四编造区主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俞作柏则任广西省政府主席。执政期间,在中共中央派来的代表邓小平(化名邓斌)的大力协助下,释放在押政治犯,开放工农运动,起用一批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任军政要职。同年9月,俞、李举旗反蒋,因部下叛变而失败。这时,俞作柏、李明瑞及时在南宁召开军政联席会议,决定把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撤退左右江建立根据地,伺机组织武装起义。随即邓小平、张云逸率领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至右江地区,于12月*日举行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同时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右江苏区;李明瑞、俞作豫率领警备第五大队到左江地区,于1930年2月1日领导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举行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及左江革命委员会,创建左江苏区。百色、龙州起义后,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邓小平任红七、红八军总政治委员。接着,李明瑞与张云逸率领红七军第一、第二纵队,从东兰出发,连克怀远、四把、古宜、思恩等城镇,转战广西境内和桂黔边境,曾奇袭贵州军阀王家烈后方重要基地榕江城,俘获人枪600余,缴饷银数万元。6月光复被佳军反扑占领的百色城。1930年11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在河池整编决定北上。除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率少数部队在右江苏区坚持斗争外,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主力从河池出发,向江西苏区挺进,期与中央红军会师。1931年2月,部队转战至广东省北部乐昌县,在梅花村战斗后,李明瑞被增补为红七军前委委员。部队在抢渡乐昌河突围战斗中,邓小平和李明瑞率领的先行队伍与张云逸率领的后继部队被冲散而失却联系,直至4月,两支队伍才得在江西永新县重新会合。此时,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需要,中央工农红军总前委决定成立河西总指挥部,任命李明瑞担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在赣江以西的红七军、红二十军和独立一师,配合中央主力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战斗。5、6月间,李明瑞率部队在河西击溃安福县城守敌,连克茶陵、安仁、攸县、酃县、遂川五个县城。7月,红七军经过一万二千里长途跋涉,身经大小百余次战斗,历尽艰难险阻,到达了中华临时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一面。会师后,在于都县桥头圩休整补充,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军长,曾到瑞金壬田寨参加高级军事会议,受到中央红军总政委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的亲切接见;并参加毛泽东主持的高级领导干部会议,参与中央苏区重大战略决策。在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七军配合一、三军团东进全歼黄破守敌毛炳文师两个团;9月,红七军全歼韩德福五十二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七军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1931年10月,王明“左’顺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搞肃反扩大化,李明瑞被错杀,时年仅35岁。

 

陈 柱

     陈柱(1890-1944年),字柱尊,号守玄,民乐罗村人,19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4年后毕业归国,考人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课余兼修古文,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蔚芝),后即改攻文学。学成后,初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时年仅25岁。在该校任校长6年。1921年,应唐文治之聘,北上任无锡国专教授。1924年任大夏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抗战开始,因交大不内迁,他一度避居租界。1940年,汪伪特务将其挟持到南京,虽委以文物委员兼博物委员会(博物馆)主任委员等职,均不到任,只应中央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主任、教授职务。1944年春称病辞职返回上海。陈柱任梧州中学校长时,团结进步师生,转变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亲自上国文、数学、英语课。该校以国文、数学、英语等科成绩优异而著称全省。他在上海高等学校任教2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交大任职期间,除参加南社外,还参加中华学艺社、新中国建设学会,主辑《学艺杂志》、《国学杂志》、《学术世界})等期刊。平生著述甚丰,据统计其著述有92部,其中以《守玄间文字学》、《公羊家哲学》/墨子间信补正》、《小学评议》、《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J墨子十论》、《子二十六论》等书最为精辟,深受学界前辈及师友们的推崇和赞赏。《中国散文史》等书解放后已经再版。国学大师唐文治对他的著作评语是;“阐发宏深,切中时弊,针吸末俗,激动人心,人著述之林,是为吾道光”。陈柱平生喜欢饮酒赋诗,有“酒国诗人”之称。他的诗作不下万首,现存诗集有印本《待焚诗稿》两种版本共10卷。其毕生克勤克俭,惟爱书成解,家中建藏书楼,曰“守玄阁”,又榜“十万卷楼”。他常对子女说;“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的夫人每年四季均要为他曝书以免虫蛀,常笑对别人说:“人家曝谷我曝书,人家数钱我数书”。1944年秋,陈柱在交大病逝,年仅55岁。其藏书解放后多为广西图书馆所得。

 

冯 介

    冯介(1891~1979),宇介民,山围乡山围村人。其父冯湾是清同治拔贡,光绪举人,大挑一等;曾任江苏省靖江、新阳两县知县。冯介7岁在老家容村私塾启蒙I2岁到父亲住地苏州求学。1906年起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铁路科。不久,该校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遂在该校土木工程系攻读,于1913年毕业。1914年春,广西第一次考送留学生,冯介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获保送美国留学。刚到美国,即接到广西省政府取消公费待遇的通知。为使学业不致中途而废,他先到芝加哥市中国饭馆做侍役解决学费,同年9月进入伊利奇大学土木工程系,1915年毕业。翌年,又在伊利奇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被美国政府留用,初任芝加哥市铁路测绘员,后调任纽约市铁路监工员,又升为副工程师,在美国铁路工作长达12年。1929年春,他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物质生活待遇,回国参加铁路建设。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委任冯为省政府技正兼秘书,并介绍在香港中英女子学校毕业的侄女黄静容做他的妻子。婚后,冯对优裕闲适生活不感兴趣,毅然携眷赴青岛任胶济铁路工程师兼第一分段长及轨道室主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冯介被迫南下,先后任交通部新路工程处工程师兼工事课长、湘桂铁路理事会工程师兼技术组主任。此时,湘桂铁路沿线桥梁建筑多属他设计。1944年,日军进逼广西,桂林疏散,他被迫返回故乡,次年春在从桂林复迁到北流山围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授,并就近侍奉母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桂林,先后担任广西善后救济分署技术顾问、湘桂铁路专门委员兼桂林联合办事处主任。1949年,受聘为广西大学教授兼理工学院院长。1950年,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张云逸得知冯介已返故里,便推荐他到北京铁道部工作。但他为了照顾83岁高龄的母亲,只答应到南宁西江学院任教授,继而任广西革命大学西乡塘分校教授、广西水电专修科学校副校长。1959年至1979年,任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因其学识渊博,技术高超,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梁思成齐名,在建筑学界有“北梁南冯”之美称。南宁市百货大楼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建成后不久,墙基下幅墙壁发生贯穿性纵裂,工程界有人认为不可能修好,但市建部门采用冯介提出方案修复,至今屹立不动。冯介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冲击,1969年后恢复工作,精神振奋,积极带徒弟,热情地把自已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婚后无生育,常说:“自己无儿女不要紧,只要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就好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自治区科学协会副主席等。1979年病逝于南宁,终年88岁。根据遗嘱,他和夫人黄静容的骨灰一起撒落北部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冯 振

    冯振(1897~1983),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山围乡山围村人。14岁离家随叔父冯介至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南洋中学和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附中。1917年返厂西,相继在梧州中学、北流中学、容县中学任教,曾任北流中学校长。1927年至1947年历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代理校长,并兼任江苏教育学院、正风文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大学和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国立南宁师院中文系主任。解放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主任、教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冬无锡市沦陷,无锡国专被迫南迁。那时,校长唐文治已76岁高龄,冯振积极协助校长率领师生员工,肩挑背驮,把必要的图书、仪器、教具起运,随校迁至长沙、湘乡,次年春天辗转迁到桂林。同年暑假,唐文治赴沪治病,由冯代理校长职务。人冬后,桂林屡遭空袭,再把该校迁至家乡北流山围村和萝村。1941年复迁桂林。1944年桂林沦陷,再迁至蒙山;次年二月蒙山沦陷,部分迁金秀瑶山区,部分由其率领迁回北流。抗战胜利后,该校于1946年迁返无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国文学院,院系调整后并为苏州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冯振痛失两男一女,他强忍悲痛,把一家老幼安置原籍,自己辗转万里迁校,尽心竭力办好无锡国专这所“流亡大学”,坚持为祖国培养人才;并积极领导师生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他亲手刻写、散发传单,组织师生到群众中宣传、募捐,支援前方将士。学校迁至家乡时,除向各阶层筹集经费,借用民房外,还搬空自家房屋,拿出家中粮食和钱办学。学校复迁桂林时,与梁漱滨商定成立无锡国专校董会,请李济深任董事长,李任仁、黄绍竑、刘侯武、黄星垣、梁漱演任校董,广泛向社会募捐,筹集经费,在穿山自建校舍,扩大招生,并邀请了许多旅桂学者讲学。学校迁至北流期间,邀请了名师封祝祁、钱仲联、郑师许、陈千钩、蒋庭矅、封鹤君、吕集义、陈一百、蒋庭荣、张世禄、俞瑞征、冯静居、吕逸卿、王子畏等讲学,使北流一时成为名师荟革的地方。冯振早年在上海求学时拜唐文治为师,悉心研究经、诗、诸子及古文辞。他一生治学内容广泛,文、哲、经皆有所学;在训诂和文字学方面很有成就,而且熟习英文。由于学识渊博,有“广西才子”之称。擅长七言律诗,平生创作诗词千余首,艺术成就卓越。不少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旧中国的政治腐败的不满和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歌颂。晚年参加《辞源》修订工作,曾任师大修订《辞源》工作组顾问。1983年3月13日在桂林病逝。其遗著主要有《自然室诗稿《自然室诗续集》、《自然室诗第三集》、《山图精舍诗集》、《覆瓿集》、《自然室文集》、《自然室札记》、《老子通证》、《韩非子论略及提要》、《苟子讲记》、《吕氏春秋高注补订》、《说文解字讲记例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诗词杂话》、《七言律髓》等。

 

钟 夫 翔

     钟夫翔1911年5月出生,原名福祥,北流县民乐人。1930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龙州起义,任红八军一纵队第一营营部书记官、军需官;3月初参加护送邓小平从龙州到达雷平并进军围攻靖西的战斗。同年10月,在任红七军军部秘书处秘书时加人中国共产党,11月随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1931年冬当选为红七军出席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随后进入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学习,结业后先后任红军总部无线电一、二分队政委,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央军委后梯队电台队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二十八军无线电台队长兼政委,参加东征(山西)和援西军(红四方面军)以及反对国民党胡宗南大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等战役。抗日战争开始,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调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无线电大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司令部第三科科长。1942年返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通讯联络处处长。解放战争开始,任华北军区司令部第三处处长,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兼天津军事接管委员会电信接管处处长和电信工业管理处处长。不久,随叶剑英南下接管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电信接管部部长,解放后调任中南邮电管理局局长。1953年任中央邮电部副部长,1956年任国防部第五局局长(现航天部前身),1957年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一、二机部合并后,任一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2年复任邮电部副部长。1970年撤销邮电部,成立国家电信总局,任该局局长和党委书记。1973年恢复邮电部,任邮电部部长、党组书记。50年代曾到苏联短期学习,并出国访问过欧亚18个国家。他是党和军队通信事业的创建者之一。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钟夫翔已于1992年9月28日在兰州病逝”

 

马 达

     马达(1903~1978),原名陆诗瀛,新丰大村人。从小酷爱绘画艺术,23岁毕业于北流中学,26岁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早在学生时代便倾向革命。1926年曾为北流县农协会制作会旗,并参加当地纪念“五卅”惨案示威游行和戏剧宣传的美术设计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在全国海员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任美联党团书记,积极参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从事版画等艺术创作。1933年秋在巴比赛调查团欢迎会上因叛徒告密被捕,当天释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尔后,仍然继续进行进步的美术活动,创作进步木刻画。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加入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任该会主席。1938年克服困难险阻,奔赴延安,与华君武、胡一)!I等名画家共事,切磋画艺,并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延安党校文艺工作室美术组副组长、晋察豫文联美术工场主任等职。后在华北大学任教,为我国美术事业培养大批人才。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配合当时革命斗争,受到美术界推崇。解放后,历任天津文联党组成员,天津美协主席、全国美协理事和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生中曾11次面见毛泽东主席,聆听教导,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50年代初曾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用画笔和刻刀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以《上甘岭的素描》、《阵地抢救》、《抢水·寻水》、《分界线》、《板门店的春天》、《屈原像》(砖刻),以及1957年出访苏联所作《巴库油田》、《集体农庄》、《红场写生》等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60年和1962年,先后两次偕夫人回到北流考察圭江风景,采风勾漏洞穴,攀登天堂山顶,绘写家乡山水,为劳模画像,曾在北流街头举办画展,还为相传当过勾漏县令的晋朝葛洪画像,镌刻于匈漏洞前。“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迫害摧残。“文革”结束后彻底平反。1978年当选为天津市五届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同年4月18日在天津病逝。生前优秀作品1982年别在天津、南宁等地举办的“马达遗作画展”展出。后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马达画集》。

出自圭江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马 达


好奇怪的名字..:L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钟 夫 翔我在龙州起义纪念馆见过他的铜像,龙州起义真的很多北流人,我在那边都感到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原帖由 冷雨 于 2007-12-20 13:26 发表
钟 夫 翔我在龙州起义纪念馆见过他的铜像,龙州起义真的很多北流人,我在那边都感到自豪

我都没得进馆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只知道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柳州
原帖由 西城 于 2007-12-20 13:34 发表

我都没得进馆看过

不是吧,在那里三年了都没有进去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李 绍 昉
够醒目、、、: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原帖由 冷雨 于 2007-12-21 00:31 发表

不是吧,在那里三年了都没有进去看过?

好象是我大二还是大三才建好的,平时又不开放,怎么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我看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冯介 冯振 听我爷爷讲过他们的故事,想不到我家乡还出了不少名人: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