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家——陈蕙英 陈蕙英,1920年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事国画大师黄宾虹,专攻山水花卉,深得师传,16岁名成为年轻女画家。抗日期间,避兵回桂,应大厦大学南宁附中聘,担任国画教师兼女生辅导。“年方十七,诸生翕服”江苏救济会书画组委会,镇金五县书画救难会,皆聘为委员。“她的作品展览,蜚声沪读”为老画家所折服。1936年著名。诗人冯振为蕙英所画的山水画、竹画、荷画分别题诗,其中《题荔英画荷》云:“不染污泥最爱渠,田田照水若浮虚。一双翠鸟低头立,未必临渊不羡鱼。”上海《申报》在评价蕙英山水画时有辞曰:“所作山水,辄惊老宿,许承尧王秋湄诸名流,咸以传黄氏钵许之。”可见其成就之大。可惜这颗画坛新秀,不幸为肺疾所缠,芳龄20余,即驾鹤西去,实堪痛惜。这不仅是北流,而且也整个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 国画家——陈苏英 陈苏英,女,又名苏茵,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省分会会员,省科普美术协会会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老年书画研究会书画协会理事。 陈苏英早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事艺术大师杨秋人、庞熏渠、王益伦等知名教授。1951年在容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参加抗美援朝,在部队任文工团员、文艺干事、文化教员。除绘画外,更擅于歌舞、摄影、编剧及写大标语。有五能干将之誉。转业后在中学任过语文和美术教师。后调地区群众艺术馆任美术干部,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工作。其后又在昆明市体委负责宣传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苏英国画长于工笔重彩和白描,尤其擅长描写少数民族妇女。主要作品有《傣女》、《彝女木秋乐》、《母子情》、《佤族女孩》,《苗家女》等等。其中《傣女》曾被邀请参加四川成都雄风堂画展。经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推荐。她的芳名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词典》。 陈苏英除绘画外,亦好吟诗写作,著有《感怀诗集》。其诗豪情奔放,朗爽豁达。“壮心驰骋天地大,挥洒豪情得自由。”“莫道黄昏斜日晚,高歌千句乐悠悠。”(《岁暮诗怀松英姐》七绝二首)何其乐观豪爽。 女舞蹈家——陈海英 陈海英,副研究馆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35年。1949年14岁,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即随兄陈三百参军,参加了舟山群岛的战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即参加抗美援朝。在军队服役20多年,一直从事舞蹈表演和教练工作。在朝期间曾拜师于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其后又到总政舞蹈学校深造。在朝六年,其创作表演的舞蹈,曾多次获奖并“荣立国际战功”(作家索峰光:《女舞蹈家,晚霞绚丽》)。在舞台上,她扮演过冬妮亚,在《牧童与姑娘》中扮演牧童,“受到了金日成主席的称赞”(湖北省社科联合会主办:《爱情与婚姻家庭,优美的舞姿》)。1959年春,朝鲜人民军艺术团来访,到武汉后点名要看朝鲜舞蹈《牧童与姑娘》,而扮演牧童的演员还是陈海英。朝鲜同志赞扬说:“她比我们朝鲜人演的还要像朝鲜人(同上《爱情与婚姻家庭,春天的后面——还是春天》) 七十年代,陈海英转业到地方后,任武汉市江岸区文化馆舞蹈教员、区文联委员、舞协副主席、武汉市社会舞蹈研究会理事、国际标准交谊舞常务理事,为普及发展社会舞蹈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她创作并辅导出的一个个舞蹈节目屡屡获奖。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文化部群星奖1个,省、市特等奖各1个,一等奖5个(记者,红孩《春天的目光》)1991年陈海英个人获湖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海英离休后仍醉心于群众舞蹈的编排,据统计,从1991年离休—2000年,共办舞蹈班169期5000多人次,辅导单位288家6000人次,编排节目163个,其中《汉水情丝》获“全国群星音乐舞蹈赛”金奖,时装舞蹈《洪湖新歌》在全国获奖,《春风化雨20载》在全市(武汉市)获金奖。 陈海英的事迹,已收入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推荐读物——纪实文学《大写的东方女性》一书中。 科研尖兵——陈蒲英 陈蒲英,女,1934年生。中共党员,中国造船学会会员,高级工程师。1947年就读于北流中学,由于成绩优秀,初中毕业时,免试直升高中。1952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沈阳重型机械厂设计科工作,任技术员。1958年由她担任组长的女设计组,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直径4米的球磨机生产图纸,获得了成功。她的设计组也被评为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1960年晋升为工程师。 1963年,陈蒲英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04部队,授予她上尉军衔,从此便开始致力于海军优良装备的设计研制工作。她从事国防科研三十多年,她历任专业组长、主任设计师、专题负责人(后来她所在部队划归六机部、即今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她负责设计、研制及试验的首套舰用燃气轮机动力开车装置,填补获1983年国防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项气垫登陆艇新型动力舰船传动装置的设计研究及陆上、海航试验,是“指标先进,首次将测扭机构应用在舰船传动装置上,开创了把航空轻型结构移植转化到舰船上应用的好范例。”此项成果,于1989年、1991年分别获中国舰船研究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她还为建材部门设计了替代进口的水泥磨齿轮箱型谱。她负责的1400千瓦磨机齿轮箱研制成功及顺利运转,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获南京科技成果二等奖。在资料奇缺情况下,她还为香港设计了水翼船传动装置,该项成果得到了国际船级社质量认证。她撰写的科技论文中,有一篇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2级船舶科技报告,另一篇(二人合作)选为国际高性能船舶学会论文。 陈蒲英工作刻苦,贡献突出,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并获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她多次当选为省及市妇代会代表。她的名字已收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会》中。陈蒲英现已退休,但正如她写的《金秋赞》:“离岗不思闲,扬鞭又上鞍。海疆情未了,科研再高攀……”。 国际级艺术体操裁判——陈虹英 陈虹英,女,中国致公党党员,沈阳体育学院教授,沈阳市政协委员。曾任辽宁省体操协会副主席兼艺术体操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体操协会艺术体操裁判委员会副主任。 陈虹英,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就读于北流县立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考取容县高中,1953年考取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由于她勤奋好学,在校的第二年就被选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国际大型团体操表演赛。1957年毕业,分配到沈阳体育学院从事体操教学工作与训练。1984年,由国家体委选派她赴日本,参加艺术体操洲际性国际裁判训练班学习,经国际体联严格考核,获得了国际级裁判证书。从此在国内每年均担任省、市和全国艺术体操比赛的裁判长,正、副裁判长、高级裁判监督,以及多次主持和担任省、市和全国艺术体操裁判训练班的教授、培训与考核。1989年国家体委再次选派她赴意大利参加第七期国际艺术体操训练班学习,通过严格考核,再次获得了国际艺术体操裁判证书,为我国在国际艺术体操裁判领域争得了宝贵的一席。1993年经再次考核,晋升为国际Ⅱ级裁判。她先后赴日本、朝鲜、法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担任国际性重大艺术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并参加洲际裁判训练班和洲际艺术体操锦标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担任过洲际赛委会副主任。 陈虹英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三八红旗手、教学先进工作者、妇女标兵、优秀侨眷等光荣称号。1993年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奖。 陈虹英从事体育工作三十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操与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经验丰富,撰写的教学论文20多篇,参加编写《艺体普修》、《艺体专修》等全国统编教材和全民指导丛书《大众艺术体操》等,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其中《艺体普修》1992年获全国体院优秀教材奖。她的新著《全国体院艺术体操专修教材》即将问世。 陈虹英对我国艺术体操事业以及为艺术体操裁判队伍的培养、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芳名已收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一书中。 结束语 诚然,兄弟姐妹皆专家,也并非就此一家,但较面积的丰收,十兄妹皆成专家,恐怕还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陶冶。十兄妹所在的自然村——民乐萝村,自古以来其陈姓就是个望族,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屡有所出。十兄妹的祖父陈干丞是前清的秀才、贡生,民国以来,祖父、母都热衷于新学,对地方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十兄妹的父亲,陈柱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诗人,柱对子女的读书,督责甚严,而且自己也勤奋好学,“黎明即起,朗朗的书声便把子女们从梦中唤醒”(掌故家郑逸梅语)。他日间忙于工作,就利用晚餐时间向子女们谈论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他谆谆告诫子女们说:“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的教薪收入,除家庭开支及子女教育费用外,大部分用于买书。他对子女们说,古今中外,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大都从勤奋中来。这样一个社会和家庭环境,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兄妹的成长。其次则是勤学苦读,十兄妹的读书是很自觉和勤奋的,就以长兄陈一百而言,他没有进过小学,小学阶段是在家由长辈督责自学。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但完成了小学阶段课程,而且还自学了部分中学课程和英语、法语,这给他后来上大学、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则是兄弟姐妹问的互相帮助,鞭策和鼓舞。陈虹英身体羸弱,体育并不是她的爱好和特长,可是偏偏北京体育学院就录取了她。她很犹豫,甚至到了学院还想退学,在这些关键时刻,都得到了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与鼓励、指点,使她坚定了信心,读完了体育教育专业,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磨练,成长为国际艺术体操Ⅱ级裁判和艺术体操专家,多次参加国际裁判工作。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固然是个条件,而自身的努力则更为重要。让我们都以十兄妹为榜样,勤奋好学,为祖国的腾飞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