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赵希天
赵希天(1890~1965) ,广东惠阳人。早年在广州博济医学院学医6载。1918年到孙中山大本营第一军医院任军医、内科主任、代院长等职。后又到李济深部第一师当军医,曾随军至广东罗定县。1925年9月,结识当地共产党人李仁夫、李芳春(省特派员) ,受到革命思想教育,逐步倾向革命,曾任广东省罗定县四区农民协会特派员。后因国共合作破裂遭通缉,浪迹广西省藤县、苍梧、岑溪一带行医。1929年定居北流,开设利民医舍。当时天花大流行,他最早为群众施行种牛痘预防患天花。
1936年至1938年,曾任北流县立医院院长。后在陵城办“赵希天医所”,行医直至解放。解放后历任北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人民医院)副院长、第二院长、院长及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等职。他毕生热爱卫生事业,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热心为群众治病。从事卫生工作50余载,明医理,善治病,积医案,临床经验较丰富,尤其擅长儿科,创制了“赵希天孩儿宝”等儿科药品,专治小儿疳积,颇有效验。他待人和蔼,医术好,投药多效,注重医德,深受群众敬重。1955年被评为县卫生工作乙等功臣,1956年出席广西省卫生人员代表大会,被评为省卫生工作模范。同年当选为陵城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镇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3月在北流病逝。
刘文周
刘文周(1889~1967) ,新丰石碗咀村人。14岁在六麻界社从师学医,1926年7月从军参加北伐。后在北流平政、新丰及广东等地带徒行医。1933年在界社保生药房教医行医。
因不满贪官污吏和征兵勒索现状,于1938年逃离家乡奔赴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11年海外生涯中,主操医药业。
1949年3月从南洋回乡。1952年起参加平政卫生工作者协会,至1956年一直在平政诊所行医,带徒多人。1956年6月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县人民医院中医师。
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对六经、伤寒颇有研究,擅长中医内科,投药屡效,求治者甚众。1967年病故。
罗崇兴
罗崇兴(1908~1985),民乐镇罗政村人,县内知名中医师。
解放前务农经商,曾在工厂当学徒、技工;后在北流中学当雇员,主操医药业。
解放后一直从事中医工作。解放初期,组织民乐联合诊所,参加北流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任副主任、主任。1952年参加土改,被评为功臣。同年参加广西省第三届卫生行政会议获中医工作者乙等模范殊荣。1954年当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参加省卫生学校中医进修班学习。 1956年参加龙门水库工地建设,被评为丙等模范;6月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县人民医院中医师。此后曾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除害灭病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他操中医临床几十年,医风高尚,所积医案和治疗经验丰富,熟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尤以妇产科、夹色伤寒为特长。对产前胎动不定、胎漏,产后水肿、癃闭、恶露不尽等症,疗效显著。1978年在县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发表了医治“夹色伤寒”(马上风)医案30多例论文,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已初步整理行之有效100多方80多例的“医案集”。
钟国洲
钟国洲(1901~1962),又名钟八,松花镇鸭埌村人。未读过书,但很聪明,会雕刻雕塑。20岁学唱采茶,拜师郑运,学艺出色,是有名的鸭埌“悦汉群”采茶班台柱。采茶班班主罗志堂。唱采茶时有人丢封包,就以罗志堂、钟八的名字造四个字谜唱道:置堂锣鼓又出帷,李九茶娘头上威。钟八走入竹竿肚,戴帽夫娘(妇女)看入迷。钟国洲一生饰茶公,尤以杂丑出名。在《盲公算命》中饰盲公,《水夫闹酒》中饰水夫,《一枝花》中饰一枝花,演得有声有色, 技艺超群,观众赞他为北流“一号茶公”。1953年春,由钟国洲和另外7名艺人组成北流县采茶代表队,到南宁参加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他唱参拜、采茶、开荒、执茶、炒茶几段,大会评定,钟国洲获个人优秀奖,并被选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南区民间音乐舞蹈汇报演出。他多年教馆,培养徒弟,不仅在县内各地,而且到陆川、容县等地教馆。1955年12月北流中学校长曾请他和宁国初到校教学生舞采茶。此后,容县专区文工团采茶队也请他教演唱采茶。他每教一馆40天,人数10人。著名徒弟有罗予芳、颜志、凌中球、宁国初、曾国威等。他为人和蔼谦虚,与人为善,作风正派,生性乐观,去世前几天还捧着二胡,自拉自唱。
陈寿华
陈寿华(1938~1987),民乐镇民乐村人。幼时家贫辍学,12岁跟人学唱山歌。长大后结交木偶戏艺人和山歌手,常唱歌搬古,每到一处总有大群人跟着。他把从民间收到的许多山歌运题及传统山歌录集几大册,经常温习背唱。50年代提倡婚姻自由,他唱的情歌很感人。有一首唱:“阿妹连情着爹打,打断两扎青竹鞭;上厅打落二厅出,招手喊兄等等先! ”本乡或邻乡有山歌会, 不论远近和白天夜晚, 他总是逢场参加。有时连唱两三日不返家门。“文革”时期,山歌被视为“四旧”,陈寿华噤若寒蝉。“文革”结束后,群众文化兴起,他与民安、塘岸民歌手又大唱山歌,每有歌会,必当台柱;成了公社文化站、县文化馆的文化活动骨干。由于他民歌功底深厚,思想进步,接受新鲜事物,用山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既鲜明又动听,很受群众欢迎。1982年国庆节又逢中秋节,县文化馆、县广播站在圭江大桥头举办山歌晚会,听众逾万人,陈寿华在盛会上用山歌宣传党的十二大精神,唱道:“适遇国庆兼中秋,大家高兴唱‘禾楼’,十二大在京刚闭幕,马踢额牙正经有奔头!”针对人怕政策变,他又唱道:“中央最知我农村,给了农民定心丸;生产实行责任制,冇忧再画“三只圈”。
1980年后,陈寿华先后在民乐供销社、民乐工商所当临时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他先前曾参与重建民乐镇粤剧团,后民剧兴起,他有感于民剧演唱形式原始,特别是唱“爆肚戏”缺乏严肃的艺术精神,于是矢志投入民剧改革,首创民剧唱词民歌化,先后根据民间故事、连环画故事以及外地优秀剧本改编移植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等民剧脚本10多个,交由镇文化站民剧队实验演出,结果获得成功,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曾多次荣获地区和县文化部门奖励。县内和外地如容县、贵县等地一些民剧队纷纷约请他创作剧本从而带动了全县以至玉林地区民剧改革。他曾被选为北流县第二届文联委员、第三届文联常委兼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1987年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