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3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周瑜在历史形象上显得极其单薄,就《三国志》中的记载,以篇幅、经历、曲折、事件言,都远远不及诸葛亮,而《三国演义》文学形象的塑造某种程度上是成就了周瑜,因为至此人们总喜欢瑜亮并称,以取代春秋以来的管蔡并称。在民间形象中,周瑜更是缺席。
如果概括地说,周瑜是一文武双全的才俊,是人中之杰,是一名士风流形象,那么诸葛亮则是一文韬武略兼具的国士形象,是人中之龙,是浑身散发出厚重深沉历史气质的战略家、政治家形象。诸葛亮是飘逸深沉闻世,周瑜是飘逸俊秀知名。
9、文化贡献上
诸葛亮:9。
周瑜:2。
亮胜8分。
分析:诸葛亮存世著作甚多,《出师表》是垂范千古的名篇,既是精神升华的杰作,亦是表文奏章的楷式,《兵要》、《八阵图》是兵学的名篇,可为后人借鉴良多,加《权制》、《杂言》、《法检》、《科令》、《军令》共二十四篇,凡十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法令、外交等方方面面,虽目前已难全见,但对后世的影响显然非仅及其身而已。
周瑜无著作传世,但“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当时传为美谈,但对后世文化影响甚微。
10、人生理念上
诸葛亮:9。
周瑜:5。
结果:亮胜4分。
分析:人贵有理念,仅仅争夺权位名势,并非理念。理念必为崇高超越之人生信仰与准则,为千万世所效法者,所称道者。曹操有理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设使国家未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种悲悯苍生,思欲稳定天下社会稷,而渴望招览贤才,以成就治国平天下之事业,同时思考人生之意义。故曹操的诗歌总是有一种浑沉厚重的生命情调与历史意识,其《龟虽寿》、《观沧海》皆此之类。今人以老毛之诗比曹公之诗,不确。诚然,老毛之诗有辞章之美,有磅礴之气,有帝王之志,颇能激越青年之心,但显然缺乏曹操诗中的生命基调与历史意识,更缺乏一种悲悯苍生的情怀。同样诸葛亮《出师表》将其人生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透过缓缓流淌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忧思,是使命,是英雄未竟的事业与遗志,是条理家国政事的勤勉与忘我,是对历史成败得失的洞幽烛微,是期望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宏图伟大胜利志,其报先帝之忠诚,其为国家之真情,不禁让人感叹唏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诸葛孔明,使位极人臣而实际是蜀国的最高当权者,不愿去享受现世的福乐,而终身飘荡荒野边疆,那已不能仅仅解释为先帝殊遇之恩,而应当是那承续汉统,为民族统一之伟大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决心和意志,是一种崇高的理念在激励着他终身驱驰。终观古往今来能善始善终的政治家唯诸葛亮一人而已。商鞅、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康熙,毛,谁能如诸葛亮一生之勤勉,之舍生忘我,之百折不挠。故评分9。
周瑜为军事之良才,或如长寿,亦可能做出他方面贡献,但无论如何,在人生理念上,既未有其自著文字之表现,那么仅能从其助孙策、孙权,赤壁之战,欲图征蜀等事件中,窥其亦有完成统一之大业。但这一愿望未有明显表现,其不能显现出如诸葛亮、曹操之强烈的生命意识、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因此要言其人生理念,便至为勉强,故评分5。
总分:
诸葛亮:95。
周瑜:38。
结语:这一评价结果可能不但为当今为瑜亮对比的学人或周瑜的粉丝们难以接受,甚至恐怕难以为写《三国演义》的罗贯忠所接受,因为其实在他们那里既然有瑜亮并称,那么即使周瑜难以比及诸葛亮,但至少相差不远。但为何我这里评分有如此悬殊?
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1、客观的,周瑜(175-210)活得太短,赤壁战后不久去逝,其诸多方面的宏图伟志可能还没来得及展开。诸葛亮(181-234)虽也早逝,但相对有较充分的时间展开其事业。2、瑜亮并称,其实主要始于《三国演义》的二人斗智斗勇,罗贯忠是要借此表现诸葛亮的智慧。但究其实,瑜、亮二人根本是不在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诸葛亮是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有成就的多面手,而周瑜仅限于军事领域,如果真要瑜亮对比,那也仅仅是军事领域的对比,如果全方位的对比,于二人便难见公平。罗贯忠的比较也主要是限于军事与智慧领域。3、诸葛亮作为一国丞相的地位有其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而周瑜仅为一军事首领,而且有程普、黄盖等与其并峙及矛盾,显然不如诸葛亮可以大展才华。但二人居其不同职位也有其原因,即周瑜是一专之才,而诸葛亮是既专又通之才。
总之,刘备诸葛亮集团的确既在其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撑起了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旗帜,而且又打着继承汉统的名义法理上的旗帜。千万别小看这两面旗帜,正是这两面旗,赢得了刘备集团在后世政治家、文人、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故历代统治者大多会顺从民间意向尊崇之,而文人学士也多书写之,民间百姓也多祭祀之。在《晋书》中,史家就已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评价过低。的确,陈寿亦主要是从军事政治方面评价诸葛亮,而且就军事而言,亦未看到汉末三国形势与秦末形势的差异,非奇谋可以获胜。据现存可见记载,唐宋说书中,听众闻刘备、诸葛亮败而扼腕叹息,痛哭流涕,闻曹操败而欣喜的的有趣现象。故杜甫《蜀相》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唱叹。晚清四川总督沈葆桢亦在武侯祠留下对联:“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襄阳问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在恒亘时间的记忆中,人们永远纪奠着一代贤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