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殡葬恐不如传统土葬来得合理
慕毅飞
看到一条来自武汉的新闻,说由于经营者过多追求经济利益,武汉经营性公墓中,中低价位的墓穴越来越少,为此,武汉市政府将出台《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为减轻市民负担,武汉将尽快开建公益性公墓,以扼制攀比“豪华”墓地之风(11月16日《武汉晚报》)。由此,想到公墓建设。公益性公墓,肯定要比豪华公墓,更具民生性。由此,想到整个殡葬改革,作为一项新政,不少地方都在推进以火化、公墓为内容的殡葬改革,有的地方甚至通过地方立法,强制推行。其实,这样的殡葬改革,值得反思。
用火化、公墓取代土葬,最大的理由,是节约用地。因为骨灰盒无疑要比棺材小,公墓的墓穴无疑要比坟包小,但这只是下葬之时的简单比较。若从长远看,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传统土葬用的是棺木,外砌砖头,上盖石板,只要不浇水泥,百十年后,这种零星埋葬在山野的坟茔,一般都会颓圮、朽坍,最后是什么痕迹都不留下。中国有丧葬传统的历史,至少不下五六千年,那么多代的人死了,葬了,可死人就从来没跟活人争过地。除了像秦皇陵、十三陵、中山陵和孔子墓这样的帝王名人陵墓,因为有宏大的规制,或有专人看护,历经千年,依然存世。尽管如此,它也不再是寻常陵墓,早被后人另有他用了。至于寻常百姓的坟茔,三五代之后,往往就被后人废弃。牌位可以在祠堂里放着,但坟茔却大多化归了尘土。这种废弃,更多的恐怕是无奈之举。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后人,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祖坟都料理起来。真要上坟,怕也只能顾及父辈、祖辈、曾祖这几代,否则,祖祖辈辈祭上去,任谁也祭不过来。这样的习俗,细细想想,其实是很合理,很环保,很绿色,很低碳,很科学,也很可持续的。
若按现行的殡葬改革实施下去,前景势必堪忧。先说这公墓的建筑用材,大都是大理石、混凝土,足可历千年而不朽;再说这公墓的规模,成片开发,集约修建,好处是众生平等,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进了公墓,哪一座也不会被废弃。但这种只会拓展、扩建,永远也不会废弃的公墓,只要地球不毁灭,人类不灭亡,怕就会无休止地拓展、扩建下去。这样一来,死人就必然要跟活人争地,而且,一茬一茬的死人,就意味着会新建一片一片的公墓,活人迟早会争不过死人。合理的改革,也许只能是树葬、海葬。
火化也是一个问题,近日柴油紧张,听说殡仪馆的火化收费也要调整。钱还是小事,如果从控制温室气体和厉行低碳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更值得反思。尸体怎么说也是可降解的,传统的土葬,肯定要比火化更低碳,更绿色啊!想到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保问题,采用归土为安的传统土葬,也许才是上策。
这些日子,去了几回公墓,有了这样一些思考。其实,这都是很肤浅的常识,规划和建设公墓的决策者很难想象会想不到,他们又是怎么考虑的呢?百思不得其解。(-转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