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挫败林彪的“秘密武器”
表面上不懂、不信风水的毛泽东,实际上,韶山的风水又深刻地影响着他,中国五千年的风水史和祖先的风水探索给他的思想打下了烙印。韶山是他心中的骄傲和力量的源泉,是永远割舍不了的情结。20世纪上半叶,韶山的风水庇佑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在他心目中,韶山是最安全的,帮助他度过难关、战胜挑战,是最能给他力量的地方。 连环生发 破立不止 韶山龙脉生动踊跃,气吞山河,与风水气象相对应,战争中的毛泽东有充分的机会施展拳脚,铸就了这位大军事家、杰出统帅的一世英名。破坏一个旧世界,使毛泽东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关键时刻建立起了旷世殊勋,功高盖世。 韶山方圆200余公里,犹如一个独立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山体正而多变,峰奇水幽,山脉变化包含了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山水组合连环生发,起祖、开帐等关键之处宏伟而紧迫的气势凸显出龙脉的巨大力量。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的山脉走势,象征着毛泽东无穷无尽的奋斗精神,并敢于蔑视传统,不守陈规。从这片山的王国走出去的毛泽东,30年后掀起了一场人民战争的狂涛巨浪,颠覆了整个朝纲,把蒋家王朝彻底埋葬,建立起新的中国。但是,韶山的连步生进、短促回旋产生的冲击波和杀伤力,所卷起的旋风、掀起的波浪,破坏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无人可以遏止。 建国后在人们山呼“万岁”中的毛泽东,仍沉浸在战争胜利的喜悦中。韶山山水的动变与连环在他的内心世界生生不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哲学主宰着他的精神生活。他主张人民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发起斗私批修运动,号召“破四旧,立四新”,提倡尊法反孔,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政治争端。习惯于打倒、砸烂的毛泽东,终生倡导以阶级斗争为纲,提醒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提倡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其顽强斗争、永不言倦的精神本质,与韶山连环生发的山水特质一脉相承。 毛泽东的狂草,不落俗套。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毛的书法中有一种“呼啦啦似大厦倾”的不安定感,明白地昭示出其个性中重革命轻建设的浪漫倾向,与建国后20多年的国运沉浮有着某种联系。事实证明,精通“不破不立”规律,建国后破则有余,立则不足的毛泽东,因专于国家政治,对于经济建设,建树不多。风水上的灵动与变化,或许有助于造就个人的神话与辉煌,但并非民众之福。对于国家、民族来说,需要的是秩序、安康和富强。
缠护紧密 驭人圣手
韶山逶迤连绵,过峡之处、结穴之所、明堂之方,迎送重重,缠护紧密,回环巩固,绝不宽大松懈,留有空隙,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生活中的毛泽东,机警异常,如有神助。而缺乏对韶山风水的透彻了解,就很难解开现实生活中毛泽东机变莫测之谜。 站在刘氏墓前的韶源水库往南看,只见宰相笔正朝,土星居中,挺秀奇峰屹立一旁,像是终生倚靠、不离不弃的辅弼良臣;近处护从紧密,白虎砂又有一信手拈来的倒笔,如利剑出鞘,似刀笔犀利,像忠心耿耿的内臣,傍而近身,不仅可以监视对手,还可以威胁对方,供主人随时取用,视需要左冲右突,毫不留情地刺向对手;帐幕下不时显露的石曜,穴后众山,恰如与毛泽东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戎,在给人一种依靠力量的同时,又由于威势过显而留下隐忧,因此,当这种力量逼近自身时,龙穴本身又与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留有灵活的腾挪空间,十八罗汉山、狮子山更是作为外重护卫,隐于明堂之外,形成两道绵密无缺的防线和强有力的应砂,召之即来,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雷霆出击,确保主人在危急情况下化险为夷、稳操胜券。 毛泽东善于识人、用人,且有先见之明,驭人上具有过人之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局面打不开,换了一个罗荣桓,整个山东的棋就活了,山东的形势好转,为日后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打下了基础;抗日战争刚结束,他派林彪迅速入关,抢占东北,两三年间,这位“红军之鹰”在东北打出了威风,百万大军紧接着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曾与他一起在井冈山闹革命的粟裕,深受毛泽东的信任,被赋予战场上的临机处置权,在华东、淮海诸战场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成就了“天下第一将”的功业,印证了毛泽东那句极有预见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50万人打仗”。 对下属的忠奸善恶,毛泽东看在眼里,拿捏得炉火纯青。他借鉴古代帝王的经验,注意外考“八观六验”,内审“六戚四隐”。通过外考内审,他防范于未然,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次次危机。 熟悉历史的毛泽东,每逢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都有神秘而重要的“微行”,包括发动“文革”和解决林彪集团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江南北,留下了他“微行”或“视察”的足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他的一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从风水上看,黑石寨、石屏山是刘氏墓屹立不倒的坚强屏障,十八罗汉山是龙穴前面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狮子山则是应对危机的凌厉武器和决胜法宝。如同韶山的风水一样,解放军的八大军区是毛泽东晚年成功粉碎林彪集团的杀手锏,军队的调动指挥权牢牢地掌握在毛泽东本人的手中。按规定,调动一个排以上的兵力,须报军委批准,作为副统帅的林彪连一个排的兵都调不动。毛泽东没有给他以“百密一疏”的机会,来自于身边的暗杀阴谋被毛泽东轻易地化解、粉碎。在处理林彪事件中体现出的智慧,让史学家对毛泽东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