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险得如走钢丝 皮肤被刺芒刮出一道道血痕 然而你还是不顾一切地挑战自己 那么爬这座山带给你的快乐 肯定远远高于它对你的“折磨” 北流市会岭台 就是这样一座让你既怕又爱的山 ↓ ↓ ↓ 山貌雄奇 更有人文遗迹
11月初的一天下午,记者开启了会岭台之旅。汽车开进北流市民安镇丰村腹地,眼前突然开阔了,远方出现一座大山,山顶不是尖的,而是平坦得像一张桌子,在地理学里,这种模样的山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桌山”,也叫“桌状山”或者“方山”。
▲会岭台山体东西走向,犹如一张巨大桌子屹立于天地之间。
眼前这座赤红色的石头山,就似一张巨大桌子屹立于天地间,呈东西走向。据村民介绍,山体长度约有5公里,山崖的悬壁基本都是呈90度角,垂直而下,而山顶却似桌面。名如其形,台即桌,当地人把这座山称之为“会岭台”。
这座形状奇特的石山与旁边形似巨印的铜石岭,同属于北流古代铜冶炼遗址,也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尽管特色鲜明,时至今日,许多人只把会岭台看作铜石岭的“陪衬”,把它给“遗忘”了。
然而在古代,它的名声比铜石岭响亮得多,是北流十景之一。从元朝至清朝,均有北流县官为其赋诗作对,当地文人骚客更是在此流连忘返,抒怀咏志。
在清末,会岭台是北流当地最有名的山之一。光绪版北流县志记载了该山当时大致样貌:“会灵台山,县东二十五里,高百余丈,山顶平广数十亩,有池塘田舍,掩然村舍。由山脚沿级而上,山半有石洞,甚明敞,建有寺宇,有飞泉贯崖而下,僧人用竹简引入厨下,洞外石坪成巨人迹,东有龙井,遇旱,乡人到此求雨。”
▲会岭台山脚下,一个大型旅游项目正在规划建设。
近代,这座山还有另外三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在石洞上方山崖上,当地爱国村民用石灰书写抗日爱国标语;古县志提及的寺宇——建于明永乐年间的会仙寺倒塌于1960年,现残留有石柱、石凳等遗迹,还诉说着当年风光;20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在山岭低洼处,用黄泥围坝筑水,原来的小水塘变成了如今百亩面积大的小水库……种种的变化,不仅让人感叹沧桑变化,更让人产生探索的欲望,这也是这座山的迷人之处。
险中有美 登山之路充满刺激
会岭台向南的山体有5个突出的岩石,当地人形象地把这5个突出的岩石形容为“马头”,称之为“五马巡城”。记者的登山之旅就是从西边数起的第一个“马头”附近开始的,在密林中,有一条由当地人开辟的、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山路。
这条道路是从山脚的树林开始的,越到高处,周边植被越浓密,然后又像走进了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的,道路完全被野草、灌木丛遮盖,行走困难。然而这仅仅是考验的开始,在走出这片“原始森林”后,道路从泥路变成了石头路。
▲隐匿在山水间的木屋民宿。
石头路是村民从悬壁中凿出的,道路陡峭不说,最让人害怕的是很多路段窄得只能放下一只脚,只能尽量放低身体重心并向左倾斜靠着岩身,慢慢挪动,根本不敢往右边探头,下面就是深渊。
带路的村民黄新告诉记者,会岭台的山路最危险的就是上山及下山时的两段石头路,所以要抓紧时间赶在天黑前下山,连当地人都会害怕夜晚走这样的山路。
然而每当走了一段险路后,眼前就会跃出美景,好像嘉奖我们的勇敢。记者在走出森林后,突然看到前方的山崖上,三个高高石柱并列在一起,如石笋一般,当地人把这个景叫作“笔架山”。
▲会岭台有名的“笔架山”景点。
关于“笔架山”,还有一个感人的寻亲故事。据说,马来西亚有一位著名侨领,其父逝世前叮嘱他有机会回到国内,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家乡。然而父亲告诉其家乡的信息却非常模糊,只是说家乡的一座大山上有几块大石头像笔架一样。后来,侨领回到国内,在玉林多地寻找,却找不到一个与父亲所说相似的地方。直到即将返回马来西亚时,他偶然获悉,在北流会岭台有类似的石景,于是前来寻找,“他当时远远看到这个景色,就大叫找到了,找到了!”黄新描述着当时的情景。后来与当地同姓宗亲对旅谱,与其父亲提供的资料完全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