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5078|回复: 10

【转帖】“鬼门关”的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本帖最后由 温暖的家乡 于 2010-7-8 11:19 编辑

天门关,又称鬼门关。在北流与玉林两市交界处的天门山上。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鬼门关驰名中外,辞海、辞源、和大不列颠等中外历史地理书刊、字典都有记载,与“天涯海角”齐名,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与水路的连接点,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海洋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国东西南北四大名关之一。
c4b6416313ce16f16cc4bccc1e047a46_1972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现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从这里通过,是沟通梧州、广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峡口。
天门关历史悠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率兵两万余人征林邑,经过此关曾立碑,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赞马援诗:“汉令班南海,蛮兵避玉林,天崖柱分界,傲外贡输金,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章烟涂。”唐朝宰相李德裕于宣宗时(847年),被贬为崖州司马。过天门关时写诗曰:“一去一万里,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唐代诗人沈铨期(字云卿)被贬过此写《入鬼门关》一诗:“昔传章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路,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同路间,马危千仞谷,舟行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宋代大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和得赦归朝,经过此关,并作《次韵王玉林》一诗:“晚途流落不堪舍,海上春泥手自翻;汉使节空余白,故侯瓜在有颓坦。平生多难非天命,此去残年尽主恩;误辱使君多文拭,宁闻老鹤更新轩。”
明代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写道:“北流县西十里为鬼门关,东十里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耸秀,东西对列,而鬼门颠崖遂谷,双峰夹立,路过其中,胜与勾漏实相伯仲。予自横林北望即奇之,不知为鬼门也,至县始悟已从东南越入之过,以不及经其下为恨。”
7b611ddf1c8f43e4513e4e59d4a7c7dd_197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鬼门关在玉林市与北流市交界处,东西距北流、玉林城区都不到十分钟车程。玉林往北流路上,两条山脉相对奔驰而来,渐渐紧收成一狭小要隘,两座高耸的山峰相互对峙,形成一道口隘,石壁上书“天门关”三个大字。但事实上从没人在此立过关卡,也看不出什么鬼气,只见人间烟火袅袅。周遭尽是田园春落,倘若春光好时,倒也树绿花红,与南方寻常山丘并无分别。

? 可古人为何起了这个名字而又避讳再三呢?我注意到,查一般志书、游记,从《旧唐书·地理志》、《明史》,到今日的《辞海》,大多只是简单介绍鬼门关的位置、山形、风物等,而散见于《全唐诗》、《东坡全集》等典籍中写鬼门关的文学作品,无不将鬼门关描绘得惊险可怕、毛骨悚然,刻画渲染为出生入死、划分阴阳的分界线。明代邝露《赤雅》载:“肉翅虎,出土抱击,其飞也翰,常向鬼门关食人……”显然便是杜撰恫吓之辞。

?? 我认为起码有一个原因,鬼门关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咽喉,当时北方和中原通往岭南地区西南部的必经之路。许多历史名人所以跟鬼门关有关系,无非是因为戍边、贬官、流放南蛮之地而途经。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叛乱,唐宫廷诗人沈佺期因贪赃、谄附被流放驩州,宰相李德裕因党争失利被贬海南,宋大文学家苏轼因政治被贬儋州,都曾出入此关。古时这里地处蛮荒人迹罕至,林海浩瀚瘴疠迷漫,毒蛇猛兽出没无常,实在是个阴森可怕之处。据说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挑着行李,两脚从这三十丈的大石头下迈过,操心着自己能否回得来,此情此境,不说心底阴森,头顶也阴森啊,怎能不吓煞人也。

?? 这些进出鬼门关的名人,留下了对鬼门关的惊悚记载。沈佺期《入鬼门关》开头四句便是“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李德裕《鬼门关》道:“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一首七律,颔联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以“过鬼门”表达其热望遇赦北归的心情。甚至,唐代高适、宋代黄庭坚好像没到过鬼门关,但高适的“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和黄庭坚的“老马饥嘶驴瘦岭,病人生入鬼门关”两句诗,道尽世人对鬼门关的畏惧,鬼门关成为恐怖的象征。

?? 很明显,鬼门关之吓人,就在于过鬼门关是一桩不由自主的事情。将人从繁荣富庶之地,从正常人群中,经这“十人去、九不还”的“鬼门关”放逐到更远更荒之外,岂不让人摧眉丧胆?世上哪有鬼门关,危关原在人心里!其实,南宋末年到元代,广西已相当开化,汉民族大量融入当地民族中,共同生产生活。鬼门关一带虽仍山林茂密,但已瘴疠多绝,人迹渐多。据说鬼怕人的阳气,人既多,鬼即少,鬼门关的景色也越来越不可怕了。元代回族诗人伯笃鲁丁有两句诗“但寅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已显得相当从容。文天祥嗣子文士元游宦去世,葬于郁林州。?

?? 其子文瑞麟经鬼门关前来为父奔丧守坟,并就此落户,文天祥的后裔因而在玉林留下一支,可见此时鬼门关已不是闻之变色的出生入死之界了。明代,徐霞客游山玩水到此处,其游记中记道,“予自横林北望即奇之,不知为鬼门也”,却是走过头了也不知道!时至今日,一级公路依关而过,人声喧嚣,恐怕此地只有鬼怕人,哪有人怕鬼了。

?? 但是,这个被历代不幸文人途经、吟咏过的鬼门关,却仍一代又一代地压在人们心上,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沉重象征,至今人们仍把生死之险比作“过鬼门关”。真正的鬼门关其实是一种精神压迫,对命运无法抗争的无奈。北流籍名作家林白大作《一个人的战争》中提到鬼门关,说此地是一个与鬼最接近的地方,出生在鬼门关的女孩,与生俱来就有许多关于鬼的奇思异想。其一篇散文中又提到有着鬼门关的家乡北流县,自己在成长中焦虑、烦躁、惊恐不安,时刻盼望着逃离故乡。我想,这便是压在她心头的无形无物的“鬼门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鬼门关
177624b8c029ef3e95f2a79eca585ab6_197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鬼门关
98bf7c99d9fe22324aaad9732464e8a7_197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尊重历史事实  切莫舞文弄墨
——探讨鬼门关之地理、历史、文化

    有学者在报上发表“地名·历史·观念——岭南鬼门关称谓流变史的文化学解读”文章(下称“解读”文),文中有把鬼门关称之为桂门关的错觉,有南蛮即野蛮、贫穷落后的误导,一些观点和论述与玉林历史事实有出入,玉林文化时空研究会曾几次开会探讨鬼门关之地理、历史、文化,认为有必要对失之偏颇的观点予以纠正。笔者综合研讨内容并经多方考证后,对“解读”文中的各个论点进行剖析。

    “鬼门关”不是“桂门关”   南蛮是历史地理名词

    “解读”文之一:“桂门关”与中原南征后的“南蛮史”。这标题,就给人一种错觉。因为“桂门关”与中原南征后的“南蛮史”均没有其事。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其行政区划设置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它们之间与外省之间的通道,没有任何地方叫“桂门关”的。以至汉、晋、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都未有“桂门关”之名,只有到了南宋时才有人把原兴业到博白之间的“桂门关”古道,讹称为“鬼门关”古道,后又误导为北流与鬱林之间的“鬼门关”古道。

    南蛮本是个历史地理名词,表示我国长江中游以南存在的南方少数民族,他们也包括居住在岭南的民族。其史前文化媲美中原文化,是和中原文化融为一体的,构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可是“解读”文的作者不体察这些史实,便借用孟浩然、高适的诗句来为其解读南蛮史,便错怪了赵佗。

    赵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当秦末时中原大乱,就在公元前206年,以南海郡作根据地,相机掠取桂林郡,最后击并象郡,掌握了整个岭南地区,自立为南越王,以观中原局势的变化。虽孑然孤处岭南,但由于有才略,有远见,更有“入乡随俗”的精神,不仅能在越人地区站得住脚 ,而干出一番大业绩来,使岭南地区没有出现过奴隶制,大大有利于岭南地区在经济、商业等多方面的发展。

    文中说:“……东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平息‘二征之乱’。古征西瓯,必由合浦;趋交趾,亦经‘桂门关’。今查检史册记载,无一处有‘鬼门关’之行文……”云云。这似乎是“解读”文之作者在舞文弄墨。因为在《鬱林州志》第50页内,就记载着玉、北交界处名鬼门关。还有《辞海》、《粤西文载》第372页在记载鬼门关叙文后,补充说明:我洪武初勅改为桂门关,宣德中,改天门关。《粤西丛载》第677页载岭南四关中有容(州)之鬼门关。中学地方课程读本《玉林历史·地理》第17页有鬼门关。广西小学《社会教科书》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中外史地知识手册》以至英国《大不列颠简明辞典》中,均刻印着北流与玉林间有鬼门关古道的文字记载。反之,在上述的志、辞、书中,完全不见桂门关之文字记述。

    言及“绿珠渡”,它属南流江一级支流,是源于六万大山的绿珠江与南流江的交汇口。古代曾是博白与兴业交接道,即分别是桂林郡与象郡的交接古道,有艰险关口。宋人阮阅《桂门关》诗,说的就是博、兴古道,与玉、北鬼门关古道无关。

    1943年省鬱中全校学生到北流勾漏洞游览,指定路线必经“鬼门关”。那时鬼门关南、北两旁的石山对立屹峙,道途尚属险峻,马援征交趾的石碣矗立于南面和顺岭路旁,北侧叫石围肚,即歇马岭。笔者1958年专门去走访鬼门关,见马援立石碣还在。1987年,笔者带过高中、大学生到鬼门关作地理野外观察,讲述鬼门关的形势、北流河与南流江分水坳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古今交通、贸易上的意义,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认识,对考察活动并写成论文,参与广西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的论文研讨。

   “鬼门关”是自然地理实体 非“野蛮人”的“鬼”地方

    “解读”文之二:“鬼门关”——贬官文化的一个符号。这是大错特错的“解读”。大家都懂得,鬼门关不过是一特异的自然地理实体。它是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与七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在玉林——钦州残余地槽中所形成的特殊地貌,而成为鬼门关古道(鬱北古道)。秦、汉、隋、唐以来,千千万万人走过鬼门关,何以解读为贬官文化的一个符号呢?这种“符号论”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而已。
更不妥的是把岭南解读为“这一片由野蛮人居住的‘鬼’地方。”试想, “野蛮人”居住的“鬼”地方,怎能于晋、唐两代出了德、才、容均丽的梁绿珠、杨贵妃两大美女而取贵于中原?民国时的代总统李宗仁,为什么又是在鬼门关内出山成就的?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李敬泽的指导:搞文学创作,要有“到鬼门关走一回”的勇气。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唐李德裕更哀叹“千之千不还”,听了这些“恶语”,有人怕了,非要把“鬼门关”之名改为“桂门关”、“魁星关”或“天门关”不可。但这些所谓“美名”,都不具有历史、地理的渊源。若是“鬼”地方,何以有文天祥的后代来到鬱林已繁衍子孙十数万之众?而在其家乡吉水富田(今归吉安)的后裔只保留二百多人。此外,其他姓氏,一来到所谓“鬼”地方,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更奇怪的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当“靖难之变”,大难临头,将有杀身之祸,得祖父朱元璋遗嘱走鬼门,然后出亡西南,在自己的悟性引导之下,竟然选择过鬼门关,藏身鬱林水月岩,逃过杀身之祸,而寿延至九十四岁,证明了所谓这个“鬼”地方并不可怕。

    “鬼门关”历史文化悠久 莫强扯到道教文化上

    “解读”文下篇是:三、“魁星关”与岭南科举文化的发展;四、由鬼域到仙境:“天门关”的道教文化情结;五、玉林特色文化——犹自翻唱“鬼门”曲?这种强词夺理和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玉林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玉林的官学早在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容州建立州学,接着北流、博白也建立了县学。宋至道二年(996年),鬱林州学建立。玉林的私学始于唐元和年间,宋代以后遍及城乡。所以,岭南科举文化的发展,与寿命不长的“魁星关”毫无关系。不过是采取一种移花接木的手法来“解读”罢了。对元朝的“解读”应该是重军事,不重科举。

    “解读”之四:由鬼域到仙境:“天门关”的道教文化情结。这种说法不对,原因是鬼门关明确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古代交通位置,不是神仙所要求的“清静无为”的深山野岭来修心养性的环境。而鬼门关古道(鬱北古道)怎能靠到道教文化上去呢?况且明宣德王改为“天门关”的意图,是从关系到皇宫方面去考虑的。所以,“解读”说的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解读”之五:玉林特色文化——犹自翻唱“鬼门”曲?这显然是把一支利箭射向精英士众。文章所述失却历史依据。

    援引关名定位玉林文化 “鬼门关”有历史依据

    “解读”文中说:“从其称谓流变史中,可以看出,‘鬼门关’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对岭南落后民族文化的一个缺少温情暖意,又缺少尊重和平等的恶名、骂名……”这是作者的主观臆断而已。其实“鬼门关”之名,在东汉马援征交趾时就已出现,《鬱林州志》第51页有所记载,并不是唐宋时强加的。“桂门关”之名,南宋后才有。

    按“解读”文作者的说法,要援引关名来定位玉林文化,为什么不选用“桂门关”或“魁星关”及“天门关”?事实上,经考究,从“鬼门关”的历史地理位置及“鬼门关”的古代交通位置来说,都比前面三个关隘早得多。依据有:1、西周时,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海棠国,曾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向周王室进贡白雉,使者自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港登岸,再取南流江水道,越“鬼门关”分水坳转北流河往镐京。2、秦汉至三国时代,中国南大门不在广州,而在今北部湾的徐闻、合浦、日南(越南)几个大港口,有一条通往京都长安的便捷交通要道,即南流江、鬼门关、北流河、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水而达京都长安。3、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带上译长,装着黄金、丝绸、陶器等,组织商船出海,取便道也经过北流河、鬼门关、南流江而达徐闻、合浦、日南等港口,然后远航至斯里兰卡。4、马援征交趾: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马援受令,率兵二万余人征林邑过“鬼门关”时,在关前立碑之外,又在关南5公里处(今玉州茂林山殿村)的南流江上游江边,建有“马援营盘”一座,距今近2000年历史,在“鬼门关”以西2.5公里处,有伏波将军征交趾时放牧歇马的地方,即“歇马岭”。据上史述,并无“反文化”而行之的事实。

    考究历史需尊重事实 切莫舞文弄墨

    上面我们谈到“鬼门关”不过是个自然地理实体名词,不是道教所说的鬼域,无需谈鬼变色。

    北玉交界的“鬼门关”,地貌特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北有北流河连通中原,其南有南流江入北部湾与海外交往。所以,鬼门关是南流江和北流河的分水岭坳,是历史上中原“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交接,也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在中原文化向南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其地位与我国其他的鬼门关大大不同,被纷纷载入志书、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地理手册及书刊中,连国外词典亦有记载。

    “鬼门关”历史久远,研究“鬼门关”文化,应尊重历史,舞文弄墨不可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见 证 鬼 门 关——与“鬼门关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浅述



目前,关于“鬼门关文化”的研究正在广泛深入的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配合这一研究,使人们对与“鬼门关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有较深入的了解,本人近来参考了《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鬰林州志》以及《文化时空》等有关资料,整理成此文,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一、路博德(西汉)
      西汉将领。西河平川(今山西离石)人。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霍去病出征匈奴有功,封邳离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伏波将军,与杨什率兵平定南越叛乱。后为强驽都尉,屯居延,不六死。
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反汉事件。汉武帝派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什,率十万水陆大军南征。沿着昔日秦军南下路线,沿运河经长江入湘江,到灵渠受阻;派人疏通后入漓江桂江,大部沿西江到番禺,一部沿北流河上岸进鬼门关,然后南下南流江至合浦.于公元前111年将南越平定,使岭南重归中央政府治理。此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南越全境划分为合浦、鬰林等九部,“鬰林”名首次出现。二是开辟了官道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船从合浦古徐闻(今海康县)启锚,沿海岸先后到达都元国(今马来半岛)、黄之国(今印度)、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等国家。


二、杨什(西汉)
      西汉将领,宜阳(今属河南)人。武帝时为御使,用法严酷,任楼船将军,以平定南越叛乱有功,封将梁侯。后与天温舒等击破东越。


三、马援(东汉,前14——49年)
      东汉初将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大畜牧主出身。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伏波将军,平定交趾征侧、征贰,封新息侯。后在镇压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麊县雒将是交趾(今越南)地区奴隶主贵族,雒将有两个女儿。征侧,生性强悍,雄勇不羁,嫁给朱鸢贵族诗索为妻;二女儿贰,也是个依着其家贵族的权势,作恶多端,无恶不作的女人。
      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太守苏定要依法惩处她,这就激起了征侧的愤怒,便如其丈夫诗索,小妹征贰起兵反汉。后来,交趾太守苏定首先杀掉了诗索。于是征侧、征贰便纠集了雒将雒兵发动了叛乱,反叛了东汉,攻陷掳掠达60余城,赶走了太守苏定,占据了交趾、九真的大部分地区,破坏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副将刘隆、楼船将军段志奉汉光武帝命率军自洛阳南下南征林邑(越南北部),途经鬼门关,扎营在离鬼门关不远的南流江畔。马援将军在征战中,曾疏理南流江马门滩。为彰扬马援的功勋,博白县南流江段,建有伏波将军庙,门联为“功高东汉,威镇南交”。
      马援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保证后勤供应,解决衔接北流河与南流江之间,即鬼门关路段联运问题,在此间设置马队驮运驳接,从北流河航远来的粮秣和战争物资,运送到南流江上游的茂林码头,再转船运往战争前线。故在背山面水的茂林镇山殿村建设营盘,以储存和转运战争物资,屯驻兵马。营盘的城垣,至今还在,用黄土夯实,高约五米,占地约44000平方,现在已成为村落和农田。虽历时2000多年嬗变,土围还留存遗址。可供人吊古。据载马援征战得胜班师,曾在马援营盘立柱,高三丈,以壮军威。《鬰林州志》载:“石柱坡城东南三十里,柱高三丈,相传马伏波所立。其地亦名马援营。“(今无此柱)
       马援营附近地有歇马岭。据《鬰林州志》载:“歇马岭,城东三十五里,在鬼门关右,四围石山中有石寨,可容千余人。其洞门纡曲如鸟道羊肠,相传马伏波征交趾,常歇马于此,故名。”今歇马岭约有四十多亩宽空旷地,只有一条小道进出,附近有石寨。可能就是当年马队放牧的地方,漕运一到北流,便从这里派出马帮载运供应前线。
明朝的饶恺有《题马援营》诗云:“郡南城下伏波营,汉将奇勋不朽名。铜柱界中蛮瘴扫,石云天外晓霞明。征旗绝影月留白,戎马无声草自清。夜半忽闻风声作,俨然遗令在边庭。“犹闻当年鼓角。


四、石崇(西晋,249——300年)
     西晋富豪。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南皮东北)人。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出为荆州剌史,以劫掠客商致巨富。与贵戚王恺、羊琇等奢靡成风。王恺与他斗富,他以蜡代薪,作锦步幛五十里,王恺虽得武帝支持,仍不能胜。八王之乱时,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元康初年,荆州剌史石崇,领晋惠帝(司马衷)授交趾乘访使,出使交趾,沿着当年马援南征路线进入安南。途经博白,以十斛珍珠买得绿萝村美女梁绿珠为妾,携归洛阳,建金谷园贮之。后被赵王伦派孙秀强取。绿珠为明志堕楼而死。如今南流江边也尚存绿珠祠、绿珠井,双角峰下尚有俨似洛阳金谷园的花园遗址。


五、沈 佺 期(唐,约656——714年)
      唐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曾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今越南荣市)。神龙中为修文馆学士。诗与宋之间齐名。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以后,所作较佳。律体谨严,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如发展颇有影响,有《沈全期集》。
      当年,沈佺期因谄事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等事获罪流放驩州时,途经鬼门关感触甚深,作诗《入鬼门关》一首,这是唐人写鬼门关诗年代最早的一首,该诗收集在《全唐诗》卷九十七中。诗云:“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间;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大约鬼门关留给沈佺期的印象太深了,所以他在到达流放地驩州之后,还对它久久不忘,在写《初达驩州》、《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使君》等诗时,再次把鬼门关写进了诗中,“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鬼门应若夜”“瘴浦不宜秋”。


六、 鉴真、晁衡(唐)
      晁卿(又作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侣。唐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我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右拾遗、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务。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对律宗佛教造诣很深,先后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才成功到达日本。传法时,年已近七旬,双日失明,还能把律宗传入日本,同时还传授了佛寺建筑、绘画、医药、雕刻等,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宝十二年,唐政府派鉴真与晁衡以唐使者身份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去日本。十月从扬州出发,分乘四艘木帆船,经琉球群岛,遭遇特大风暴刮散,失去联系,鉴真与日本僧人普照、思托师徒于十二月下旬辗转漂流北部湾在合浦避风,再经博白、玉林鬼门关在玉林休整一个多月,十二月下旬才到日本。而晁衡随海漂流到了海南岛,又经安南(现越南)海防,后与我国驻安南的官员乘船经合浦、浦北,沿南流江经博白过玉林鬼门关入北流河,经过了千辛万苦于天宝十四年(755)六月归长安,继续仕唐,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七、  李德裕(唐,787——849年)
      唐大臣。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李吉甫子。出身世家,少时好学。敬宗时,为浙江观察使。西川节度使。文宗时,裴度荐他为宰相,因被李宗闵、牛僧孺新恶,不得进。武宗时,淮南节度使入朝为相,执政六年,力主削弱藩镇,曾佐武宗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他是牛李赏争中李派的首领。宣宗即位,为牛派所谄害,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东南)司户,不久死。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牛李党争的主要问题是权力之争。斗争从宪宗时期开始。后来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当时两党势力不相上下。文宗对此也无可奈何。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当他经过鬼门关时写了《贬崖州》、《全唐诗》续补遗卷九题为《谪崖州过北流鬼门关作》,诗云:“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写出了他此处被贬的万里程和过关时的绝望心境。此外还写了一首题为《谪岭南道中作》的七律,被收入《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中。诗曰:“岭外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八、苏轼(北宋1036——1101年)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田团练安置。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移汝州。哲宗元祐时,累官翰林学士侍读,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官至礼部尚书。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后又被贬谪惠州、儋州。死于常州。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并喜奖励后进,在北宋诗文改革新运动中有重要地位。在政治上倾向旧党,但也有革新要求。其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两次过鬼门关,记录了两次不同的心境。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轼已62岁,再度被迫害,而贬儋州。他从惠州出发,只有季子苏过陪伴他到海南岛去。要达到目的地,必须经过鬼门关。苏东坡在关前,想想了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的史鉴,不禁感慨万千,却又不得不一步步走过去,他越走越感到恐惧与悲哀,吟道:“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鮓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因哲宗病死,徽宗赵佶继位,大赦天下。东坡65岁获赦北归。六月父子渡海回大陆,他俩打算长期在廉州(合浦)居住,但过了一个月,却又意外地允许移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得令后便沿南流江北上至玉林。东坡再次经过鬼门关。这次过鬼门关与三年前的心境大不相同。他高兴得激动地赋诗《次韵王鬰林(即王太守祖道)》:“晚涂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手自翻,汉使节空余皓首,故侯瓜在有颓垣;平生多难非天意,此去残年尽主恩,诏辱使君相抆拭,宁闻老鹤更乘轩。”苏东坡十分感激王太守在诗中洗雪他的冤辱与招待,而且还抱着一步步受诏北归回朝复职的奢望。正如他后来的诗中所云:“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筜作上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古今多少事鬼门关中说

近日,在广西北流,一个民间现代诗歌群体——漆诗歌沙龙精心策划的“语言的狂欢——漆诗歌沙龙夜拍鬼门”的诗歌活动,在千古名关——鬼门关举行。这次以“夜拍鬼门”为主题的鬼门关诗会,内容包括徒步鬼门、鬼门夜宴、夜拍鬼门、鬼门论诗、鬼门篝火、鬼门喊诗、夜宿鬼门、鬼门探秘等,是多年来玉林市文化界的一次重要活动,世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这昔日千古名关——



唐代之前,“鬼门关”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代又称“泗明关”。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人于山门东侧的石壁上刻凿“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曰:“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迄今,峭壁之上“天门关”三个大字依旧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鬼门关”这称谓是唐代之后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门关广为人知、闻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贬崖州》:“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当时他被贬谪海南,处于人生仕途最低潮,路过鬼门关,悲哀蓦然涌上心头,不禁吟出这无边的凄楚和绝望。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们如谈虎色变。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从此,“鬼门关”之称盖过了它原来其他的称呼流传至今。



唐代起,“鬼门关”进入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鬼门关的险峻恐怖跃然于纸上。明代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写了一首《出鬼门关》:“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

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诗人尽情释放着狂喜与激动,似乎远离的不是鬼门关,而是那扇生死荣辱之门!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其弟苏辙亦被贬雷州。已经62岁高龄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先到藤州与苏辙一叙,然后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阴森恐怖的鬼门关到儋州去。苏东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宋徽宗赵佶继位,苏东坡的人生有了转机。同年苏东坡被改贬到条件好点的廉州,刚到廉州准备上任,再次被赦免,朝廷准许他北还,并任他为舒州团练副使。于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过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次经过遐迩闻名的鬼门关。不知是狂喜或是激动,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过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瓮头船;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嶂天梯问杜鹃。”意指过鬼门关后,人命就如南方装有人骨的水瓮船一样,在河中凶险地行驶,安全没有丝毫的保障。临近北流城,他又吟出一句:“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政治上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复燃,欣然再吟:“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同年,苏东坡父子轻松走过鬼门关,再次在北流逗留。据说当时全城老百姓都赶来一睹苏学士的风采,整整一个下午,苏东坡在县官和众乡绅的陪同下观赏了北流河的“圭水秋波”,苏东坡和大家赋诗唱和,对吟秋风。数个时辰之后,他才依依不舍告别北流的老百姓,时值圭江水清变浅,不能行船,便在城东的圭江码头雇人扎竹筏。黄昏时分,苏东坡与儿子苏过在斜阳中撑开竹筏,顺着清澈的圭江秋波,一路放筏北上。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在其登筏北归的地方,建了一座“景苏楼”,并将东坡乘筏北归的形象隽刻入石,镶在山墙,以万世景仰。该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北流的一道人文景观。



鬼门关历来是交通要道。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记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与外部世界海上交往伊始,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的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白雉。道路遥远,山川阻隔,礼轻义重。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这条路就必经鬼门关。

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在北部湾,即北部湾徐闻、合浦、日南(今越南境内)等几大港口,从这里开始,有一条通往中原大地、京师所在地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丹江),绝大部分水路,小部分陆路。从南流江转道北流江中间有一小段陆路,须经鬼门关。

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带上译长,装上黄金、丝绸、陶器,组织商船出海,走的也是这条最便捷的通道。他们一路跋涉,浩荡南下,经过北流、合浦、广东徐闻和今越南北部的日南港,然后在日南港扬帆,经马来半岛之南端,循马六甲海峡西北行,出海峡后越过安达曼海,到达缅甸当时繁荣之区伊洛瓦底江口,然后继续航行到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这便是古代著名的海陆丝绸之路。

此路来回经过北流,先从水路折上陆路再转入水路,中间的咽喉地带———鬼门关,无疑是最险峻的一段。

正因为鬼门关地处交通要隘,在原始兵器时代显现出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就曾于此屯兵。当时纳入大汉版图的交趾郡(今越南境内),有个朱鸢人诗索,触犯了汉朝刑律,交趾太守苏定将其法办,其妻是交趾雒将之女,名叫征侧,为报夫仇,与其妹征贰二人举兵反汉。当地官兵无法剿灭,急奏朝廷,光武帝刘秀遂封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统率大军南征,率军开到鬼门关时,已人疲马乏,而前路关山重重,瘴气萦绕,马援即令部队停下歇息,待备足粮草再南征。随后马援军队挥师南下,战于浪泊,斩乱贼征则、征贰,传首洛阳。凯旋时,浩浩荡荡经“鬼门而立碑,五里而歇马”。如今,在鬼门关旁歇马岭,人们依稀看到当时马援军队屯兵痕迹。北流民国县志载有清代李延柱的诗《歇马岭怀古》:“传闻马伏波,南征懔兵仗。此地偶停骖,连营开玉帐,想当挥鞭时,酣战貔貅壮。军声山动摇,杀气林震荡。铜鼓鸣渊渊,飞骑龙走塘。铜柱奠南交,功成万古仰……”详实地描述了当时马援率军在关前歇马之壮观场景。



岁月流逝,当年遐迩闻名的“鬼门关”在历史的沧桑中,渐渐沉寂萧条。

幸好,当地政府意识到保护和发展“鬼门关”已是刻不容缓,正筹划着将鬼门关周围14平方公里建设成为“鬼门关大文化旅游景区”,把鬼门关、伟人山、廉石文化园、玉林文化园等景点都纳入其中。“鬼门关”是与“天涯海角”齐名的千古名关,又是古代南方海陆丝绸之路陆路与水路的连接点,极具文化旅游潜力。“廉石”一词起源三国,说的是孙权部下太守陆绩,在三国鼎立时期,任郁林郡太守,任满还家时因全部家当不满一船,船吃水太浅无法航行,只好搬了岸上的大石压船才顺利返家的故事。压船还家的巨石被人们收藏起来,称为“廉石”。北流廉石文化园将成为我国又一座廉政文化园。伟人山像一个安详的老人一样仰躺在大地上,周围景色优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月岩———龙珠湖山水文化旅游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是粤西和桂东南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区,留下了马援、建文帝、徐霞客等名人的足迹,溶洞、暗河发育良好,与北流现有的勾漏洞风景区、铜石岭风景区遥遥相对。鬼门关大旅游风景区的建成,将把北流乃至玉林的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再现古代鬼门关的险峻雄伟和海陆丝绸之路的繁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宋代文化巨匠苏东坡与玉林

苏东坡是尽人皆知的北宋时期大才子,一生著述丰富,诗、文、词、赋、书、画均有不朽名篇,成就很高,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巨人。苏东坡何时曾经过和驻足玉林?这个问题,常为今人所困惑。从史料和苏轼相关诗文记载看,苏东坡确实曾两次路过玉林。正是苏轼的这两次“鸿迹偶经”的路过,给玉林留下了不绝如缕的文化芬芳,给玉林文化史增添了厚重而明亮的色彩。

   苏轼第一次路过玉林的时间为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5月11日至6月11日间,苏轼时年62岁。

    苏轼一生颠簸,从政40年,竟有30年是在南方四处流徙。他从36岁开始,由于政治斗争,一直被迫过着飘忽不定的贬谪生活。但正是在流徙贬谪中,苏轼坚忍不拔,乐观旷达,创作了大批不朽的诗文,也曾利用职位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赢得人民的尊崇爱戴。绍圣年间苏轼被贬谪岭南流寓广东惠州时,已经是六十老翁,他在《和渊明和张常侍》自谓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心情颇是颓然。他以为此生只能定居惠州安享天年了,于是在惠州置地数亩建房,名之为白鹤峰居屋。1097年2月,62岁的他终于建好白鹤峰新居,心情颇佳。孰料不出两个月,他竟又被命令谪迁海南岛! 1097年5月,62岁的苏轼从惠州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海南岛)安置,他只好把家人都留在了惠州,抱着老死海南的心态,只带幼子苏过匆忙起身。苏轼从西江溯流,经梧州泛舟藤江、绣江,第一次踏上桂东南这片土地。碰巧的是,苏轼于5月11日竟于藤州遇见弟弟苏辙,苏辙此时也被贬雷州,两兄弟正好同路。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千:“九嶷连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寄子由》)苏轼、苏辙一行经藤江、绣江,过容县都峤山下,从北流圭江上岸,越鬼门关从南流江南下雷州。6月11日苏轼与苏辙在雷州相别,渡过琼州海峡,于7月初终于抵达儋州(今海南儋县)。

    从藤州兄弟相遇至雷州兄弟相别止,整个路途历时1个月。这一个月期间,苏轼到底去了哪些地方?写了什么诗文?根据现有资料,苏轼在藤州城做诗一首《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是写给他的四川同乡、在容州都峤山上修炼的邵道士的。“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坠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起舞者谁欤?莫作三人看!峤南瘴疠地,有此江月寒。乃知天檀间,何人不清安!床头有白酒,盎若白露溥。独醉还独醒,夜气清漫漫。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弹。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苏轼夜深难眠,感叹人生难安,仍然产生与友人月下弹琴、泛舟江滩的浪漫愿望,这与他在黄州作《赤壁赋》时的心境何其相似!这次路过容县时,苏轼是否上都峤山与邵道士会面?还是只给邵道士寄上一首诗?现有资料无法向我们证实。但是,苏轼一到藤州城下,就如此急切连夜做诗给邵道士,而且此去海南,苏轼是抱了最坏的打算的。根据苏轼的性格推测,他应该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与老朋友相与言谈的机会的,何况都峤山上的八叠峰南北洞乃道教著名的第二十洞天,又更何况在这样一个“生度鬼门关”的特殊时刻?事实上,在容县民间,一直有苏轼与邵道士同游都峤山的说法。现今在都峤山的道观娑婆岩里,还留有苏轼遗痕。还可以确定的是,这次途经玉林,必经的鬼门关给了苏轼以无限伤感,他作《过鬼门关》感叹:“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似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表达的是一种多么苍凉的无奈与惧惑。

   苏轼第二次路过玉林的时间是三年后的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8月29日至9月中旬,苏轼时年65岁。
    第二次路过玉林的苏轼,心情与第一次有了明显不同。因为,贬谪海南岛三年时间,终得北回,离家园故土是越来越近了。1100年5月,苏轼碰上大赦,量移廉州安置。6月20日,苏轼渡海北归前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胜平生”之句,显然充满了兴奋之情。苏轼走海路过合浦,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险海程,最后在官寨(即现在广东廉江县)登岸,再北行经过白石场(即今合浦山口)到廉州。苏轼在廉州的生活是快乐的,他得到廉州太守和当地名士的款待,被安排在风景优美的私家园林——长春亭里居停,整天品茗喝酒,果蔬不断,游山寺,访古迹,观海潮,日子甚是滋润清雅。他在合浦创作了不少富有地域色彩的诗文,比如《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诗就是描写岭南水果龙眼的名篇。合浦人给疲惫的大文豪以充分的礼遇。但苏轼在廉州的快乐生活只延续了短短两个月,便又被命移职北边,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得知苏轼又要走,从8月22日始,廉州太守张左藏及刘几仲、邓拟等合浦名士连续一周为苏轼饯行宴乐。月末,苏轼怀着“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的欣幸心态,依依不舍离别廉州。

    8月29日至9月,苏轼乘船沿南流江上溯,经白州、南流县,再过鬼门关,于北流城东码头泛一叶竹筏,顺北流河过容、藤两地,于9月底抵达苍梧。这次苏轼从合浦途经玉林到苍梧,也整整耗时一个月,期间居停玉林辖地的时间较长,特别在容县停留最久。苏轼不仅泛舟南流江、圭江、绣江等玉林主要河流,而且沿线游览了博白绿珠井、郁林紫泉、北流鬼门关、勾漏洞、容州都峤山等人文胜迹,一路受到当地文化人的礼遇。苏轼在容县都峤山与邵道士再次相聚,他与邵道士谈经论道,以精美的书法给邵道士题写了一篇《赠邵道士》。《赠邵道士》一文被收录在《东坡志林》中:“耳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义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文末明确记下了时间“元符三年(即1100年)九月二十一日书赠都峤邵道士”,这说明,苏轼在1100年9月21日仍然在容县境内活动。此后,邵道士亲自陪送苏轼下藤、梧,依依难舍。苏轼在博白、南流、北流、容县的活动,无疑成了本地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谁想一年后的7月,苏轼便在常州病逝!一代文豪的噩耗传来,岭表哀恸。

    苏轼两次途经玉林,就玉林的地理方位而言,是偶然中的必然;对玉林文化史而言,则有了一次如星河明月般的璀璨奇观,整个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令人感慨万端!玉林的鬼门关,一直是古代北方通琼崖钦雷交趾的交通要冲,是迁客谪宦南贬琼崖钦雷的必经之道。正是居于这一要冲位置,玉林留下了不少中原文化南向传播的重大遗痕,使玉林成为研究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不可逾越的地域。苏轼的两次路过,“虽鸿迹之偶经,亦千秋之幸事”,给玉林人文精神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对苏轼高尚道德人格的崇敬、对苏轼不朽诗文的推崇和对中原文化诗礼教化的无限尊崇,滋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玉林文化人。宋代以后,玉林地区特别重科举礼教,民间崇文尚学,珍视藏书,竟与中原无异。宋代《方舆揽胜》就称赞玉林“风俗淳古,民知孝悌” “力田务本,良才秀民,好学者多”。明清以降,凭借科举取仕制度,玉林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仕宦,这种崇文尚学的情形一直延续至近代,形成良性循环,这便是玉林能够出现像语言学大师王力、国学巨擘陈柱、知名学者冯振等全国性大师级文化人物的雄厚社会基础。就是在今天,玉林仍然是广西最尊崇文化教育、最具文化与教育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无数玉林城乡子弟,正是追索着大师苏东坡遗留下的耀眼的文化光芒,乘着文化传承的翅膀,飞跃玉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玉林人对苏轼的推崇是可触见的。在容县都峤山,苏轼的遗踪故痕尤在,你甚至能听到容县人对苏轼游息都峤的自豪陈述和高声唱诵苏氏诗词的温软容音。在北流,当年苏东坡圭江下筏处,被北流士大夫们特别修建了一楼一亭一阁,楼名“景苏楼”,亭曰“东坡亭”,阁为“坡仙舣筏阁”。这个精致的纪念性建筑群内,珍藏有与苏东坡有关的名家诗联、字画等许多珍贵东西。比如其中就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书法;又比如,有一幅清代石刻画《苏东坡圭江乘筏图》,石刻画线条纯净,撑筏舟子动作到位,姿势优美,东坡先生形象怡然,须发毕现,小儿苏过伏着身子,侧听江流之声,三个人物形象生动,刻画精细,为国内纪念苏东坡艺术品所罕有,绝对是玉林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物精品。景苏楼内尚存的许多有价值的联对诗文,集中表达的都是玉林人对苏轼人品诗文的景仰及赞颂之情。北流郡人陈廷珍有诗云:

    东坡先生,神仙转劫。

    千里其行,千秋其业。

    身在江湖,心在魏阙。

    浩浩胸襟,皎皎亮节。

    竹筏过此,烟露点缀。

    欲挹高踪,清风明月。

这首诗高度概述了苏轼一生行迹,也代表了玉林人对苏轼的仰慕情怀。今天,审视这段历史,谁也无法否认,苏轼所创造的丰富生动的文化精粹,已经恒久地融入了玉林人的文化血脉。玉林与苏轼,已经永远联系在一起了。玉林因苏轼而光彩,苏轼以玉林益显博大。
18d65ba752b36d1cd6d98ce9bb6fbccc_197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8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江门
叫贵人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