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8143|回复: 4

铜石岭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1.jpg 铜石岭丹霞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1986年12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个轰动世界考古界的消息:当今世界上第一次找到铜鼓铸造遗址,发现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中国广西北流铜石岭。     铜石岭,人称丹霞之魂。其地理结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共生,怪石嶙峋,山不高而气势雄伟,悬崖峭壁,奇峰异景,深洞密布。出土于北流市六靖镇水桶庵的大铜鼓面径达165厘米、残重3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面径最大的铜鼓,称为“铜鼓之王”。     第一次找到铜鼓铸造遗址     1986年12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个轰动世界考古界的消息:当今世界上第一次找到铜鼓铸造遗址,发现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铜石岭。     随着这个消息的发布,欧洲、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香港的专家学者蜂拥而至,来到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叫“铜石岭”。“铜石山,县东二十里,层峦耸秀,右皆紫色,南面整齐无边,亭亭如伞,又名朗伞石,大小二山,远望一大者,高数百丈,山顶宽平,上有灵池,四季不涸,有稻田十余亩,别饶风景,唐初建铜州,是以此山名之,洵县城下游之砥柱也。”(《北流县志》),这里所说的铜石山,就是众望所归的铜石岭。     铜石岭,人称丹霞之魂。其地理结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共生,怪石嶙峋,山不高而气势雄伟,悬崖峭壁,奇峰异景,深洞密布。全山拥十岩、七洞、三池、十泉、128个景观,令人目不暇接。铜石岭的“肤色”与众不同,满山褚红色,红土红岩,青翠欲滴的花草藤蔓松树杂木长在红壤上,犹如一幅红绿彩油画精美绝伦。然而,引起世界注目的不仅是铜石岭美丽的外表,更因为其神秘的内涵。考古学家在铜石岭发现了铜鼓的残片,及与铜鼓有关的各种物件。     铜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铜鼓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至今,上下贯穿了2600多年。铜鼓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蕴藏着许多奥秘,涉及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铜鼓研究是考古学、民族学与其他有关学科互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于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学科推到世人面前:研究铜鼓文化体系。     铜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铜鼓文化的发源地,它的产生发展,铜鼓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其社会功能,铜鼓的金属结构,声学原理,艺术特色等等,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是世界考古学、自然学、民族学以及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尽管世界上已发现了2000多面铜鼓,尽管人们通过出土地点和铜鼓结构把国内铜鼓划分为滇桂系统和粤桂系统等两大系统,并根据铜鼓的形制和纹饰的特点划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盟型铜鼓,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处铜鼓铸造遗址。这给铜鼓研究带来极大的遗憾。试想,要是还没有找到北京猿人生活的遗址平顶山山顶洞,要是元青花瓷器还没有找到烧制它的遗址景德镇,那么,中国人类遗传的历史怎么写?中国元青花瓷器烧制的历史怎么写?
    为了破解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之谜,1985年10月,由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广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了《铜鼓矿料来源与铸造地点的研究》课题组,致力于专题研究。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解决了铜鼓研究百年以来未解决的难题,填补了铜鼓研究的空白。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1.jpg 铜石岭上“飞来石”。     回望铜石岭二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倘佯在铜石岭红色的山道上,我们看到“神龟爬山”。石壁上的神龟伸长脖子,四爪攀壁、费尽全力,奋力爬上一个高峰,给人们带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感慨。来到一处山顶,悬崖上方“天鼠观海”,鼠头微抬,仰望苍穹,好像在还愿,在祈求……或者在回望铜石岭二千多年的历史。     铜石岭有辉煌的过去。历史上许多如雷贯耳的人物与这座铜山有缘。“铜山,昔赵王赵佗,于此山铸铜。”(《太平寰记》)建于西汉的南越国定都广东番禺(今广州)。南越王赵佗,不远千里寻宝寻到铜山来了。原来,“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晋书·良货志》)广州附近无铜矿,赵佗兴师动众,不惜跋涉1000多公里,来到广西北流铜石岭开矿、冶炼、铸铜。铜石岭奇货可居,为南越国的繁荣富强提供生产资料。赵佗在位67年,可以想像,南越国军队大量的兵器,国家大量的生活生产用铜,包括现在展示在广州南越王墓里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就是用铜石岭的铜来铸造。铜石岭是汉代南越国的铜矿生产基地。     历史上另一个大人物马援南征交趾,在鬼门关附近设有古营盘。古营盘离铜石岭不足20公里。想当年,马援的铁骑奔驰在铜石岭的山道上。他们发现了铜石岭,发现了在铜石岭上劳作的民族。“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后汉书·马援传》)这是史书对北流型铜鼓最早的记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铸造铜鼓的是俚人。     那么,俚人又是什么人呢?“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后汉书》)“后汉谷永为郁林太守,降乌浒人十万,开七县即此也。”(《旧唐书·地理志》)北流是郁林属地,这么多乌浒人,与俚人是什么关系呢?“贵州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太平寰宇记》)贵州,即今贵县(即贵港市)。贵县连山数百里,包括了今天的铜石岭地区。忙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秦汉时期,生活在粤西南和桂东南的一个民族,叫俚人。他们是乌浒人的分支。喜欢击鼓歌舞饮酒。据专家考证,俚人的后代即今天的黎族和壮族。俚与黎通。其生活习俗基本没有改变,击鼓歌舞饮酒为“三大好”。这是一个具有正直、勇敢、自信、自立的民族。正由于他们具有优秀的民族气质,才创造了辉煌的北流型铜鼓文化。
    我们踏着俚人的足迹,在铜石岭漫游,想像着俚人在铜石岭劳动生活的场景。那两顶器形巨大,形象逼真的“二娇送伞”,是当年俚人女子为家人遮日避雨送来的吧?俚人女子能歌善舞,手中的雨伞往往是她们歌舞的造具。那道陡峭的石壁是不是俚人的采矿场?俚人汉子勇武有力,石壁上还留下锄劈斧砍的痕迹。铜石岭还残存很多古矿井,在矿井25米深处发现了梨木支架。铜石岭许多地方残存古代的炼炉,在250平方米的一处地方,就有14座炼炉。山坡上,炼炉密布,不少炉子相隔只有10余厘米,铜石岭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矿石、炼渣、铜锭、木炭和陶风管、陶瓷碎片、铜鼓残片。到处发现大量的铜渣堆积层。山脚圭江边2公里的范围内,遍地是积层极厚的炉渣。可以想像,在汉代俚人活动最鼎盛的时期,铜石岭上人山人海,采矿的、冶炼的、铸铜鼓的,红红的炉火、沸腾的矿区,人们劳动着、快乐着、唱着、跳着,喝酒为乐、击铜为乐、铸铜鼓为乐,一派汉唐炼铜大跃进的热闹场景。正是汉唐时期的俚人铸铜的大跃进运动,创造了铜州(北流又叫铜州,铜州之名的由来,应该是与这里产铜有很大关系)经济大繁荣,创造了成为中华文明之星的北流型铜鼓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1.jpg 远眺铜石岭。     令人神往的铜石岭     铜鼓本是“蛮夷乐器”。“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唐书·南蛮列传》)其实,铜鼓的作用并不单纯是乐器了。铜鼓用于祭祀,是神器、娱神;铜鼓用于作战,是指挥作战的信号,因为铜鼓声音宏亮,传播广远,作战时用于传递信息。“欲相攻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隋书·地理志》)铜鼓又是权力的象征。像中原地区王据九鼎代表了王者的身份。“得鼓二三,便可潜号称王。”(《明史·刘显传》)可见铜鼓在俚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由此,他们不惜血本,竞全族之力,尽毕生之功,苦思冥想、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吸纳中原文化的精髓,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了北流型铜鼓文化。     北流型铜鼓形体硕大,庄重、朴实,以大鼓居多。全世界面径排名一至八名都是北流型铜鼓,面径在122.2厘米以上。出土于北流市六靖镇水桶庵的大铜鼓面径达165厘米、残重3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称为“铜鼓之王”。铸造如此大型的青铜器,其工艺之精良,其工序之复杂,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相比,毫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这就不得不使人对乌浒人——俚人的聪明才干肃然起敬。他们真是了不起的古人类精英。青铜铸造是中国科技的一座高峰。铜石岭不愧是汉唐时期的“中国硅谷”。     北流型铜鼓的先进技术含量还体现在其装饰工艺、声学原理、铸造工艺等物理、化学诸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北流型铜鼓的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是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产物。鼓中心为太阳纹,通体大多为云雷纹,还有水波纹、连钱纹、席纹等等。鼓面塑造立体青蛙形象(除两面最大型铜鼓外)。太阳纹光芒四射,云雷纹变化多端,突出鼓面的青蛙跃跃欲跳。庄重、活泼、稳固、动态。当时的工艺设计师的艺术构思,源自乌浒人——俚人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民族崇拜太阳,崇拜云、雷、雨,崇拜青蛙,称青蛙为“蛙神”。把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作为铜鼓的艺术装饰,是一大奇想。俚人在铜鼓上运用汉五铢连钱纹,这明显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说明俚人在运用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的同时,注意吸纳汉文化的精华。可以说,北流型铜鼓是土著原生态文化与汉文化结合的优生儿。     铜石岭有许多凹坑,分布在山坡上、岭坳里。这些凹坑据说是用来铸造铜鼓的模坑。在西汉到唐代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里,不知道在铜石岭生产了多少铜鼓。现在存世的200多面北流型铜鼓,有的历经二千多年,依然声音宏亮而厚重,10里之外能闻其声。     铜鼓是乐器,是神器,是权力重器;铜鼓又是综合性的艺术品,集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于一身。北流型铜鼓的铸造遗址使铜石岭成为神圣之地。     铜鼓生产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铜鼓研究是近100年兴起的学科,需要人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探讨,不断有新发现。曾经热闹非凡的铜石岭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又引来了万众瞩目的眼光。从这一点来说,铜石岭又回到了热闹非凡的过去。铜石岭的迎客松对车水马龙的游人不断地鞠躬迎候。那两块巨大的圆石构成的不倒翁,目睹了铜石岭的繁华,衰落,又盼来了新的繁荣。那永不褪色的火焰山,至今依然如焰似火,血气方刚。永不熄灭的火焰山,铸造了古文明的铜鼓之都。今天,火焰山的炉火,点燃了水泥轮窑之火,点燃了瓷窑之火,铸造了北流这个水泥之都 、瓷器之都。中华古文明之火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薪火相传,愈烧愈旺。     (本文选自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奔腾的南流江》一书,有删节)
    (康圣清/文 邱临/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成都
好荡果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0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江门
去过好多次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