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北流,不仅是荔枝之乡,水稻之乡,还因出土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铜鼓而闻名称为“铜鼓王之乡”。在玉林四年多的我一直很想看看这个大得出了名的铜鼓,可以一直没有机缘。26日,应朋友铜丝画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就借机到了南宁看展览去了。这一去,还真是遇上了世界上最大的铜鼓王!
铜鼓王摆放在民族博物馆二楼的中间的展厅,和来自广西其他地方的铜鼓一起,但是它确实是在最显眼的位置,金黄色的背景把这面大铜鼓个衬出来。我禁不住用相机把它拍了下来,拿回来和玉林的朋友分享一下!
铜鼓王,被摆放在二楼大厅里显著的位置。铜鼓作为古代祭祀的神器,备感它的神奇和神圣。而这面铜鼓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面铜鼓,人称“铜鼓王”。
(摘抄)铜鼓王之谜
作者:北流市 覃富鑫
明代大才子解缙,因直言而屡遭贬谪,永乐五年,谪广西参议,曾游历广西各地,颇羡惊于八桂山川雄奇。过北流时,游勾漏仙山,留有《游勾漏》诗一首:“北流县下古铜州,平地山岩耸玉楼。谁为丹砂赴勾漏,人传青竹满罗浮。杨妃井塌风烟古,葛令祠荒草树秋。却忆故乡山更好,锦袍归去棹扁舟。”从中看出,他对官场是有些厌倦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解缙曾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他当然会知道北流在唐时曾置铜州的历史。
《北流县志》说:北流县东20里,有山名铜石山,此山层峦耸翠,石皆紫色,唐武德四年在北流置铜州,就是因为有这个山。在我国古代,大凡产铜的地方,地名多冠以“铜”字,北流产不产铜呢,答案应是否定的,至少在地理书上没有提到过。尽管有史书说桂南、粤西一带“界内有铜山”,南越王赵佗时曾在铜山铸铜。铸造什么呢,大概就是铸造铜鼓了。现在的铜鼓学家考古证明,铜石岭?即铜石山?就是西汉以后的一个大规模的铜鼓冶铸遗址。工场之大,方圆数里,场内风管、炉渣、炭灰、铜片,甚至铜鼓残片,一应俱全。日本东京大学考古专家吉开将人先生考察了这个遗址后,认为这个遗址是岭南的惟一,是国宝。铜石岭只因山石呈紫色而得名,非因产铜而得名,连周边也无产铜区,却成为古代生产铜鼓的基地,铜从何来,实在是一个谜。
铜鼓王的侧面照。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有残缺的空洞,这面铜鼓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能保存到现在,实为不易。而导游介绍,铜鼓王的残重有三百多斤,真是很重的大鼓,难怪北流村民在搬运它的时候把绳子也弄断了。
北流是北流型铜鼓的故乡,被称为“铜鼓王”的那面铜鼓,就是北流型的。这个面径165厘米、残高67.5厘米、残重300多公斤、铸饰异常古朴精美的铜鼓,展出于京师则名重京师,展示于广西博物馆则睥睨群鼓,顾盼自雄。据铜鼓专家万辅彬先生称,广西民族学院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从上海请来冶铸师傅,复制这面铜鼓,成果迄未理想,可见古人铸鼓技术之高。文化是会后退的,这是一例。铜鼓出土,以北流为最多,近70面了,出土点以北流为中心,向桂南、桂东南、粤西、海南辐射,越南也有出土的。铜鼓埋藏一般都在浅土,一场大雨也可以冲一个铜鼓出来;有些农民耕坡,一锄锄下去,锵然有声者,那是又一面铜鼓要出土了。好在所有铜鼓都是鼓面朝下而埋的,要不便极易被破相。令人深思的是,铜鼓既然是古代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部族的重宝,是祀神娱神的乐器,但所有的史志族谱都没有关于哪一面鼓究竟谁属的记载,也无从查考。不像曾候乙墓的墓主,给后人留下明确的物主印记。据专家说,唐朝以后,岭南的政制和形势变化了,使地方的部族权力大大削弱,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便失却了意义,然而娱人礼神的作用还在。那么,是在什么时候,由谁发号施令,在一夜之间(或在很短的时期?把铜鼓统统转入地下﹖这也是一个谜。一律埋在浅土,是否意昧着失落了的权力某种“复辟”的愿望呢﹖现在展出在各地博物馆的铜鼓,几乎全是出土文物。清代广西巡抚金钅共作《铜鼓记》称,北流农民获一完好无损的铜鼓,“翡翠丹砂,古色斑驳,非人间所宜私宝者,敬进阙下,蒙恩加赉,耕民欢呼称谢”。铜鼓的依然瑰宝如古时,于此略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