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这一段时间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民国时期广西的施政与建设情况的资料,现张贴出来供大家阅读参考,其中黄旭初时期一段曾经在纵横版发表过,现已经对其进行了增补。希望诸位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地去看问题,同时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今天广西之情况,真正谈一些读后的心得,大家进行交流,本人不愿因为此贴引来任何无谓之争论。 1925年以李、黄、白为代表的新桂系打败旧桂系以及广西各地割踞的小军阀集团,正式统一广西,开始了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建设广西、经营广西的二十四年,使广西走上了一条独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1929年——1931年之间的资料没有找到,望各位原谅,有这方面资料的朋友请帮忙补充完整) 黄绍竑时期(1925年9月15日--1929年5月4日) (1)制订颁布《行政会议条例》。以这个条例作为这个过渡时期内的广西行政措施。广西从分裂走向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使民政和财政的统一。所以《行政会议条例》成为广西自行创制的法母,以后其他的法律规章都从这里产生出来。
(2)整治广西金融。旧桂系势力崩溃之后,以前发行的纸币都成废纸。1921年后两广各地私铸银毫甚多,但成色低劣,价格混乱,因此非立即整理不可。于是在梧州设立造币厂,以统一形式,统一成色,铸造面值两毫的广西嘉禾银币。并于1926年5月,在梧州成立广西银行总行。以所铸银毫为发行准备金。又以缉获的一百多万两烟土,得价二百多万元(毫洋),全部作为造币及通货发行基金,作为银行的资本,从而奠定广西金融基础。
(3)制定任用县知事的条件及县公署经费制度。黄绍竑认为,一县政治的好坏,完全系于县知事个人的身上(可见黄思想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没有法治的观念,仍然是以人治为主,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还没有法治的基础。)因此提出任用知事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他在地方上有声望,最好还有相当的经济基础;第二是要他在地方上拥有相当的武力,能协助军队维护地方的安定。另外,规定县知事人选,要回避本籍,非万不得已,不用本县人。同时,规定县公署的经费采用包干的制度,大县每月500元,中县每月400元,小县每月300元。
(4)开展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在各种政治建设尚未开始之前,他首先对迷信进行破除。自从政府通令破除迷信之后,全省各地,除了孔庙、关、岳庙及偏僻地方之外,大多数寺庙里的偶像,尤其是在城市里的都已不存在。
(5)举办县长考试制度。广西省政机构经过三度改革后,规模已甚完备,各项政务之推行亦极顺利。于1926年8月,广西课吏管成立,黄绍竑亲任馆长,训练县长、科长。1927年3月改为广西地方行政人员讲习所,黄又自任所长,招收学员,集中管教,毕业后任县以下各级干部。省政府为了慎选县长人才,决定办理县长考试,于1927年10月成立县长考试委员会,黄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考试结果,录取率仅为15%左右(录取率低一方面反映人员素质还未达到一定要求,另一方面反映了考试的严格)。
(6)改土司设县制。当时在广西省内还有许多未曾设县的地方,由土司在那里统治。黄绍竑主政后,深知这种残余封建设立已到了末落时期,为统一广西县制,于1928年上半年省政府首先把忻城土司改为忻城县,太平、安平、下雷三土司并设雷平县,上龙及金龙峒土司并设上金县等。
(7)办理瑶民教育。当时广西境内瑶民苗民约有二十余万,他们住在山僻高低或高山上,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广西省政府于1928年5月通令全省有瑶苗县份的县长,参照前清平乐知府欧阳中鹄创办瑶学的计划,办理瑶民学校。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8)禁止公娼与解放婢女。1927年5月,省政府通令全省,废除娼妓及解放婢女。
(9)禁止赌博。1927年曾实行订定分区禁赌的办法,于1928年元旦通令全省实施,除梧州、南宁、桂林、柳州、平乐、玉林、龙州、百色这八个城市中划出区域,准许开设番摊、宝管两种赌场外,其余各县以及上述八县乡间,无论何种赌博,都在禁绝之列。
(10)创立村政学院。黄绍竑主政后,充分认识到县政基层组织的重要,为了培植县政基层干部起见,于1928年9月,创设村政学院于桂林良丰,聘请刘仁航为院长,这是广西村政建设之开始。
(11)创设行政监督委员制度。广西地面辽阔,陆路交通困难,省会南宁地位偏处南隅,省政府对全省九十余县市指挥监督困难,为补省政府耳目所不及,乃设行政监察员,为监督考察边远地区各县行政的负责者。
(12)整理广西财政。广西素称贫瘠省份,1921年后全省分崩离析,财政更加混乱不堪,非经彻底整理,决不能收支平衡。非税收合理,不能减轻人民负担,消除人民毒害。因此,1926年,黄绍竑抓的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整理货币;第二件重要工作就是统一全省收支。1927年黄决定广西财政整理的方针:第一,采取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的平衡原则,新支出的来源兼顾到人民的负担能力;第二,实行全省一次征税,裁撤重复的税卡,停止重复征税;第三,废除不正当名誉而害民的收入;第四,实行专卖及保护税;第五,废除包商及比较额,实行实收实解;第六,收入一律改用大洋,以毫洋加二五伸算;第七,颁定新税则,采用从价征税等。而且成立了以财政厅长黄蓟为主任委员的整理税务委员会。广西财政经过整理后已日上轨道,至1929年黄历任前,都能维持必要的支出,使各项建设事业得以齐头并进。
(13)增加教育经费,创办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素称落后,1925年省政统一后,于1926年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会议,讨论恢复原有的学校之外,决定在全省田赋中附加一部分充作教育经费,力求扩展于充实。并举办教育行政人员养成所。1927年冬,黄绍竑鉴于广西子弟负笈省外大学攻读,极其不便,于是筹设省立广西大学,聘请马君武、盘珠祁、雷沛鸿、邓植仪等为筹备委员,自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于梧州蝴蝶山建筑校舍。1928年3月,亲自到梧州举行奠基典礼。于9月13日正式开学,马君武博士任校长,盘珠祁硕士任副校长。此外还创办了广西工业专科学校。
加速公路交通建设。黄绍竑对广西的建设首从发展交通下手。以省会南宁为起点,建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大干线。1928年底至1929年初,除西北干线外其余全部完成通车,全长五千多里,比同期全国任何省份都多。
(14)兴办工矿企业。有建设厅牵头,组成广西锡矿股份有限公司,派伍展明经纪,集资开发贺县八步水岩坝个钟山锡矿,从业人员达到几万人,年产锡锭3万多吨。先后成立钟宝、普益、志和、大和、普施等锡矿公司和西湾煤矿开发公司(平桂矿务局前身)。1928年在柳州鸡喇创建广西酒精厂,购进德国机器,任用留德学者,日产酒精1吨以上,远销广州、香港等地。
(15)加强市政建设。广西市政建设始于梧州,继梧州之后是南宁、柳州等,街市规模仿效广州。黄绍竑提议街道要拓宽拉直。经广西省政府当局的努力,在1931年后,基本改造竣工,街道宽阔整齐,平直亢爽,实为广西市政建设之一大特色,而非目下其他省份所能及。
黄绍竑主政广西一共三年零九个月,工业方面完成了三酸厂、酒精厂、机械厂、制革厂、机器厂、砖厂、纸厂的建设。农业方面成立了全省农务处,各区设置垦荒局及兵农委员会,实行兵农政策。同时提倡植桐,通令全省每人每年植桐10株,并列为县长的考绩。 黄旭初时期(1931--1949) 1931年1月25日,黄绍竑离开桂系到南京投靠蒋介石后,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便着手对广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工作进行整顿、开始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这实质上是桂系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和扩充势力,以便把广西经营成与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的基地,1932年,桂系第一次公布《广西省施政方针及进行计划》的建设总方案,其目的在于“统一政令、澄清政纪、严整行政系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重振地方教育,藉以排除障祷,奠定建设基础。”1934年初,由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主持制定了《广西建设纲领》(草案)。同年3月,广西省的党政军首脑举行了联席会议,对《草案》作了审定。1935年8月修订后予以公布实施。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首先,在省政府与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西督察事务的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31年至1934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只设民政视察员,负责督察各县办理政务。1934年至1940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全省划分为8个督察区,但不设公署,只设行政督察1人,由各区民团指挥部指挥官兼任。1940年起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成立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督察指挥各区行政事务,执行过去行政督察职责。其办事机构在1940年6月以前设一室(秘书室)三科,即第一科管理民政财政,第二科管理文化教育,第三科管理城乡建设。6月以后,将第一科又分为两科,即民政科和财政科,分别管理民政和财政的有关事务。这样,督察专员公署便发展成为一室四科的编制。
县一级的整饬,1931年起实行县界调整,至1934年冬全省调整划分为99个县,其中根据县的规模大小,人口多少,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又有分为第一、二、三、四等县的区别。
1939年抗战期间,桂南会战后,桂南各县沦为战区,省政府决定:凡属战区各县政府内只设秘书室及军事政治两科,分别办理原有各科事务及县属各机关及战时各项工作。其次,是省辖市的设立。广西最早的省辖市是1927年设的梧州市,但1932年又撤销,合并入苍梧县。1940年设桂林为市,组织市政府,设市长1人,参事1人,秘书1至2人。市府下属机构设总务、社会、教育、工务,地政、卫生、军事等科及会计室。此外,在市区内还设警察局,管理布区社会治安及有关警察事务。
再其次,县以下设区、乡、村三级组织,以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规定以10个乡(镇)为一个区,其行政组织机构在30年代曾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1934年至1937年设区长、助理员、办事员;1938年至1940年设区长、助理员、5个办事员,分别管理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团务(民团)等事项;1940年以后,设区长,区长以下分设行政(设指导员6人),分别管理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等事务。另外还设有警务,设警长,警目、警兵1至8个班约30人。 最后,区以下是乡(镇)、村(街),规定10村(街)以上为一乡(镇),10甲为一村(街),乡(镇)、村(街)的行政组织是公所。乡(镇)公所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人至2人。乡(镇)下设干事2至4人。1934年以后,桂系当局执行了与各省不同的“三位一体”的乡(镇)、村(街)的行政体制,即规定每个乡(镇)必须设公所、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民团大队部三个机构,每村(街)必须设公所、国民基础学校,民团后备队。在人事安排上,实行由乡(镇)长兼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校长和民团大从长,村(街)长兼国民基础学校校长和民团后备队长,实行三个机构合并办公。其性能是“以乡(镇)、村(街)公所为中心领导机关,运用民团的组织力量推动建设,以国民基础学校为实施教育,以教育的力量辅助建设工作的进行、而统一于乡(镇)、村(街),长的掌握之下。”这就是桂系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基层政治体制。
30年代桂系在广西推行的政治建设,其目的就是培植效忠于李、白、黄的各级地方基层干部,严密加强对广西各级基层政权组织的控制,防止南京蒋介石势力的渗透。当时在政治上,桂系对广西人民的统治,它的秘密核心决策机构是“革命同志会”。这个组织成立于1930年9月,它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央干事会,这是桂、张(发奎)反蒋联盟的核心领导。1932年蒋、汪合作后,第四军(张发奎的军队)离桂,“革命同志会”改组为“三民主义同志会”,领导机构由中央干事会议制改为会长负责制。以李宗仁、白崇禧为正剧会长。1934年李、白又将“三民主义同志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同志会”,仍由李宗仁和白祟禧两人任正副会长,扩大了会的组织机构,在会本部之下分别设立组织、宣传、政治、监察四个委员会。这四个委员会都是桂系反蒋的决策机关,凡是有关广西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必须先由这些委员会研究决定后,再交由省政府或有关部门去贯彻实施。1936年7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桂矛盾得到了缓和,并实现了蒋桂妥协。因此,这些反蒋组织随之解散。抗日战争爆发后,桂系又于1937年10月成立了“广西建设研究会”,聘请各方面知名人士、学者(多数是进步人士)来研究广西建设问题,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提供意见。但广西建设研究会仍属于以反蒋为目的的公开政治组织,以李宗仁为会长,白崇禧和黄旭初为副会长。当时,李宗仁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因此,研究会一切事务由黄旭初主持。
第二,军事方面。30年代广西的军事建设,桂系提出以“自卫”为方针的“三寓”政策,即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以达到“国民义务兵役制”的目的。根据这个方针,在30年代广西的军事建设,主要是进行民团建设和对在校中学生实行军事训练教育。
1930年夏天,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中原大战结束,李宗仁、白崇禧败退广西后,只剩了16个团的兵力,而当时桂系又处在受蒋介石所指使的湘、粤、滇三省军事势力包围之中。桂系为了摆脱军事上的困境,补充和扩大兵源,于是在全省范围内大办民团。同年9月,公布《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设立民团总指挥部于南宁。白祟禧亲自任民团总指挥,把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各县设民团司令部,派员督率各县编练民团。1934年,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在草拟广西建设计划时,在军事建设计划条款内确定了“军事组织应就现行民团制度加以改造,其系统为省政府--区指挥部--县司令部--乡(镇)大队--村(街)队”的一整套军事编制。同时还汇订《广西民团条例章则汇编》,对民团的组织、训练、征调、指挥等作了法律性的规定,把民团建设列入广西历年施政计划,作为“推行‘三自’政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的组织和原动力。民团团队分为后备队、常备队、预备队三种。后备队和领备队隶属于县民团司令部,常备队隶属于区民团指挥部。后备队又分为甲级队和乙级队两种。凡男性公民年龄在18岁以上,30岁以下的壮丁均编为甲级队;31岁以上至45岁以下的编为乙级队。常备队是由县民团司令部从后备队的甲级队中按照应征兵额征调充任;预备队是由退伍的常备队民团和受过初中或同等学校军事训练的学生组成。这样,桂系便建立了一整套与各省不同的地方军事制度,对数以百万计的青壮年进行了严格的军事知识训练,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桂系的军事力量,巩固了他们对广西的统治。
在30年代,由于广西推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军事建设,因此,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很快的便适应了战时的需要,短期内实行全省总动员,在“不满一月,便编成4个军,共40个团,嗣后改编为8个集团军。开中国近代历史上,军事动员前所未有的先例。”并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淞沪会战等战役,特别是台儿在大捷中,八桂子弟兵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第三,经济方面。30年代广西的经济建设,由于地瘠民贫,加上历年战乱,经济十分落后。当时广西每年缺粮7000万担。工业上只有些工场,而且规模很小,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1931年桂系奠定广西以后,推行了“统制经济”政策,奖励私人资本发展,提倡“奖励垦荒”,“振兴水利”,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振兴与农业相适应之工业”和“保障农工利益”等措施,因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一些发展。从1931年到1940年的10年中,广西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都有了一些不同的变化。主要表现是:
在农业方面,推广良种。建立了农业试验场。如在柳州沙塘建立了广西农业试验中心,从事农艺、园艺、森林、病虫寄、农业化学等试验。另外,还设有六个农场区,从事一些技术改进和良种的推广,以及建立了家畜保育所、渔牧养殖所等。尽管这些只是处于室内试验阶段,还没有在广大农村中推广,但对农业、牧业、园艺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此外,桂系也兴建了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到1939年完成大小水利工程40多处,可灌溉面积达50多万亩。林产方面,1931年出产桐油22万市担,茴油1500市担,茶油16万市担。1937年抗成爆发前,产桐油36万市担,茶油23万市担,茴油6600市担,促进了城乡。农贸市场的发展。
在工业方面,创办了一些省营的公用事业和普通工业,使工业生产有了一些微弱发展。如水厂原来仅有梧州一家,后增设了南宁、桂林、柳州等家水厂。发电厂也由梧州一家,民营电力公司只有6个小厂,到1939年省设的电厂增加了桂林、柳州、南宁、贵县、桂平、龙州、八步等8家,民营电厂增加了玉林、容县、北流、百色、平乐、田东等6家。1930年以前,广西没有省营工业,至1940年的10年建设中,省营或省与中央合办的企业有20多家工厂,即纺织、水泥、制糖、机械、面粉等一些普通工业,还收回并整顿了酒精厂、陶瓷厂、平桂矿务局和收容沦陷区搬来的成百个大小工厂。因而促进了城乡经济,内外贸易的某些发展。当时的数十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梧州、桂林、南宁、柳州等城市,这些地方逐步发展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全省基本上控制了桐油贸易,入超有所减少。
在交通运输方面,广西历来以水路为主,在30年代建设中,湘桂铁路修到来宾,黔桂铁路修到黔境。新建成的省级公路有邕钦、邕龙、丹池、百渡、平岳,邕横、宾横、河田、贺龙、贺连、桂穗、太蒙等路,尚在修筑中的有荔梧、榴永、滇桂等路。全省共计公路里程为2006公里,比原来的公路里程将近增加了一倍。县境公路原来不到1010公里,经过10年建设后,增至6000公里。河道航运上,对桂林到平乐、南宁到梧州一些主要河道进行了航道疏通工作,促进了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还建立电信网,进一步健全全省乡村电话。 第四,文化教育方面。30年代广西以“提高民族意识,消灭阶级斗争,为一切教育、思想、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之最高原则”,实施适应政治、经济、军事需要的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纲领。因此,从1931年起,广西以县为单位划定学区、校区。结合民团后备队训练及利用现有学校,推行适龄儿童小学四年制的义务教育和成年人教育。1933年全省第一次行政会议通过《广西教育改进方案》,提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政”、“教”、“术”合一的实施口号,1934年修正《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大纵》 ,1935年公布《广西国民基础学校办理通则》等文件。此后逐步确定了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系,作为推行其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
国民基础教育包括适龄儿童小学四年制的义务教育和成年人扫盲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与成年人教育于一炉”的办法。1934年,广西省政府规定每村(街)设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并得设分校;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并得设分校。学校设专职教员,经费由县开支,县款不足,由省款补助。规定校舍设在公有房屋内,如不合用,由民团后备队及学区内各户负责建造。学生分为五种:1。初级前期班,收6到12岁儿童入学,肄业二年;2。初级后期班,收前期班毕业生深造,肄业二年;3。高级班,中心校兼办,由后期毕业生深造,肄业二年;4。短期班,收12岁到18岁失学青年,肄业一年;5。成年班,收18到45岁成年人,修业四个月。以上五种,第1、4、5三种是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强制入学。第2、3两种得自由入学。所有课本,统由省教育厅编印。并规定凡学龄儿童,限1937年以前一律受过前期班教育;凡失学青年和成人,限1938年底以前一律受过短期或成人班教育。成人班教育在夜间或农闲时进行。对成年人教育还曾经在1939年进行短期扫盲教育,计扫盲人数约180万人。从1935年以后,要求各县陆续创办国民中学,规定凡有8万人口,年收入5万元以上,全县学童1万以上者可以创办一所国民中学;不足者可以两要联办。训练全省青年与效忠民族运动,补救中学制度的缺陷,适应地方社会经济;为中心校毕业生另辟升学途径,提高民族文化水准;为配合地方建设,准备基层建设干部人才。国民中学学制分前期和后期,各二年,比三三制的普通中学少两年。招收国民基础学校毕业生和有同等学历青年入学。学科设置把普通中学的课目合并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前期课程相当于初级中学教育,后期课程相当于高级中学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生产技术的青年。这类学校到1941年止,全省共48所。普通中学有初中、高中、完中三种,其中又有省立、县立,私立三类。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在30年代,广西只有两所大学,即广西大学和广西师专。出国留学生很少。职业教育在10年建设中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最多对达到19个班,最少时只苍梧、邕宁各有一所职业学校。但全省在教育上是着重社会训练,不专门作升学准备。这种教育制度当时也是广西独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