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0965|回复: 5

“陆公一片石,吴粤两重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0-1-1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正确看待“廉石精神”的历史形成

一千多年前,苏州人陆绩任职玉林太守,谱就了“廉石风流”——“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这既是江北苏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广南玉林人的荣耀。今天,我们品味“以石压阵,渡船还乡”的“廉石”故事,在敬佩中深念着这位曾经一度怀志远来又空身远去的廉洁之士,为的就是要在千年之后,探讨出陆绩的“真精神”,再创一个“风流南北、风行全国”的现代廉政文化样式。

首先,这一“真精神”何以形成、如何发展的历史问题,相较于这一“真精神”的具体内涵、构成特性等理论问题,更显重要。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精神的历史形成,我们才会在今天建构廉政文化的进程中,古为今用,发现新元素,培育出新气象,最终为现代廉政文化建设开创新路。

按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的说法,一个人思想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导要素,即“政俗”(政教风俗)、“地齐”(区域文化)和“材性”(个人特质)。以此学术标准来看待“廉石精神”的形成,最显恰当。

第一,三国时期的“政教风俗”是催生“廉石精神”的必然因子。换言之,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人”。这一“时势”显然就包括汉魏以来中原日渐定型的儒学理念,以及受其支撑下得以正常运转的东吴官僚机制。其实,这两点已无不一一刻印在陆绩这一社会个体身上——一方面,在玉林作太守时,陆绩延播圣学,创办书院,以礼化俗,注解《易经》,显是中原儒学南传岭表的著名使者;另一方面,凿井兴农,疏浚河道,筑城御寇,澄清吏治,他更是北方清官文化输入粤西的杰出代表。

所以,陆绩奉命南下广西,受历史“时势”要求,不管他内心是否愿意,也无论他的思想是否已具有这种自觉,但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在玉林这片土地上,的确多出了些北方业已具备且日趋成熟的儒家风范、汉人节气和清官情操等华夏文化组件。换言之,“时势”赋予陆绩以绝好的机会,天降大任,他充当了三国鼎立时期沟通中国南北文化的有效“中介”,这就是“廉石精神”得以生成的第一要点。

清代广西巡抚金鉷考察广西风俗,后撰《广西通志》,作有归纳说:“粤西古为边服,文物稍逊于中州。后由张栻、吕祖谦之教化被于桂,范祖禹、邹浩之正气行乎昭,柳宗元之文章著乎柳,冯京、黄庭坚之德誉动乎宜,二陈(陈钦陈元)三士(士进士燮士壹)之经术启乎梧,谷永之恩信、陆绩之儒业播于浔,马援之武功、文成之道学畅于邕……渐仁摩义,贤才蔚兴书;即远至交趾之界、猺獠之居,咸弃卉服而袭冠裳,挟诗书而讲礼让。由是观之,革俗易化岂不在人哉!”可知,受不同历史“时势”之要求,古今已经催生、造就了多样别致的“兴桂”典范——“革俗易化”者,此起彼伏!所以,在这样一个宏大的人物序列中,“千里归来一囊空”的陆绩,仅仅只是受三国“时势”促动、经营桂东南的一个典范而已。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第二,一方水土养一方民众!故乡苏州的吴文化和任官之地的玉林文化,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廉石精神”。现在,一旦有人看不到吴文化的前期影响,否定了“廉石风流”得以出台的前提基础,那么,“为何古今以来,那么多南下玉林的流官个体中,独独仅有陆绩抓住了机会,融入了当地,最终成就了‘廉石风流’”的问题,也就无从予以解答。所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古谚语,实非空言!

同样,如果忽视玉林本土文化的再造之功和后期贡献,将“廉石风流”仅仅当作“吴文化”在省外异地发展的另一样式,那么,这样一种狭隘的认识观,显然就有大汉族主义的可怕嫌疑。因为持有这一观念的人,自古以来总在唠叨,广西历来无文化、缺文化或文化落后,只有像陆绩此类的汉人南下或移民实边,才能为其带来“先进”文化,才能最终让广西脱去荒蛮野俗和贪婪无耻。其实,真的历史无一不表明,如果陆绩到不了岭南之外的西南边地,如果他对接不上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风情,如果他不曾沾染“壮乡”俭朴守拙的乡土民习……今天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陆绩的“真精神”!

“壮乡”民众的生产生活,无疑有异于中原北国,它是汉人所见的另一片天地。清人钱元昌(1676-?)在《粤西诸蛮图记》写道:“虽其居处、服饰、饮食、男女之际,与华俗不同,而澹泊纯朴之风,亦于此见焉……诸蛮皆耕田而食……虽家鸡豚而不轻食肉……男耘女耔,无懒惰……渴惟饮水而已。男女皆布衣……无裘葛。其卧具尤草率,遇暑热则频浴于溪,冬寒则围炉彻夜……蛮多负山而居,或围竹为村,或依树为社,结茅筑垣,架板成楼,上栖人,下畜兽……此皆蛮俗之异于华者。四体勤而百用俭,朴实之风,既有足取,而愚拙中亦生智巧,固未得要荒之陋鄙之。”据此论可知,衣着自然、食不兼味,勤事耕织、淡泊自愉,广西已经凝炼出堪与中原华俗比肩的生命哲学——务本、守朴、持俭、清简、率真、尚信,皆殊路同归。基此区域文化的真本色,岭南壮乡廉洁观念由来甚久,决不是什么外来物,更不是北方汉文化的“转手货”。

第三,陆绩个人的特质风貌,更是“廉石精神”破茧而出的积极因素。俗话说,人文化之,以文化人!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体系当中,都是一定的文化体系所要塑造完善的历史对象。但是,对象却因人而异——有的人具有可造性,有的人就冥顽不化。所以,这里面,作为一个被“文化”成功的对象——陆绩原本就是吴文化的优秀代表,后来又是玉林文化的“文化对象”—— 这显然都与陆绩个人的生平际遇、行为选择以及生命哲学密切相关。其实,历史人物的可敬与可爱,就在于既为“时势”所决定,又不为其所奴役驱使!

总之,我们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看法就是:“三国陆公一片石,涵盖吴粤两重天!”一方面,陆绩是吴文化和玉林文化塑造的成功代表,“廉石风流”就是中国南北文化融合互动的结晶。另一方面,“廉石精神”丰富发展了吴文化和玉林文化,更是今日建构现代廉政文化的宝贵资源——没有东西对接,没有南北互动,没有民族融合,又何谈现代廉政文化的科学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另外,虽然“廉石精神”迄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才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虽然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由官方建置的“景陆堂”今已毁没无存,命运不竞,但令人一再感慰的就是,自三国时期以来,广西玉林基层民众始终都在以自己最传统朴素的古老方式——“造神”,牢记起这位远来的贵客。“礼失诸朝而求诸野”,今日“玉林五属”民间各地现存的“陆公庙”或“陆马庙”,香火依然,它一次次让人明白,其人虽死,但精神仍在!日积月累,由“人”及“神”,“廉石精神”不仅已被固化在玉林文化最基层的民间信仰结构中,而且也一直就是稳定基层秩序、祛暴安良的积极“文化力”。有了这一番新景象,我们又可以自豪地说:“三国陆公一片石,惠及吴粤两重天!”
    [作者简介]杨天保(1971—),汉族,男,湖北黄冈人,玉林师范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桂东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献整理工作和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现已在《浙江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周易研究》、《中州学刊》、《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图书评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广西民族研究》、《南昌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改革与战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合著《近代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对外关系》,获第九、十届广西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三等奖和第四届广西青年学术二等奖。

作者:杨天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广州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贵港桂平
刚听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领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