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长大了,就想离开家,脱离妈妈的家教,逃避妈妈的唠叨。可是一旦离开家在外漂泊就时常想家,而想家的的直接方式就是想妈妈。饥饿时想妈妈做的一手可口饭菜,寒冷时想妈妈那粗燥温暖的手,痛苦时想妈妈那安慰理解的话语,欢乐时想妈妈那满足幸福的眼神。
曾几何时,我们还是那样讨厌妈妈,渴望自己快点长大,渴望离开家的自由,妈妈的细心体贴关怀被当作是束缚、限制,唠叨。
记得当年高考时,我不顾妈妈的反对,不听老师的劝阻,放着本地师范专科不念,偏要考外省的中专,我当时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志也不能在边疆。开学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家里条件不好,你奶奶有重病,父母不去送你了,女孩子出门路上多加小心,说话的时候,眼中充满了眷恋和歉疚。我一心想脱离这落后边远的小镇,虽然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求学,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心情很快就被外面世界的精彩所取代了,当时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我的同学差几分没能考上学,被银行录用了,那年叫大学漏子,他看我们一个个的都远离家乡,在外边自由飞翔,不顾家长的反对,搬进银行的集体宿舍,年轻的四女三男下班后唧唧喳喳,快乐无比,心想集体生活多好呀!妈妈太吝啬了,心疼那几个伙食费,我自己挣钱自己花,还以断绝母女关系相威胁,谁怕呀,钱重要还是情重要啊。头一天七个年轻人喝酒喝到半夜,第二天头昏脑胀,这个任性的女孩在结帐时短款一千元。刚刚工作的女孩背着处分,向其余六个年轻人借,都刚刚上班,谁也没有积蓄,只得厚着脸皮回家找妈妈,妈妈说在外呆够了就回来这里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此后女孩懂得了妈妈,尤其是自己做了妈妈以后,演绎着从前妈妈的角色,重复着从前妈妈话语。
记得小时侯玩的游戏里说,“邻家大哥哥,摸我的小辫子,回家找妈妈,羞他的脸蛋蛋……”遇到事就找妈妈这是孩子的本性,不由自己地想起妈妈,不是多么的需要妈妈而是本能的反映,受了惊吓或是跌了一跤,本能便在无意识里复苏,脱口而出的便是“妈呀”一声,为什么不“爹呀”一声呢?
放学回家饥肠辘辘,进门第一句就是:妈,饭做好了没?当女人快临产时妈妈在身边女人就特别塌实,伺候月子、看护孩子。这时候老公、老爸加在一起也比不了老妈,这时候妈妈的细心体贴不再是缺点,对妈妈的依赖反比女孩更多。
我从前看过这样一则故事,马长到大马一样大时,牧马人常常从马的动作上分辨公、母。母马总是先找到一堆鲜嫩茂盛的草给小马,然后自己另觅草源。
现代人因感念母亲舐犊深情,为母亲建立了一个节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多情人也许会在这一天给厚重的母爱申请幼去一份谢意,分点心思做些补偿,平日里对母亲忽视的亲情,希望以此使自己在和煦的五月阳光中拥有一份暖融融的心情,让征战厮杀的心因想起母亲而平和一会儿。然而举手渐衰的母亲渴望的不是母亲节这点一闪而逝的情调。已是夕阳晚景的母亲对衰老的恐惧。使他害怕膝下无人的孤寂,所以这时她不能自己地要依恋于她生命的延续——儿女。能够儿女候膝,亲子之情得到及时的回应(而不是回报)是进入衰年母亲最大的渴望。
人和动物的母性之爱同样伟大。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并倾一生真情张满我们人生的航帆。
母亲在为儿女而活,儿女却为自己在奋斗,在奋斗中尽孝的儿女有你有我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