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文化
色静顿错 文/图
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中,那些流动的卖小吃车摊多在夜黑人多散步之处,宛如点点星光。不大的三轮车随便在路灯下一停,旁边支起三四张矮桌子,两公婆热情地大声吆喝着便算开张大吉。炒粉在锅里滋滋作响,云吞在汤里若隐若现,糖水散发着甜丝丝的气息;昏黄的灯光下,人流络绎不绝,他们都是被这些特色小吃的香气所吸引,纷纷围聚过来很是热闹。
那时候的地摊,是最质朴的营生,熬夜辛苦到天亮,为的就是生存。简单的小吃美味,满足着人们夜晚散步时的口腹之欲,小呷一啖酒海阔天空。摊主们靠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劳的招呼,慢慢在街头巷尾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天地。每一个摊位,都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生活的希望,借着那微弱的灯光,照亮通向致富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市摊点渐渐适应周边环境并固定下来。它们不再是四处漂泊的“小船”,而是在某个角落扎根,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场所。一些聪明的摊主开始意识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于是,那些响亮的五花八门的名字挂满了摊点,有甚者干脆以个人的别称来命名,简单好记又朗朗上口。这是地摊经济的一次蜕变,从零散的个体走向了有组织、有品牌意识的经营模式。
而地摊经济的发展并未就此止步。夜市生活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各地的规范管理下,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不再仅仅是吃的天下,游乐和购物等元素如同繁花般在夜市中绽放。从传统的套圈、**击球这些让小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的项目,发展到碰碰车、过山车等较大型的游乐园设施。与此同时,各种廉价的包包和精美的工艺品也一应俱全地出现在地摊上。地摊美食周围,像是围绕着一个热闹的商业王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地摊经济已经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写照,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汇聚在一起,共享着地摊带来的欢乐。地摊经济蕴含着一种大众文化的基因,它是民间生活的直接反映,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见证了商业文化从简单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小小的地摊,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