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林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数起诈骗分子冒充老师潜入QQ、微信群以交资料费、辅导费为由实施诈骗的警情,仅玉州区就有12名家长被骗,被骗金额共计四千多元人民币。
10月10日,玉州区某小学的家长盘女士在班级微信群里,收到了“班主任”发布的一则收费通知:“接到教育部门通知,现开始收取新学期学习资料费用,请各位家长收到请回复。” 接着,这名“老师”又在班级微信群里发来一个消息:要求家长统一以发红包的方式,把人均398元的“学习资料费”分成两个红包并备注好姓名发到微信群上。盘女士因为看到家委在群里接龙了“收到”的信息,不疑有他,便把红包发到群里。 然而当她电话联系班主任确认学习资料费用时,才发现学校根本没有收缴此项费用,而在微信群里要求交费的“班主任”竟然是诈骗分子冒充的!骗子的微信头像、名字都和真正班主任的头像、名字一模一样。同时上当受骗的还有班上的其他11名家长。事后,受骗家长们在群里查找,发现诈骗分子已经更换了微信头像和昵称并退出群聊。 经查,被诈骗的12位家长均安装有“国家反诈”中心APP,虽然已经注册,但却并未开启来电预警。目前,该案件由辖区派出所作进一步并案处理。
揭秘诈骗分子的套路
1、广撒网,搜索QQ、微信群。诈骗分子直接在QQ、微信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如果该群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流程,或者群管理员验证不严格,冒充某学生家长的诈骗分子发起申请后便可进入班级群。 2、换头像,伺机行动。骗子进群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QQ、微信,通常会备注为“xxx学生父亲/母亲”,由于学生众多,一般老师并不会挨个核实。随后骗子会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找机会将自己的头像换成和班主任同样的头像,并将自己备注名修改为与班主任一模一样的昵称,这样没有加班主任为好友的家长,看到的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班主任”。 3、发布通知、二维码,实施诈骗。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一般老师都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或者在上课期间关机。诈骗分子借机下手,利用时间差,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他们通常采用群收款功能、收款二维码、发红包或银行账号方式进行收钱,并且诈骗分子会不断发信息,要求尽快交费,一旦有家长质疑,这个“班主任”马上回复道“都是**老师的QQ/微信号”,以消除家长疑虑,由于钱不多,又确认过,很多家长应要求转了账。
警方提示
1、家长在收到信息或电话通知缴费时,一定要跟学校或老师进行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2、老师务必加强班级微信群、QQ群的管理,确认家长真实身份后才可以通过入群请求,避免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随意加入班级群; 3、一旦遇到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求助; 4、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