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领域要实现重大突破”的建议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广西甘蔗要不惜重金和时间在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作者结合近30年来对广西甘蔗的引种与粉垄栽培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的甘蔗粉垄“145”技术模式(以下简称粉垄“145”)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就甘蔗科技领域要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和关键技术,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制约广西甘蔗良性发展的客观因素和关键技术难点 甘蔗良种,对广西甘蔗单产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1998年,我区规模性从台湾引进“新台糖22号”,推广面积曾占甘蔗种植面积的60~70%,至今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加上其他良种推广,我区甘蔗平均亩产已由1997年3.5吨左右提高到目前的4.5吨左右,但是近几年似乎难见“冲顶”迹象,种植面积反而呈萎缩态势。因此,有必要认清广西甘蔗单产提升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寻找新的出路。具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重大技术问题有: (一)“三旱一低”制约问题。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域,每年降雨量在1500~1700毫米,但季节性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春旱、秋旱、冬旱,还有冬春两季低温,这就形成了规律性的“三旱一低”的气候格局。加上目前沿用的深翻和碎耙传统耕作技术,储水性能差,甘蔗根系浅扎且在浅层土中横向生长,遇到旱季和低温时则直接影响甘蔗正常生长,在客观上成为广西甘蔗单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如2020年广西秋旱严重,崇左市有几万亩甘蔗因此严重减产,可见“三旱一低”是目前影响广西甘蔗提高单产和稳产高产的致命因素。 (二)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制约问题。长期以来,广西甘蔗实行的是一种密行密植的种植模式。由于种植行间小,除了用种量大、无效分蘖多、采光度差、容易倒伏外,还有田间除草、培土、施肥、剥叶机械化难度大等问题,机械采收程度低和机械采收时轮子来回碾压宿根甘蔗蔗蔸,使得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了宿根甘蔗的出苗和产量。 (三)种地养地可持续发展制约问题。广西的甘蔗地长期处于连作种植状态,少则十年八年,多则几十年。同一种作物在同一块地持续长时间连作,必然会造成地力严重衰退,病虫害加重,这不仅影响当前广西甘蔗单产提高,更严重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该问题高度重视。 二、解决广西甘蔗种植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的思路 (一)克服“三旱一低”的制约因素。创造耕地水库和甘蔗根系深扎的环境,以改善干旱和高温低温不利于甘蔗生长的条件,使甘蔗从出苗到成熟,基本处于一个水肥均衡保障供给、根系土温相对平稳、有利于甘蔗稳健生长的环境,促使甘蔗在现有种植平台的基础上再实现大幅增产,这是解决广西甘蔗种植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必由之路。 (二)以“保护熊猫”的意识来保护广西蔗地的科学利用。广西的甘蔗地面积曾经达到1500万亩,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更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这是全国长期以来自然选择和经济发展选择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战略性“熊猫”地位。但由于长期连作和缺乏保护意识,广西蔗地已经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的风险状态。建议同一块蔗地进行宽窄行间隔性耕与种的合理空间布局,既保障单位面积上的原料蔗产出量不减反增,又让同一块地中的部分蔗地在几年内得以休耕生息,实行“耕、休”交替。如此循环利用,可达到“利用与保护”的目的,意义重大。 (三)以改革的理念,创造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条件。为适应甘蔗增产增效和种蔗务农人员减少等形势,从田间甘蔗的种植布局到耕作、蔗种种植、田间农艺管理、宿根耕作和甘蔗平切(保护宿耕蔗桩完整)收割等方面着手,通盘考虑合理的机械化设置,提高广西甘蔗种植产业水平,这也是促进广西甘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方向。 三、广西甘蔗种植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建议 由于甘蔗粉垄“145”耕作机械已经研发成功,广西推行粉垄“145”可能是广西甘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口。它利于甘蔗机械化采收,又便于宿根甘蔗侧底耕。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和多年的研究经验,作者建议以“组合型引导技术”和粉垄“145”的形式,来攻克广西甘蔗种植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一)利用粉垄“145”解决种植与休耕和单产提升问题。所谓粉垄“145”,即粉垄新植1年、宿根4年、5年累增原料蔗5吨。它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宿根期由目前3年延长到4年或更长时间;二是每亩每年增产原料蔗1吨,即由目前的4.5-5吨提升到5.5-6吨的水平。粉垄“145”具体空间布局为粉垄种植带宽度90厘米(双行种植),休耕宽度为150-200厘米。如此布局,有利于采光、通风、抗倒和利于田间机械化除草、剥叶、收割及宿根侧底层耕,这是一个科学性极强的甘蔗种植创新模式。 宾阳县联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粉垄“145”示范点,2020年5月1日种植,当年实收糖厂过秤亩产达6吨以上,2021年扩大1400亩,长势优势明显,自治区糖办和自治区糖协领导已经进行了现场调研考察,广西相关制糖企业领导和专家130人前往观摩和培训。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2021年甘蔗粉垄“145”每亩肥料和人工投入各减少100元(每亩节约200元),亩产有望达到8-10吨,为广西甘蔗科技领域突破树立了典型与标杆。广西农科院里建基地粉垄“145”示范点,2020年推迟到5月23日粉垄种植,2021年3月6日经专家实收验收,甘蔗粉垄“145”比常规耕作每亩仍增产1.43吨、增幅38.3%,比深翻耕作每亩增产0.73吨、增幅16.7%。 (二)创造以减轻“三旱一低”制约和利于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利用我们发明和研制的甘蔗粉垄“145”专用粉垄机,按照粉垄“145”要求,窄行种植带粉垄宽90厘米、深40-50厘米,60%肥料作基肥深施,天然降水较传统耕作增储1倍,土壤中的氧气增加1倍,土壤微生物含量增加1倍,形成甘蔗从苗期到成熟获得均衡供给肥水营养,从而达到甘蔗生长丰产。宽行免耕部分约160厘米,作为除草、培土、施肥一体机和后期机械剥叶通道,减少除草农药,又大大减少人工投入。此外,甘蔗收获后马上对宿根蔗蔸结合底层施肥进行侧底耕,春后4-5月份进行行间除草松土培土施肥一体机作业,保证每年宿根甘蔗增产1吨。 四、关键技术突破带来广西甘蔗发展的预期 (一)有效解决广西甘蔗的“种子与耕地”问题。由于粉垄“145”和“组合型引导技术”的重大突破,能较好地解决甘蔗耕地的质量问题,同时能带动甘蔗良种增产潜力的极致发挥。 (二)粉垄“145”助力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甘蔗种植采取合理空间布局,可实现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为推动广西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三)将带来重大经济、生态、社会等三大效益。粉垄“145”的应用,至少使甘蔗每亩增加产量1吨以上,如广西应用500万亩可增产原料蔗500万吨,相当于增加100万亩蔗地面积;可增贮天然降水利用,减少人工水利灌溉,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减少灌溉,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全程机械化,极大减少人工投入,符合解决当下农业用工难问题。广西甘蔗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巩固2000多万蔗农的脱贫成果;广西蔗糖产业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全国食糖的民生问题。 建言专家简介: 韦本辉,孔雀西南飞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岗二级研究员,粉垄技术发明人、知名薯类专家、甘蔗“新台糖22号”规模引进者。同时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曾任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助理兼院科技处处长、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兼书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省部级奖13项,选育薯类等新品种26个,授权发明专利15件,技术标准7件,出版专著10部。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