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公归位,众神回避
国漫电影《姜子牙》终于在国庆档上映。片中的姜子牙踏上幽都山寻找真相,却发现当年的封神大战只是静虚宫师尊下的一盘大棋,自己和众人只是棋局中的棋子而已。而姜子牙的历史原型姜尚,可从不甘于当一枚棋子,他要当棋手,去下一盘灭商大棋。
独钓渭滨,意在姬昌
综合《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的记载,姜尚“先祖尝为四岳”,祖上是尧舜时期的重臣“四岳”之一。当年黄河、渭水流域洪水滔天,尧舜向“四岳”征求治水人选,“四岳”举荐鲧禹父子先后承担治水重任。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姜尚祖先“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被封于“吕”或“申”,成为诸侯国。
但到了姜尚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王位可继承,社会阶层跌落至庶人。他只有自谋职业,靠着“博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尝事纣”,在商朝为纣王服务。后因“纣无道”,就“去之”。后“游说诸侯”,周游列国,试图求得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无所遇”,报国无门。姜尚后“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听说姬昌懂得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就到周国国都周原附近的渭水垂钓,以求获得赏识垂青,同时观察姬昌是否名实相副、值得托付。
姜尚在渭水边垂钓时,周国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大致在商王武丁时期,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徙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开始有“翦商”意图。周人在周原滋生人口,建设城邑,疆理交通,扩大耕地面积,实力迅速壮大,连续击败散居在岐山西北的混夷、西戎部落,周边小国纷纷归附。古公幼子季历继承父业,开疆拓土,先后征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等戎人部落,解除周边戎族的威胁,受到商朝看重。商王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周国成为得到商朝承认的西方大国。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周族势力急剧扩张,商周矛盾迅速激化。重用季历的商王文丁为遏制周族的扩张势头,直接将季历杀掉以绝后患。季历死后,其子姬昌即位。姬昌报仇心切,急于摆脱商朝控制,贸然发动对商朝的战争,结果在强大的商朝反击下迅速失败,甚至被俘成为商纣王的阶下囚。周人用宝马美女贿赂纣王,姬昌才得以获释返回国内。
姬昌回国后,一日准备到渭水边打猎,就先卜了一卦,卦象显示这次打猎“所获非熊非罴,非虎非豹,兆得伯王之师”,会遇到能帮助姬昌成就霸业的国师级别人物。姬昌大喜,就沐浴熏香,斋戒三日方才去打猎,以示郑重其事。
姬昌到渭水北岸,见姜尚“坐茅而渔”,就前去寒暄,问姜尚“子乐渔邪”,我看先生兴致不错,应该是个喜欢钓鱼的人。姜尚回道,“君子乐其志,小人乐其事,吾渔非乐之也”,君子以抱负为乐,普通人以爱好为乐;钓鱼不是我的爱好,我并不以之为乐。姜尚言外之意是其志向远大,不乐垂钓逍遥。
姬昌一听姜尚谈吐不凡,遂与之深谈。言罢,姬昌大喜过望,告诉姜尚,他先太公曾经预言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会有圣人帮助周国事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现在看来您就是那个人。姬昌当即“载与俱归”,与姜尚同车回城,并拜其为太师。
韬光养晦,断狱虞芮
回朝后,姬昌询问姜尚,“为天下若何”,如何才能夺取天下和治理国家?姜尚胜算在握,逐一向姬昌和盘托出胸中谋略。
姜尚指出,商朝“草茅胜谷”“众曲胜直”“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亡国之象尽现,周代商是大势所趋,建议姬昌顺应天命,坚定决心,立足于“道”和“义”夺取天下。姬昌表示,“允则,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在帮助姬昌明确灭商战略目标的同时,姜尚劝姬昌要清醒认识到商周实力差距,继续韬光养晦。尽管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周国已经崛起为西方最大的势力,但仍不足以与商朝全面抗衡。商仍然是“大邑商”,周依旧是“小邦周”。建国数百年的商朝根深叶茂、地盘广大,而且控制着豫西和晋南等周国东进的必经之地,于整体态势上对周国形成压倒性优势。在敌强我弱、“商周之不敌”的客观事实面前,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切。
姜尚告诫姬昌,“天道无殃,不可以先唱;人道无灾,不可以先谋”,建议姬昌恭顺事商,麻痹纣王。姬昌心领神会,在周原建造商朝宗庙,供奉商朝列祖列宗,按时恭敬祭祀;主动进攻背叛商朝的诸侯,做出替商朝清理门户的姿态;在周原大兴土木,广纳美女,宴饮观舞,装作腐化享乐、胸无大志。姬昌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麻痹了商朝。纣王得出“西伯改过易行,吾无忧矣”的结论,还赐给姬昌专门负责西方征伐事务的大权。
随着纣王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全力对付东夷部落,周国外部压力大为减轻,获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姜尚趁势建议姬昌“阴谋行善修德以倾商政”。对内,推行善政,改善民生,搜罗人才;对外,姜尚劝姬昌把周国的洛西之地献于纣王,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树立敢为天下人请命的形象,从而扩大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并结交同盟,分化瓦解商朝的属国。姜尚纵横捭阖的通盘外交战略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就是“断虞、芮之讼”。
据《史记》《毛诗正义》等记载,“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一带)、芮国(今山西省芮城县西部一带)“相与争田”,发生领土纠纷,“久而不平”,两国国君就“相与朝周”。
虞、芮国君刚进入周国地界,就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农夫互相让田,行人互相让路;走到周国国都,见“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男女老少都互相谦让;进入周国朝堂,见“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士让大夫先走,大夫让卿先行。
虞、芮国君见此,还没见姬昌和姜尚的面,就“皆惭”,长叹一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还表示“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赶紧回吧,别让我们的脚脏了周国谦谦君子之国的地。
回去后,虞、芮“乃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间田而退”,把有争议的土地划为缓冲地。各诸侯国听闻此事,纷纷表示,“西伯盖受命之君”,不久“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
虞、芮作为商朝的属国,发生纷争不去找商王调停,而是请求周国裁决,说明周已经开始取代商成为一些小国的实际宗主国。周人将此年称之为“受命之年”,姬昌随之称王,是为文王,并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季历为王季。宋代学者吕祖谦评论道,“文王听虞芮之讼而商道始衰”,这就是“文王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虞、芮两国赴周国裁决争端的行为,代表着政治上对周国的归顺。周国通过“断虞、芮之讼”,将势力扩展到黄河以东地区。从此河东平原与周族根据地渭河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周国的基本统治范围。周国借此打通了东征灭商的必经之路,即潼关至崤函一带的函谷关天险,开始主动进攻商朝核心统治区域。
翦商羽翼,不畏天道
在结交同盟之外,文王还根据姜尚的谋划,抓住纣王征讨东夷无暇西顾的机遇,打着拥护商朝的旗号,利用纣王赋予的“专征伐”之权,出兵攻打忠于商朝却与周国敌对的国家,是为“翦商羽翼”。
在姜尚的策划下,周国首先征服西北地区的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解除东进后顾之忧。接着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一带,灭掉位于太行山西麓的黎国(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带),打通了穿越太行山最重要的通道,向东可以俯瞰商朝都城,向南可以直取商朝核心区域河洛地区。
周国扩张影响的另一方向是南方长江、淮河、汉水流域。周原地区出土的伐蜀、征巢、楚子来告等甲骨文显示,当时周人势力已经达到江淮、江汉之间,西南进入巴蜀地区。
通过向北部太行山脉和南部江淮、江汉两个方向的拓展,周国完成了对商朝的南北两路战略大包围。至此,天下南、北、西三个方向的大部分诸侯国都已经臣服于周国,这就是孔子所言,“三分天下有其二”。
完成对商朝的南北钳形包围布局后,文王和姜尚从中路拔掉了商朝封锁周国向东发展道路上的最后一道关隘崇国(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一带),形成俯冲豫中平原的战略态势,揭开了问鼎中原的序幕。公元前1056年左右,文王去世,其子姬发即位,是为武王。经过十余年准备,公元前1046年初,武王、姜尚誓师伐纣。
据《六韬佚文》,周师进军至汜水牛头山时,“风甚雷疾,鼓旗毁折”,遇到狂风雷电,军鼓震裂,军旗折断,连武王御车的警卫员都“惶震而死”。在中国古代天象军事学中,这是出师不利的征兆,“群公尽惧”,军中流言纷纷。
姜尚不以为意,“用兵者,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吾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认为用兵之道不在天象吉凶,而在人事,“遂命驱之前进”。
这时,武王的弟弟,就是后世历史中著名的周公旦烧龟甲、数蓍草算卦,得出“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的结论,“请还师”。姜尚这次怒了,冲周公旦吼道,“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纣王诛杀忠良,任用奸佞,朝纲大乱,民怨滔天,我等替天行道,“伐之有何不可”;而且“枯草朽骨,安可知乎”。说罢,姜尚“焚龟折蓍,援枹而鼓”,烧掉龟甲,折断蓍草,亲自擂响战鼓,“率众先涉河”。
年轻的武王在姜尚的激励下,“从之”,终于取得牧野决战的大胜,灭掉商朝,将周国升级为新的天下共主周朝。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姜尚“谋居多”,因功被封齐地,成为齐国开国始祖,史称齐太公。
姜尚为周国谋划的翦商之策,是中国历史现存第一份灭国战略规划,被后世称为《渭水对》,以纪念姜尚与姬昌的人生初遇。姜尚在灭商兴周大业中表现出的高明智慧,和他半生微贱、一朝得遇、成就功名的传奇经历,成为绝好的传奇小说素材,最终以“太公归位,众神回避”的神上神形象,从历史走向神话。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吴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