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7942|回复: 0

[其他] 古琴何以传承与发展?楼宇烈:要做到不绝如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展览汇聚国内9家博物馆唐宋古琴重器21张,从古琴的数量和规格来看,堪称为目前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
  85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国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楼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学从《琴艺与琴道》的角度讲述古琴传承和发展,他认为:“学过琴的人都会在琴里面感受到人的一种安静、专一、中正的东西,所以中国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通过技艺引导你的兴趣。中国的古琴能够帮助人养成这种敬意。”“古画画意不画形,我们要以道统艺,不要简单的玩物丧志;通过‘艺’来提升‘道’的层面,由艺臻道,以道统艺,道艺相互统一起来。艺术都是要教我们做人、做事。所以我提倡大家要过艺术的人生,然后从艺术的人生中间去体会、提炼人生的艺术。”
   D0789854382793E4CCFBFC63EE2DC636BE5976ED_w600_h380.jpg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
  古琴遗产的保护
  今天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遗产保护问题。古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之前,还有自然遗产保护,都是联合国组织的,另外还有文化自然双结合的遗产保护计划。大家知道不知道我们国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里的有多少项?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因为这个需要长期关注才可以知道。
  据我了解,这个月初,联合国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名单里面增加了我国的一项,就是良渚文化,浙江、杭州附近的考古与城市系统项目。据说我们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达到了55项,前几年我们是52项,大概比意大利少一点,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了。
  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两个相结合的遗产,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认识以后的结果,因为遗产保护都是由所在国提出的。经过联合国的专门组织审核以后,认同这是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要保护起来。这个保护名单是我们自己的认识,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这也督促我们自己认真去保护这些人类的共同遗产。这是我们的一个光荣,也是责任和义务,我们中国人要有这个担当,保护好这些文化自然的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认同、认识,享受这个遗产给我们带来的人文精神。
  刚才我提到的这些是早期的情况。根据现在的研究,大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现代社会工业化积极发展,对于传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所以才提出这样的重要任务。到了八十年代,世界发生了一个更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所以经济势力强大的国家很快影响了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都去迎和它,去追随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那么文化怎么办?文化是不是也要趋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文化趋同论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潮流。
   F011DBBD1A1CF3390FB2EFD0CE13ADA900D947CD_w600_h262.jpg
  (宋)赵佶《听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各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存在一些非物质性的口传心授的文化,随着老一代的人过世就消失了,包括很多语言也很快消失了。我们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可以保留,无法挽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述的遗产更需要保护,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就开始酝酿关于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约。通过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口述的文化消失情况,越来越趋向国际化。人们又开始反思,我们要国际化,我们要赶上国际潮流,于是就很不珍惜自己民族、自己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很多文化遗产。
  那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什么叫国际化?什么叫国际水平?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意义,我觉得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前往往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做,甚至想在这方面赶上别人,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真正的认识就是把自己民族的、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东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所以八十年代就开始酝酿了,来解决保护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这个运动从2001年开始实施,当时经过联合国组织讨论研究,开始公布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这个名录里面,当时规定每个国家只准申请一项,有严格的规定。中国入选的一项就是昆曲,当时还规定名录每隔一年讨论一次,增加一项。
  到了2003年公布了第二批的名录,这时中国又一项被列入,就是古琴。我忘了从哪年开始就变成了每年都有新的项目,而且放松了申请的项目数,不限制只有一项。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列入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1项,最近被列入的是24节气。
  这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家如果关注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中央台的气象报告已经逐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概从前几年开始,会特别加一个什么节气,现在除了讲今天是什么天气、节气,再加一点内容,这个气候有什么变化,我们生活习惯有什么变化,历史上有什么活动等等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很好。24节气是中国人对于天文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认识。24节气不要以为是阴历所定的,不是,这恰恰是太阳历所规定的,就是地球绕太阳转的变化,在中国的地域里面,特别是根据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现象来确定的24节气,这是属于太阳历,不是阴历。中国的历法通常是阴阳合历,我们既有阳历的24节气,我们又有阴历的月圆月缺、潮涨潮落。刚过中秋,月圆就潮涨,月缺就潮落,这也是气候现象的变化。
   E5D419B42B2C3948A1800059EDE994CA570BAA57_w600_h1441.jpg
  (唐) 周昉《调琴图》 佛利尔美术馆藏
  像这些中国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了解,而且应当保护好、传承好。中央台做过一个节目,录了大概8集的片子,叫做《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讲中国人在天文地理上的智慧。我们知道年是什么概念?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我们要以天地为榜样,所以我们的古琴到后来也有这个概念,我们的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这些象征365天,通过这个概念来确定的一年365天。
  我们知道月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的月球绕着地球转一圈,就是一个月。一年就是12个月,再加上调整闰月就是13个月,所以我们琴上面有13个徽。日是什么概念?就是地球自转一天,就是一日。所以,我们年、月、日跟我们的三个星球密切相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一个月,地球自己转就是一天。这些都是我们小孩子应该知道的,应该一代人一代人传下去。
  讲遗产的问题,首先是保护,任何遗产不管是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自然文化结合的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这个世界名录就给我们一个任务,我们要去保护这样的遗产,让它不丢失,我们现在还能够继承的就决不能让它丢失,至于发展不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今天有能力保护它,不让它丢失,我们要尽量保护它。历史上丢失的东西很多,这也是很正常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东西会丢失,如果延续到今天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延续两三千年甚至是五千年,这样的东西留到今天,我们今天就有可能去保护那个东西,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就是我们的失职。凡是列入遗产名录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遗产,第一就是保护。至于这个保护下来以后,我们要去发展它还是不发展它,那要看时代的需要,不一定要发展。
  像今天的古琴,发展到像今天这样,十多年前没有那样,北大的古琴社团成立于2001年。这是不是好事?是一个好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在这个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搞的轰轰烈烈,一轰轰烈烈以后我们就会产生鱼龙混杂的现象。我们应该做到不绝如缕,能够延续下来,至于要不要发展,那是另一回事。跟我们同是第一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有一个项目叫能剧。这个能剧,现在在日本来讲,没有发展,它没有推广成为大众文化。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被日本人保护下来了,即使在没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国家就很重视。
  八十年代,我在日本待过半年多,那个时候每个周末上午都可以看到电视里面播这个能剧,展示他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艺术形式。尽管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但是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且,日本的社会也尽全力在保护它,让从事能剧的这些人能够生存,能够钻研、学习。日本并没有推广能剧,大家也都没有来学能剧,因为能剧太死板了。对于现在的人来讲,对它根本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我们有能力保护它就保护它,知道我们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历史文化,去推广和发展是另外一回事,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去推广。因此,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两个字:一个是“承”,一个是“正”。
   9C9CE6CAC3670AFD1C7130462F9C6732E2314939_w600_h577.jpg
  唐 仲尼式 “疏影”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古琴中的“琴艺”
  琴艺是中国文化非常特殊的艺术。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里有琴棋书画,琴这个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东西,它不是大众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我们现在有古琴,也就前几排可以听到,中间和后面就听不太到,所以琴不具有表演性。但要琴干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历史上讲“士无故不撤琴瑟”,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道理把琴撤掉的。读书人必须是“左琴右书”,为什么呢?因为琴的艺术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人生自我修养,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寻觅知音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学琴首先是为了自己,自己人生的提升。
  学过琴的人都会在琴里面感受到人的一种安静、专一、中正的东西,所以中国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通过技艺引导你的兴趣。那天我听说田老师讲琴的精神,这很重要,中国琴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这种敬意。但是,我们古人最早提出琴,比如汉代的一本书叫《白虎通》,说“琴者,禁也”,就是让你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不去走邪门歪道。琴有这样的意义,禁。我觉得“琴”跟“禁”是同音的字。
  刚才讲“恭敬”的“敬”,“安静”的“静”,“净化”的“净”,所以琴可以敬、静、净,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磨炼我们的信心,锻炼我们的技艺,提高我们的人品。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根本特点,所有的艺术,对我们来说,精通“艺”是为什么?是为了培养人格、铸就人格、提升人格。
  我们的“艺”里面含有丰富的意义,而且都要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它。我不知道最近大家看电视注意到没有,电视里小短片,介绍风筝艺术传人。他在里面扎风筝,有两个小孩趴着看,有一个小女孩跑着,最后也在那里看。这个滇式风筝传人讲扎风筝,要想风筝飞得高和远,一定要把风筝扎的中、正,只有“中正”,风筝才能飞得高和远。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做人要走得远,就一定要中、正。最后达成八个字就是“中正平直,方得始终”。就是小小扎风筝的艺人,就能够体会到人生应该怎么样做,应该怎么样做人,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风筝上画了三条鱼,这是什么寓意?就是学足三余,这是农村社会中很典型的告诉我们怎样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学习。第一个余是“雨天”,因为中国农村社会是晴耕雨读,晴天要下地,雨天就在家里好好学习。这个时就是指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面都有雨天,碰到晴天我们就下地干活,碰到雨天我们就在家里运用这个时间好好读书。第二个余讲夜,夜晚是一日之余,白天我们干活,晚上回家我们就赶紧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学习。还有冬天,冬天是一年之余。一年四季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冬藏了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人要利用这三余来学习,一个时间的余、一个四时的余,一个是一年的余,所以叫学足三余。所以说一个风筝上面的画都有丰富的含义,教我们怎么样做人、做事,怎么样充分利用时间。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而琴在这些文化里面更为突出。
  我刚才讲它本来就不是以表演为主的,它是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相互交流。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故事,俞伯牙跟钟子期,在琴的艺术里面包含了一个是尽自己的心意,把自己的心意透过琴放在里面,还有传意,通过琴把心里的意义传播给大家,最后能够让大家听懂里面传播的意义,让大家都很受益,这就是知音。
   ED3FA718799F2C652D17E69B804AA77F73891CCC_w600_h476.jpg
  元代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我现在讲“全”。现在的传承保护,从古琴艺术来讲,从至少三千多年以前到现在没有完全断绝,没有断绝我们就需要传承。从一个角度来讲,有人在弹琴,然后有一个人在听。但是也有断了的方面,我们今天继承不仅要继承弹的方面,我们还要继承断的方面。哪个方面断了呢?就是我们弹古琴的记谱断了。我们现在到很多音乐学院去,他们教古琴都不用中国古代的记谱教育,而是用五线谱教育,这就是一个断,这就是不全。我们今天要继承,一定要把古琴的基本方法继承下来,这才是全。
  古琴的记谱方法是古琴独有的,只有古琴才有这个记谱方法,现在我们讲减字谱。从古琴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是文字。所谓“文字谱”就是讲一个故事,成为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弹琴的人根据故事情节演绎,所以没有固定的谱子。到了唐代才有真正的记录方法,叫减字谱,就是把我们汉字里面的很多笔划省略了,留下一些笔划做一个记号,来记载古琴的弹奏方法。而且把这些减去的东西去掉以后,留下的符号拼在一起告诉你怎么弹琴。
  减字谱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也是最早的记谱方法,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流行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我们的减字谱在唐代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基本上成型。西方的五线谱,意大利的五线谱到十几世纪才有,法国的简谱也是在十几世纪才有的,把音乐的形象真正记录下来,用五条线作为记录。简谱是根据法国的一首颂诗的每一句头一个字来记录,就是说,后来演变成的1234567是一首诗的每一句的句头的读音。
  我们减字谱里面包含所有的信息,是任何其他记谱方法不能替代的。五线谱也好简谱也好,是替代不了减字谱里面的信息。我们如果懂减字谱,一看这个减字谱就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弹哪个弦位和徽位,就应该知道我现在应该按哪个手指,小指一般是不用的。你知道这包含这三大信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手指怎么用。这个地方是用右手的手指,还是用左手的手指?右手的手指是用来拨弦的,左手的手指是为了移动的。这个字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们,用右手的哪个手指,左边的哪个手指,拨哪根弦。
  这里面有很大的自由,不像五线谱、简谱那么死板,有很多的灵活性,弹有很多的发挥余地。为什么会形成杂谱,会形成各种琴派,里面有各种的因素,地区的因素、自身的因素还有琴谱的传承因素,形成了各种的琴派。我们现在要继承古琴文化,不能够抛掉减字谱,这种专门针对琴的记谱方法。
  中国古代音乐是非常发达的,最早跟天文地理一起,跟五行联系在一起,十二律例联系在一起,跟天象和气候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对于记谱的方法,除了古琴减字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谱就是“工尺”。这个工尺谱的成熟也是在唐代,这个应用更广泛。我们所有的乐器,不管是胡琴、琵琶、笛子、唢呐,用的都是工尺,我们所有的戏曲唱腔都用工尺,所以它的应用面比古琴的减字谱要广泛得多。能够用工尺来演奏,来唱歌的人也很少,其状况也是岌岌可危的。
   185C62AC2E410A747DB1A0891D2BD7BE25F96C2E_w600_h1014.jpg
  文征明小楷《琴赋》
  标准化是否有益于传承
  我最近从网上看到很多地方也在希望能够继承下去,就叫一些小孩儿唱工尺。我一听那,那哪是工尺谱,是用钢琴来伴奏的,很寒心,没有真正传承这个。在这,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根本的问题,中国的音乐跟所有西方音乐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以不准为准”。我们现在用五线谱、简谱,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标准化。就是拿十二平均律来讲,最早也是中国计算出来的。刘芊老师在这儿,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写的朱载堉。最早计算十二平均律的是中国,后来才传到西方去,西方才有十二平均律来定标准音,从此就标准化了。
  中国过去一根笛子走天下,这个笛子是六个平均孔,不像现在的笛子有两个半音孔,那时的笛子都是全音,不像现在这样的。一根六个平均的孔,吹奏各种调。中国文化的音是以五音为基础,后来也扩大到七音。工尺谱记载的常用的字是十个字,就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古琴现在是七根弦,其实主要是五根弦。我们现在说的工尺谱,在各地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在各自的唱腔上面也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些东西都不是其他可以替代的。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说没有继承,确实继承了,我们现在继承了很多的东西。2017年出版了《中国工尺谱大全》,我一看也就记了几个地方的几种曲艺,包括资料里面的一些工尺谱。整个工尺谱的文献遗产多得不得了,很多都留在了国外。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里面看到过很多的工尺谱。工尺谱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这个是南曲的,那就有五个音,北曲的话没有这些。如果这些东西丢失了,我们按照简谱来唱,按照标准音来唱,那还是中国音乐吗?那就变了味了。就像刚才用扩音机听的曲子,和没有扩音机听起来的大不一样,自然的琴声让我心里安静,我听扩音器传出的的琴声让我心烦意燥,只能这样了。所以遗产保护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从近代以来抛弃了我们最古老的、而且是世界最早的这样的基本方法,就是用律例来记谱。
  
  唐 伏羲式 “春雷”七弦琴 旅顺博物馆藏
  我们现在流传的、还在的、可以保存的工尺谱和减字谱,都要保护。保护也不仅仅是文献上的保护。我们刚才讲,2017年我们出版了《中国工尺谱大全》,2016年底编了《中国昆曲大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了《琴曲集成》。这些都结合在了一起,当然也不是很完善,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在做这方面的文献整理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个应用是口传心授,没有老师教,我们就不知道,即使这个减字谱里面有说这个代表哪根手指,哪根弦,我也弹不出来。这个不仅仅是让你按部就班去弹,还要经过老师的口传心授、身教言教。这个谱很大程度上是帮助你记忆。
  我们过去哪有先唱谱子,再唱歌词?都是没有的,我们以前都是先从唱曲子入手的。我在那里教大家唱昆曲,不是唱六、五、乙,就是唱词,但是我们又要懂谱,一看这个谱就知道我们唱得对不对,是叠腔,不是首腔调,这都有符号标志,丢了就麻烦了。
  
  唐 伶官式 “谷应”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我们说一个乐器的发音,一个嗓音的发音有偏差没有关系,标准化就很可怕了。这也是中国音乐的一个特征:以不准为准。我们现在科学化的脑袋是无法解释的,因为科学化的脑袋就是标准化的脑袋,必须要有标准才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继承的话,就一定要全面。除了会弹琴以外,也要学会看减字谱,不要只看五线谱弹琴。我们现在通过应用它们来继承,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的文化的底蕴、精神呈现出来。所以,我希望大家如果要学弹琴的话,希望你同时也去认认减字谱;你如果希望唱戏的话,希望你同时认识认识工尺谱;如果你喜欢弹琵琶也好、弹琴也好,也去认认工尺谱。因为太丰富了,各地的工尺谱的记载方法有很多的差别,这个方面要下工夫去做。
  所以遗产的保护要做到传、正、全。我们今天既然讲了古琴传承计划的项目,要更好的继承。我们不要把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定为把它发扬光大。不一定的,有一些不需要发扬光大。我们能够保存下来,让我们的人知道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对于人们是有那么多的作用,作用大得不得了的。刚才讲了,“士无故不撤琴瑟”,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应该离开的东西,因为它对于养心起作用,起培养人格的作用。里面的指法很多的,这个指法你让他讲讲看,你的手指应该怎么按,再进一步去了解。
  
  宋代夏圭《临流抚琴图》
  古琴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有一幅对联,讲的是自然、天地,人永远也要向天地学习。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句话就是说,人永远要向天地学习,所以我们要延续下去。这幅对联我续了两句:活色生香笔难到,自成天籁手何能。人永远在天地面前,要好好向天地学习,不要觉得我瞧着天空了,就比天空高了。这个道和艺相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努力学艺,一方面也要学习道。艺学再精,忘记了求道,就叫玩物丧志。自己要去求道,艺是培养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人格,如果不能求道这个艺就是玩物丧志。反过来我们也不能空谈道,道也是通过艺来传达的。
  所以钟子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俞伯牙把艺寄托在琴声里,这个艺通过琴声里面传达,又能让钟子期领悟到,这是不容易的。你要是弹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在弹什么,为什么要叫《高山流水》?仁者若山,智者若水。人要做到像高山一样稳重,也要向流水一样做到智慧,所以高山流水就比喻很深奥的道,高山流水把俞伯牙心里想的寄托在琴声里了,通过琴声让钟子期领会到他的想法,要高超的琴艺,也要有高超的道义。

  讲座现场
  所以我才想,中国的文化在道义中。中国人讲过,古画画意不画形,这个不是画意并不重要,这个意通过什么来传达?通过你的画意表达出来的,不仅要表达出来,也要能让人领会和把握,现在有的人胡乱地画,这能够让人感受你的心里的追求吗?现在很多的抽象画派就错误理解了这种思想。“艺”和“意”同样的重要,只有高深的艺才能够得心应手,这个艺也是很重要的。
  在“道”和“艺”这两个方面,我提出了两个理念,我们要以道统艺,不要简单的玩物丧志;通过“艺”来提升“道”的层面,由艺臻道,以道统艺,道艺相互统一起来。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不管从这里面学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事的道理,艺术都是要教我们做人、做事。所以我提倡大家要过艺术的人生,然后从艺术的人生中间去体会、提炼人生的艺术。
  (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小标题为编者另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