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碉楼的故事,在君子垌流传不少,打跑了山匪自不用说,现在很多70岁左右的老人谈起当年吓跑国民党兵的轶事,还是那么津津津乐道:1949年国民党白崇禧所部败退经过君子垌,村中一青年被顶名卖为壮丁,随部队行军到现和平路口(即现高速路木格路口处),借口小解,自恃熟悉地形,拿了所扛的机枪逃跑,并把枪卖了。这还了得,于是国民党军队派人追到桅杆城,不料,刚靠近城门就被炮楼哨位发现,,城堡的男女老少赶紧关闭城门防御,军队小头目围着长长的城墙,转了一圈,看到池塘宽阔城墙坚固,门关重重、狗洞枪眼荫森莫测,一副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的样子,真是狗咬乌龟无从下手,一时不知所措起来,后来得知城中此男子是被冒名而已,得此借口交差,小头头赶紧撤走了事。经过此役,山匪也都知道了城堡的厉害,此后,再也没听说有人敢挑战客家城堡了。
外城墙门是入城的第一道门 绕过月牙池塘和长长的围墙,左右两边的外城门,是唯一可进入围城的大门,是第一道门、也是第一道关口。外城门与池塘、城墙、炮楼形成最外围的一个保护圈。城门设计以牢固、安全为目的,采用推拉式拖拢门加上厚板门的形式,其它方面没有特别的讲究。在高高炮楼上那阴森的枪眼虎视下入到城堡,桅杆城又分新旧两边。
从左边进入是相对新一点的城,新城(又称畅记城),甬巷石道将左边城墙与右则一排大宅院隔开,每打开一个大宅门或则门,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个露天大院,也可用做禾坪(客家人对晒场的称呼),通过禾坪才到新祠堂,这是二进式的祠堂;
从城墙右边进入是旧城,城墙对面是两间都是“三进三横式”的老祠堂,城墙与祠堂中间是一个长方形大禾坪。新城的甬巷石道与旧城的禾坪有门相通。一旦有危情,人也可从一边撤到另一边,然后把这门关闭,这也是备用措施。
走在甬巷石道,还看到有一些没有了门并在文革期间倒塌了的残址,这是桅杆城最富丽的大客厅,如今却如此破败,令人婉惜不已......
大宅门楼是城堡的第二道门 客家院宅的门庭设计最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因而设计颇为讲究,也更多地揉合了周易风水学说,民坊曾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这个大宅院门楼是一座钟楼式的门楼,透出一种大家气派。门楼的左右则的屋叫拦脚屋,然后就是侧门。畅记城大宅门楼就是君子垌客家人重视门楼建筑的生动体现。
从正面看,门楼高高,很有大户气派,门台高于甬道,沿石阶拾级而上(原来所有城座的石阶均用条型麻石铺成,文革时被用石块换走了),门台上有两条顶梁石柱,高高撑起,给人有顶天立地的感觉。门楼顶的四檐起翅,尤如一只欲展翅的飞鹰。外墙体顶端,沿墙画有十分精美的人物、鸟兽、花卉和双龙戏珠等图。正面立体看门框两边下方各设有上一个狗洞,从平面看是“凵”形设计的,左右相对的两边墙均设计有枪眼,形成交叉火力,封锁门楼空间。所以即使匪徒攻入城墙,也无法靠近大院的门口。门框是用坚固的青石条碉刻成形的,三道机关保障院门不失守。第一道上下关:几条粗大的圆柱从上方石孔直插到门框下方的石窝,形成栏栅。第二道是左右关:粗圆木制成的拖笼从一边向另一边横向拖拉开关。第三道是前后关,从内侧完成操作的对开的加厚板门。
大宅门的两边相隔二十米有一座大侧门,打开后同样也进入另一个大宅院,走过大院空地,又是一个围楼,高高的楼门外墙虽经风雨盘剥有些脱落,还是在门匾上依稀看到“俱乐部”三个字,打开门楼眼前又会出现另一番天地:开井、厅、厢房等,原来建在这里的是畅记城最大最有特色的大客厅,这是围城中的围屋,属二层楼结构,以前摆过二十几台酒呢。可惜我们来晚了,院落内,长着杂草和茹苗,早已不行人的回廊、天井、路面覆盖了一层清苔和地衣,有些瓦已经崩了,一副对联也仅仅留下横额而已,但从其有些残破的结构,看当时的格局,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大客厅当初的气势与辉煌,此时,我忽然有一种站在北京园明园遣址的那种婉惜、怅然......
据老伯介绍,1952年曾有大批解放军剿匪时在君子垌前前后后住了一年,当时这个大客厅就住满了军人,他们把这大客厅命名为俱乐部。
祠堂大门是是第三道门,打开它,除了厅堂,就是客家人的房或厢了。
桅杆城之三-感受经典“通”字
客家建筑主要的内部特征就是一个“通”字。前面我们是从外往内了解城堡布局:池塘、外城墙、外城门、甬巷、大宅门。一路走来,直到打开大宅院门,你会看到其大院禾坪是联通,大院内回廊四通八达,只有亲身走一回,你似乎才初感围屋城“通”的内涵。
现在我们再从内往外介绍一下围城的基本核心布局:以宗祠为中轴,不断向两边对称延展。桅杆城的祠堂也分两种设计:“二进二横式”、“三进三横式”。出了祠堂门就是大禾坪,禾坪前就是大宅门楼,门楼两边就是拦脚屋,大宅门楼前就是甬巷石道了,再就是大城墙了,城墙前为月牙池塘。
如此复制、联通廊道,全部筑城围起来就构成了这座城堡。
新城新祠堂 是“二进二横式”的新祠堂,桅杆城的祠堂分为总祠堂、分祠堂、支祠堂,这里的人一般以新、老祠堂称呼区分。新城的这个祠堂就是“二进二横式”的新祠堂:最里面那个为上厅,前面靠门这个是下厅。中间有口方形天井将两个厅分隔,一般上厅后面设有客厅,上厅两边为正上房,天井两边为厢房,下厅两边为下正房。宅前两边为拦脚屋,再向两边扩展分别就是上落廒,再向两边则是横屋、外横屋。
老城老祠堂 在每一座城堡内,老祠堂是参观者必到的一个景观,其是所有祠堂的代表,能让你体会到客家建筑结构四通八达的布局特色,给你一个“以点到面”的认识。客家人重视宗祠的建设,缘于慎终追源,敬祖睦宗的美德。老祠堂是古老且规模大、殿堂式的祠堂,它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上香祈福、缅怀祖宗及宗族长老议事、开展宗族活动的神圣的场所,庇护着一方的古朴、祥和的同时也昭示着宗族的兴旺与昌盛,是龙脉所在地,是整座城的灵魂。
客家习惯通过祠堂中的楹联记载自已家族的历史业绩,左边老祠堂大门上原挂有三块诰封金字大木匾,正中一块书“进土”,左边一块书“拨贡”,右边一块书“藩参军”,可惜文革时此三金匾已不复存在了。左老祠堂门口上书楹联为:“京开新气象,兆将烈三台”,楹额为:“京兆第”。右老祠堂楹联为:“祖德永吉庆,祠彰福寿长”,楹额为:“京兆第”,外大宅门楹联为:“文章华国,经术传家”,楹额为:“大夫第”。打开祠门,我们看到,祠堂采用的是“三进三横式”住居合一的复式扩展式建筑。用青砖杉木建造而成的,以堂为主体,结构非常讲究,庭院舒畅、宽敞明亮、飞檐翅角、雕梁画栋,飞檐翅角。祠门分别有上、中、下三个厅,上、下两个天井;在三个厅的两边,分别有左、右正房、左、右中房、左、右下房;在两个天井的两边,分别有左、右下厢房、左、右上厢房。再外延护展过去就是左、右横房、左、右外横房了。中厅有木屏风,三门四柱,中间大折门对开,两边小门单开。中间两条立柱上刻有金漆对联:“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各间厅屋之间均有廊道连接。进入了祠堂,两口四方大天井将上、中、下厅完全分隔开,宽大的天井四边用石条围住,收集的雨水进入城座比较完备的地下水道网流到城外的月牙池塘.两大天井采光十分充足,四周有回廊供行走。
桅杆城之四--祠堂的两大宗族活动
客家祠堂“二进二横式”、“三进三横式”的建筑构思,溶入了更多的传统儒家文化,阴阳平衡,天地合一。城座所背靠的是龙肩山,祠堂为龙脉所在,龙头所在,是风水最好的地方。
祭祖 是客家宗族的重要活动。祠堂的上厅代表阴,下厅代表阳,因此只有在上厅才能摆设神坛,在上厅仙桥上部正中供奉本姓列祖列宗的灵位牌:右竖书:“京兆渊源垂后裔”,中竖书:“黎氏堂上始高曾祖显妣(考)神位”,左竖书“贵阳支派仰前微” 。右边供奉观音菩萨之神位:右竖书“西山绿竹千年翠”,中竖书“南无观世音大慈大悲之神位”,左竖书“南海莲花九吕香”。灵位牌前端放的香盆插满参差不齐的香骨,坛前摆正一张硕大的八仙桌,专供进香者摆祭祖的祭拜品,坛下的大盆供烧幂币幂纸等。中厅为议事厅,长老及权威人仕商议本族大事或在这里接见来访的客人,下厅一般不摆设任何东西。祠堂内外墙壁上均绘有各种代表吉祥如意的动物图案。现在由于城堡的人基本已外出,祠堂只有祭祖、上灯两个日子才又再热闹起来。清明期间的祭祖活动,必有一批批后人分别举家带眷归来,在这里缅怀先祖、祈福人生。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垌不愧为君子垌,相对其它地方比较开明,不重男轻女,参加祭祖不论男女,每年都有很多客家女儿回来参加。
上灯 就是将花灯挂上去的意思,含“添灯”"添丁”的寓意。这是客家人十分重视的、极富客家特色的一个风俗,是除春节之外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几天为上灯时间,更多的是集中在正月十一、二、三这几天。其实上灯对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来讲就更最重要、更最高兴、更隆重了。上灯之前,人家一般都会到民间手工艺人那里选购一个最精美的花灯回来,用染红了的大煤油灯绳将花灯挂在老祠堂上厅里。花灯大约有一米高,筐架是用竹子做,再用彩色的纸糊成,分为一层一层的,就象一栋圆形的小楼,上面有许多小小的人公仔,很是好看,除了花灯之外还会有灯鼓,灯笼与灯鼓差不多一样大,不同之外在于灯笼是圆形的,而灯鼓是方形的,灯笼的下方有灯裙,灯裙四周均竖写有四句诗,其实这些诗都是迷语,每每这时候,大家都很有兴趣围上前去看、去讨论去猜,看看谁猜得出最多。当然接花灯算是最热闹的场面了,一路上锣鼓喧天,一边舞狮放炮好是热闹。挂灯前后的一个星期,祠堂里天天都要保持灯烛通明,而上灯当天,祠堂大厅花灯高挂,现场香烟腾腾,锣鼓喧天,里里外外,人头涌动,喧染出一派客家节日喜庆气氛。在喜家心目中,红绳被视为祥物事后还将被喜家精心收藏。
桅杆城之五--品味经典的精髓
如果说,客家围屋城规模建筑整体呈现给世人的气势,透出的凝聚的力,给人以震撼的话,那么,围城建筑细微处的建筑造型和艺术装饰更是颇具匠心,更堪称精髓,更具神韵,象画龙点睛,神来一笔,使建筑顿时生灵气。睹之,击掌惊叹,摄人心魂,,一生忘之不能。闻之,拍案叫绝,心驰神往,不探难解热望。为此,寻访客无不精心地把它们一一摄入镜头,传阅友人、留做记念。
特写之一:飞檐翅角 城座内所有的明清建筑,造型都颇具匠心,最抢你眼帘的就是那四角高高翅起的屋檐,使你未见主人已感受到主人过人、非凡、高贵的身份感,以及"我欲空跃起,展翅宏图”的超俗志向。如果说飞檐给了你动感的话,那么屋檐屋脊上那巧夺天工的檐雕,麒麟龙虎之类的猛兽,就会让你感到不可侵犯的威严感。这些屋檐雕并不是纯粹的装饰,在风水上很有讲究,有借猛兽避邪驱鬼 祈求上天保佑的意思。
特写之二:精雕镂刻, 雕粱画栋反映在每一件明清客家建筑中,古雕、砖雕、木雕在围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显示出客家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主人生活的高品位。
特写之三:板墙彩绘 围城所有的屋檐上下、板墙外壁、厅堂内壁沿墙均绘有长幅壁画,内容有龙凤呈祥、飞禽奔马、花草虫鱼不等。壁画以数量多、结构合理、内容多样、技巧纯熟,令人褒扬,虽经年月磨练,有很多局部已剥落,但彩绘的风韵仍依稀可见。相对于檐上脊背的带有攻防性质的猛兽,壁画显得祥和,这一动一静,透出围城人家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
特写之四:桅杆 船上悬挂帆和旗帜、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的柱杆,一般指旗杆。长城的月牙池塘前有两条官府赐予的桅杆,族谱记载杆高四丈,杆上为镶白玉葫芦尖顶,下各有两条花岗石柱护牢,,常有孩童们爬上去游戏玩耍。据长者述:古代官吏过此,文官须下桥,武官须下马,以示敬意。文革时,旗杆也被送去云龙学校做旗杆,目前,唯有桅杆石还散落在城堡附近。做为该围城重要标志性古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实在令人痛惜,好在现在已有长城后代关注此事,也有意呼吁乡亲重树桅杆,重树长城客家人的荣誉、信心和希望,从而激励后人。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特写之五:堂号 这里的客家人在门第前都刻有堂号,如黎氏在畅记城大宅门楼上的"大夫第"、祖祠上的"京兆第"、邓氏门楼上的"高富第"等等.
......
客家围城独特的建筑文化精华,数之不尽,值得大书特书的还很多,如:四方水井、椿米磨房、青砖石条、拖拢铜锁、古床椅台、马厩、走马楼、童子军用过的木枪、草席编织机等等就很有传统特色,都值得大家现场观赏。
四 愿景:保护与开发
时至今日,君子垌客家城群虽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治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渐老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能在搂、祠堂、庙宇,建筑中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想象到围城群昔日的风韵与辉煌,其悠远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也会逾来逾浓郁,君子垌客家围城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君子垌勤劳智慧的客家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客家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我们也在为宣传、保护、挖掘远源流长的客家优秀文化而奔走疾呼。
今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第三次文化遗产普查,市有关部门将对君子垌客家围城群进行实地普查,据本人了解君子垌客家围城群以其城座多、规模大、设计精美、文化底蕴厚、保护好等特点很有希望列入省一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大凡浏览过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提出了保护开发客家文物生态旅游区的设想,贵港日报、贵港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文化厅、市文化局、广西旅游局、市旅游局、市图书馆等官方媒体已先行进行了多次报道,几十家网站论坛也多有所热议,当地客家人也有此愿景,下面就看地方政府如何跟进论证、规划、立项、招商、运作了。
党的十七大对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08年1月6日头版头条对在新农材建设活动中的客家围屋开发与保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天时地利,喜逢盛世,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为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我市的文化生态旅游事业,为提高我市的文化品位、为让更多的农村群众文化至富做出我们的贡献。
(欢迎转帖,请注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