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这个日渐繁华和多元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职业让人关注、艳羡、敬仰,当然也有非议、不屑甚至夹杂贬斥。
这种职业以正义和良知为天赋的本旨,这种职业以丑恶和不公为世袭的仇敌,这种职业被称作“第四权力”,这种职业被冠名为社会公器。
当然,这种职业有时也成为蒙蔽公众的器具,这种职业助澜了谬误的滋生蔓延,这种职业曾经辜负过真相的泪水,这种职业也有被污利沾染了铜臭。
这种职业名曰记者。
很少有一种职业能像记者这样背负如此之多的荣辱;也很少有一种职业能像记者这样平凡得可以混迹于芸芸众生;更很少有一种职业能像记者这样用血和泪书写自己的名字。
看,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以镜头逞威的战士;烈焰冉冉前并肩消防官兵的勇士;白色恐怖中以笔为刀的志士;洪水肆虐时不知后退的烈士。听,那思想音谙的年代中他们疾唤启蒙的怒吼;民主失语的制度里他们苦楚的低吟;悲剧天降的灾难中他们祈民平安的祷告。
遗憾的是,他们仅仅是记者。
对于社会,启蒙的有思想家,换世的有革命家,定邦的有政治家,创新的有科学家,树人的有教育家。记者从来就不是救世主,虽然记者的救世情结任谁也无法抹杀。
二
不是每一个职业的从业者的心都能被某种情结所萦绕,这是记者的幸运,为此他们可以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有行路难的苦楚,在良知与世俗的博弈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到底是救还是赎?
记者,无数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他们为之求索,他们为之冒险,他们为之生,他们为之死。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为之追逐的梦反成了一种负累。
在这个世俗味愈浓、潜规则愈强的社会,他们滑入麻木之中,甚至他们比过去更懂得明哲保身,用麻木去淡化苦难,用漠视去敷衍罪苦,用事不关己去解释良知的缺席。
他们开始接触苦难的时候心灵还会有所震动,还幻想书生意气可以挥斥方遒;然而现在,面对日复一日的苦难,他们已无法刺激麻木的神经,反而视之为合理的存在,一步步迫使良知通过自我暗示而泯灭。
对现实的麻木还有一天可能觉醒,但把曾经的梦异化成追逐私利的工具,那记者这个神圣的名字将荡然无存。
看看那么多的红黑记者大行其道,看看那么多记者为金钱而折腰,假新闻铺天盖地,黑交易暗渡陈仓。《纽约时报》名记杰森.布莱尔造假劣声未除,新华社4记者纳金受贿又起。
当记者为某种势力的恶举编造合法的理由,当记者把职业当成自己行事方便的皇马褂,当记者可以为了金元宝充当丑行庇护者的帮凶,当新闻可以如权力般用作寻租利益的手段……
当记者徒有其名之时,就是新闻行之将死之日。
三
记者,一个不允许沉默的职业。记者,不能不为公众苦难而动容,不能不为国膜民生而呼号,不能不为良知责任而落泪。记者,你的职责是择美丑予对比,示善良于公众,还新闻以真相。
1943年2月1日,一个叫王芸生的人奋笔写就《看重庆,念中原》,第二天这篇文章成了《大公报》的社论,亦成为该报《豫灾实录》报道的点睛之笔。就这样,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突破了陪都歌舞升平的假象,为公众所知悉。当然,《大公报》报道此事的代价是被蒋公停刊三天。
1991年4月8日,《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区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便让人知道了对于山村孩子,贫穷是多么的可怕,求知是多么的必要。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煤矿发生重大事故。几天后互联网上出现当地政府隐瞒伤亡人数的惊人消息。7月30日至8月2日,《人名日报》驻广西记者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先后发回了两篇关于此事的特急内参,揭开了81人死亡被隐瞒的矿难铁幕。
“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作为普通公民,我们都要去揭露真相,我们别无选择。”没错,这是记者的良知,也是公民的良知。
记者,“无冕之王”的称谓不能仅靠文字来定义,还需要行动支撑,这不是义务,而是职责。
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多的时候,新闻是火,承载新闻的是纸,而纸里是包不住火的。对于记者,记录历史的责任至高无上,因为他们相信这样一个判断——真相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掩盖的。
记者,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