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在朋友圈中刷屏,该病的传染性让不少家长忧心不已。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该病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6月前后是高发期,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家长需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网络图) 病程1-2周,患儿饮食应以流质为好 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仔细观察,可在患儿口腔黏膜看见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该病一般1-2周可自愈,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该负责人提醒,如果孩子患上该病,轻症可以在家护理,鼓励孩子多喝水,吃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如发现孩子发烧不退,同时口腔里起水泡,有精神萎靡、抽搐症状,要及时就医。 病毒所致,抗生素无效,患儿尽量少外出 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提示,该病容易被误当手足口病或者感冒。但手足口病是口腔、手足臀都起疱疹,而该病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患病婴儿因不会说话,只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在溃疡期,可给孩子喝偏凉的奶或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 需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效。据介绍,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服用抗生素无效,所以不要随意滥用抗生素。同时,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为此,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1周。 据介绍,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疫苗,家长要注意居家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帮助孩子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常晾晒被褥、消毒玩具;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督促孩子加强锻炼,保持充足休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来源|玉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