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8154|回复: 0

[北流姓氏文化] 【您贵姓】张姓:浩浩张姓 族史辉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十堰
张姓图腾
“弓”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头上三根羽毛象征着博山天齐,与日月同辉。
张姓始祖
张姓始祖挥公像。张姓始祖挥公为黄帝第五子,从夜观弧星得到灵感,创造了弓箭,为黄帝战胜蚩尤,确立在部落联盟中的盟主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因而黄帝封挥为“弓正”,赐姓为张。我国最早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记载:“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
《广韵》亦载“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风俗传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陟良切。”
语言习俗
张姓语言以粤语及客家话为主。
张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玉林市辖区内,张姓户籍人口有181226人。
家风家训
敬祖宗 孝父母 亲兄弟 笃夫妻 睦宗族 和乡邻 苦习读 行勤俭 戒恶习 讲文明
张姓渊源
玉林张氏子孙视纂修族谱为凝聚宗亲的一种方式。图为玉林图书馆收藏的《张氏族谱》。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1.源于姬姓。黄帝之子挥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取弓长之意,赐姓为张,封地清河。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
2.源于外族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皆有改姓为张姓的。
家族名人
张应受(1338—1400)张姓最早在原县级玉林市定居的宗支始祖。明洪武七年,时任武昌左营千户的张应受随驾征战南京。次年,因兵粮不足,张应受携家带子到广西创建狼田屯田,以资军用。洪武二十三年(1390),张应受公奉调到兴业、永平、灵山等地招兵垦荒,十年间开成狼田万余亩,洪武三十一年因功加封广武将军,世食屯田。元末明初至永乐年间,鬱林州耕地从340余顷增至3590余顷,兴业县由60顷增至140余顷。建文元年,龙州大龟滩涨水,土民作乱,张应受奉旨带兵领将前往征讨,次年8月,病卒于官署。建文三年,建文帝恩旨谥封应受公威烈将军,赐予刻有“屯功纪绩”“杨柳青风”的石狮柱两条,竖其墓前。
张大禄(1356—1455),字酉元,号受天,别号降福。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安卢陵县邱云坊迁来玉林,先到推雷岭,后迁叉江坡。坡的西北有一江,河深水急,江面无桥,行人极不方便。大禄公便想人所想,在江面上架起简便木桥。然而每年雨季,河水猛涨,桥架好了又冲,冲了又架,周而复始。后来,大禄公干脆搬到桥旁的无名坡地居住,看护木桥,帮扶老人孩童过往,群众感激万分。至景泰六年(1455),年事已高的大禄公忙于修建石桥,劳累过度,仙逝在未建成的工地上,终年九十八岁。群众为纪念他,把桥命名为“大禄桥”,他生前居住的无名坡地亦称为大禄桥坡。
张思调(1569—1617),字太和,号作侯,自幼勤习诗经,明万历庚子科乡试中式第十八名举人,万历四十一年任广东韶州府大埔县知县。他为政仁慈,重判大埔桃源乡冤案,开办学堂,免除苛税,百姓安居乐业。桃源乡人民为了感谢他,建立“仁侯祠”,内竖立“廉明仁爱张爷永思碑”,永垂纪念。
张廷伯(1686—1750),康熙五十二年鬱林州庠生,系富民乡罗冲村(今属樟木镇)中屯细巷人。雍正年间,张廷伯携眷从罗冲迁至贵平乡凉水堰石垌村(今属南江镇广恩村)定居。因大片土地处于南流江边低洼地带,易涝易旱。为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农业丰收,便和附近乡绅、农友商议,确定集资兴修水利,由张廷伯等24人组成理事会,自上游沙牛江埠起,在今下陂头村境内,建成拦坝一座,从坝首开始,直至下游的葫芦(今三龙村前)出口处,修通引水渠两条,即南北二圳,共长15公里,灌溉平志、广恩、坡塘、沙浪、新江、三龙、竹菜塘、横岭、船埠一带约三万亩农田。
张震球(1907—1974),原名张仁俊,福绵区樟木罗冲村人。1924年11月在广州工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学生运动和声援省港大罢工斗争,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第一纵队连指导员,红十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团政委、红三军团三十九师党务委员会书记等职。参加了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抗日红军大学教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渤海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副军长,第二十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劳动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当选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张盛修(1920—1993),敏聪公第十世孙,家调公之子,玉州区玉林镇新民村旺齐人。毕业于贵阳花溪大学理科,攻读至博士学位。解放后为高级工程师,曾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工作,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研究工作。
张九桓1947年8月生,博白县龙潭镇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尼泊尔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新加坡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获泰国普密蓬国王颁发的“特级皇冠勋章”以及兰甘亨大学等授予的国际政治、人文和语言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宗支在玉林的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玉林张氏来自四面八方,有从湖广武昌府、湖南长沙府前来的,有从江南华亭县、江西庐陵县前来的,有从福建、广东前来的,也有从邻近各县市迁来的,其中从广东各地迁来的占多数。
据《博白大观·姓氏卷一》介绍,博白张姓系宋嘉佑末年(1063年)迁徙进入博白,现有1大宗支3分支,分布于全县的23个乡镇,现有人口10万多。宋嘉佑末年,广东韶州曲江人士张荣伯中进士,任琼州府别驾,率父母兄弟迁入博白县城东巷口定居。
据2014年12月编制的《华夏张氏统谱·广西玉林分谱》统计,原县级玉林市(含玉州区、福绵区及兴业县)张姓有88个宗支(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来定居户),人口约5.57万人,约占当地人口3.05%。分布在28个乡镇155个行政村255个自然村。88个宗支中,分布广、人口多的是应受公、大禄公、蓴鲈公、法真公、玉石公等宗支。
其中,最先入籍玉林的是应受公宗支,于明洪武23年(1390年)进驻兴业,后迁居玉林,已有623年历史,分居在玉州区、福绵区、兴业县、陆川县等13个乡镇27个自然村,传至25代,现有人口5000多人(不含外县)。其次是樟木大禄公、文本公、城区张源公、南江双湾公、国封公、石南周广公、张熊公、龙安务耕公等宗支,他们均于明朝迁徙玉林。其他宗支大多是清朝至民国陆续迁来的。
2016年9月编制的《广西北流市张氏族谱(上卷)》统计,北流张姓系明清年间由福建、广东等地迁入,主要宗支有一鸾公支、肇基公、必仲公等,分布在北流市北流、民乐、六麻、隆盛等镇,人口约2.7万人。
据《容县姓氏源流》记载,容县张姓有28个宗支,皆是明清时期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等地迁来,人口有13000多人。
陆川炳文公宗支:炳文公是张化孙第十九代孙,原籍广东永安县,于乾隆十二年(1747)迁入广西陆川县有龙堡墩上村,至今已有265年历史,繁衍了十三代,人口约2000人。
陆川县马坡镇雄鹰村长山口昌元公宗支:昌元公,系化孙公二十二代孙。原籍广东永安县,乾隆甲子年(1744年)迁来广西鬱林州陆川县有龙堡鹧鸪村(今马坡镇離鹰村长山口)开基,买受田业。昌元公迁来陆川己有270年历史,繁衍了十四代。
戊子举人拣选知县杨淳颖为玉林乡贤张暎轸题“乡贤第”匾。本姓人自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姓氏,是维系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里,张姓历史悠久,留下了一篇篇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历史华章。如今,8500万的张姓后裔已遍布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姓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张姓子孙的足迹;历史上的每一次浪潮,都活跃着张姓子孙的身影。
张姓迁来玉林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张姓子孙在这片热土上,忠厚传世、孝友持家,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先后涌出一批能人贤士,此外还有父子举人孙副榜、教育世家、中医世家、五子登科、祖孙四代读大学、叔侄同留学等那样的地方名望家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新时代,玉林张姓理应进一步发扬念祖不忘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家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玉林张氏联谊会原会长 张世兴)
专家点评
张姓为望族,历史上素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汉代名将张骞、唐代书法家张旭、明代著名宰相张居正等,均是那个时代的“领一代风气者”。
张姓人注重传承,学术领先,人才济济,在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东汉科学家张衡,首创测量天文的仪器“浑天仪”和预测地震的“地动仪”。这两项发明比西方研究早了近两千年。医学家张仲景辞官业医,精研医术,写有《伤寒杂病论》共12卷,397法,被称为“医圣”。还有北宋画家张择端,善画舟车城廓,其《清明上河图》价值连城,影响久远。由于张姓族群族大支繁,重教崇文,历代人才辈出。从秦至清有宰相63人,其中唐代就有17人,有重要谋臣张良、张九龄等。在民主革命时期,玉林张姓名人有数十人。尤其是张震球为玉林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参加长征,任过军长和军政治委员;张熙和、张第杰是玉林的著名革命英烈。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张姓族群孝悌当先,忠孝传家,其堂号有“孝友”“百忍”“金鉴”等。前者张奐少怀壮志,功勋卓著,有遗训“奢非晋文,俭作王孙”。次者张公艺治家有方,九世同堂。唐高宗询问其治家之道,公艺连书百余“忍”字呈献,高宗从中悟出治国齐家的大道理。玉林张姓有孝悌、百忍的家风,他们弘扬“八德忠烈上,百忍孝为先”的祖训,孕育子孙,光耀千秋;玉林张姓族群也注重农耕,开荒屯田,为岭南都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 赵彦行)
福绵区龙凤塘张氏宗祠。张廷伯主持兴建的凉水堰(俗称陂头),位于今南流江排洪站南边,对当地的农业灌溉起到很大的作用。浩浩张姓 族史辉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张氏祭祖歌》
张姓是超级大姓,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国张姓现有约85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7%。张的来源,与弓箭的发明相关。据记载,张姓的得姓始祖挥公,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他少时聪慧,夜观天象时,在天狼星东南方向,发现了由9颗星星组成的弧矢星,宛如射向天狼星,这启发他用兽筋固定弯枝制成弓,将搭在筋弦上的竹箭反复射出,发明了世上第一副弓箭。关于张姓的起源地,如今存在三种争议:河北清河说,河南濮阳说,以及山西太原说。在玉林,有着18万多的张姓同胞,他们勤勉持家、忠厚传世,历代以来,名人辈出,为推动玉林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浩浩张姓 播衍四方
在以千年计的历史里,张姓族人从祖地向四周播衍,拓展至全国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三大姓。
商周时期,张姓已是大姓。周宣王时,张挥第五十七世孙张仲,与尹吉甫同朝为卿,共同辅佐周王朝中兴,史称“宣王中兴”,张仲也成为中国正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张氏名人。
到了春秋战国,晋国成为张姓的主要聚居地。三家分晋后,张姓先民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从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出发,不断往南探索新家园,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至长江流域。
秦汉两朝,张姓先民有两次大的迁徙。第一次开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王朝时,张姓族人纷纷南下,过长江,到达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甚至越南,各成桑梓。第二次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姓族人大批向西北迁徙。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张姓族人继续往西北、南方、东南发展。在张姓不断往岭南迁徙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得不提及的人。
一个是张九龄。那个歌咏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唐朝名相,因直言得罪当朝,于公元716年告病返归故里韶关时,路过梅岭,深感山路险峻难行,上表朝廷开凿梅岭。不久,唐玄宗李隆基下召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
后来,张九龄用了两年时间,终于拓展这一段铺满千年历史的路: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快马从此疾驰而过,被贬至岭南的苏东坡在此两度赋诗……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中原文化得以进一步向岭南传播。更多的张氏子孙与其他姓氏族人一同从中原迁来,沿着梅岭古道,在岭南肇基立业。
第二个是被后世子孙奉为“入闽始祖”的张化孙。他生于南宋,曾任汀州知府。公元1204年,时逢战乱,张化孙迁居上杭。他有18个儿子,孙子108人。其后代子孙先迁往闽粤诸地,后又由闽粤迁往广西玉林,子子孙孙繁衍生息,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据统计,其后裔已有上千万人。在玉林,有26个宗支从属于化孙公一脉。
明清时期,大量张姓人口迁入玉林。当时,张氏子孙从四面八方涌向玉林,有的从湖广武昌府,有的从湖南长沙府,有的从江南华亭县,有的从江西庐陵县,有的从福建广东迁来,从广东迁来的张氏子孙占据了大多数。
张应受是张姓最早在原县级玉林市定居的宗支始祖。明洪武七年,时任武昌左营千户的张应受随驾征战南京。次年,因兵粮不足,张应受携家带子到广西创建狼田屯田,以资军用。
洪武二十三(1390)年,张应受公奉调到兴业、永平、灵山等地招兵垦荒,十年间开成狼田万余亩,洪武三十一年因功加封广武将军,世食屯田。元末明初至永乐年间,鬱林州耕地从340余顷增至3590余顷,兴业县由60顷增至140余顷。建文元年,龙州大龟滩涨水,土民作乱,张应受奉旨带兵领将前往征讨,次年8月,病卒于官署。建文三年,建文帝恩旨谥封应受公威烈将军,赠刻有“屯功纪绩”“杨柳青风”的石狮柱两条,竖其墓前。
张姓的播衍史,是华夏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一次时代的浪潮中,都有张姓族人的身影在其中活跃。古代有纵横家张仪、外交家张骞、大将张飞、名臣张居正,近代有名人张之洞、张学良;秦汉以来,至清朝末年,张姓共有63个人曾任宰相……如果说张氏族群人口众多,犹如夜空群星,优秀的他们就是最亮的星星,纵是朝代更迭,历史的沉沙也不能掩盖他们曾经的光辉。
家训常念 家风长传
你知道么?玉林本土民俗文化节寒山诞与张姓有关。
相传,寒山三圣张桂卿、张桂亭、张桂成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祖居湖南长沙府,为寻穴葬亲,张氏三兄弟跋山涉水,南下数百里。一路上,张氏三兄弟利用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无数乡村的民众寻找到干净水源。
后来,张氏兄弟决定在寒山顶峰安葬父母。葬毕,兄弟三人羽化登天。传说中,张氏兄弟演变为玉林的地方司雨之神。每年张氏三兄弟的诞辰,民众便到寒山之巅祭拜他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山诞”。传说固不可信,但其中蕴含“孝”的理念却值得推崇。在《旧张氏家谱训言》中,首先提及的就是“孝悌当重”。
被奉为入闽始祖的张化孙不但诗书博览,忠孝名扬,更是治家有方。他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后人以上祖为榜样,自强自立,开拓创业。一方面提倡读书,崇文尚武,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士农工商并重,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家族网。
如今在福绵区龙凤塘张氏宗祠内,我们仍旧随处发现张氏先人重视德育的痕迹。宗祠内,有着“望隆金鉴家声远,明重青钱世泽昌”“先立德后立言万选文章光世胄,左序昭右序穆一堂孝友振家声”等诸多楹联,提醒着后世子孙以德为重,以孝为先。
在族群发展中,玉林张姓以忠厚传世,以孝友持家,历代以来,贤人辈出。
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被誉为“仁侯”县令张思调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万历四十一年,应受公第八代孙,玉林人张思调任大埔县令。期间,廉政爱民,重新判决“打官山”案,使桃源人民获得安居乐业,深受当地人民敬仰和爱戴。
在明代,大埔县桃源乡四面广阔山川,统属官山(即公山范围,乡民世代租耕土地,周年纳粮)。最初每租田种一升,年纳租银三钱五分,后来地主逐年增加,最后改为不收银,勒纳米,无论年景丰歉,照数收租。且内外豪强勾结,占据官山,私设官山税,不准乡民砍柴、埋葬,使田有税,屋亦有税;山有税,路亦有税,民不聊生。乡民为求生存,讼告至县衙,但因官府腐败,与豪强串通,反诬乡民抗税,乡民代表被捕入狱20多年。直到张思调接任大埔县令后,详察案情,重新判决,并把判决文告刻石立碑于本乡约亭,晓谕粮(田主)、业(佃户)遵守。事后,泥源乡人民对张思调非常感恩戴德,特在泥源乡约亭建立一座“仁侯祠”,内竖立“廉明仁爱张爷永思碑”,使全体乡民世代永垂纪念。可惜的是,“仁侯祠”在文化大革命年间屡遭破坏以至摧毁。1993年,桃源群众又在水口南安寺旁复建“仁侯祠”,把原“廉明仁爱张爷永思碑”重新竖立在里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的辉煌都成为其中的泥土。但玉林张姓,经历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为大族。枝繁叶茂于玉土,群星灿烂于南疆。历史上既有张应受、张锦胜那样的威烈将军、昭武都尉,也有张凤翼、张文经造福一方的州官知县;既有乡试中式的举人也有殿试中式的进士;既有张廷伯兴建凉水堰、张大禄义修大禄桥,也有张大舍身护乡里等好善乐施、造福桑梓的善举。
在当代,既有彪炳青史的革命英烈张熙和、张第杰、张哲群,也有在革命战争中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张震球;既有在地方和中央党、政、军机关任职的贤能,也有位居部、军、厅、师职的政要;既有清华、北大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到海外深造的留学生;既有设计人工长虹——兴业县万龙渡槽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张龙华,也有各行各业取得国家专利的精英;不仅有众多的优秀个人,而且还有像父子举人孙副榜、教育世家、中医世家、五子登科、祖孙四代读大学、叔侄同留学等那样的地方名望家族真是英才辈出、数不胜数。
一种守望 一种力量
或许,数千年以前,挥公不曾想过,张姓一路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姓,子孙更是遍布天下。斗转星移,日月沉降,地上的草木枯荣,容颜几度改变,但天空中“弧矢星”的样子,却依旧不曾改变,那种凝聚于家族中的精神气质,仍旧没有改变。
纂修宗谱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玉林张氏子孙重视纂修族谱,玉林张氏联谊会原会长张世兴是《华夏张氏统谱·广西玉林分谱》的主编者之一,10多年来,他连续两次参与族谱修订,连续不断地把家族的情况详细记载了下来。在玉林张氏的族谱中,有30余支的族谱,仍旧能从挥公时算起,直到现在出世为止,代代衔接,脉络清楚,名讳详实。聊起张姓,82岁的老人张伯才有话语权。他是福绵区樟木镇大禄公的后裔,退休以后,他专注于族谱的修订。5年来,他连续两次参与修订族谱,只是年纪大了,许多事情都不像年轻时那么利索,但那份古道热肠却像一杯老酒历久弥醇。
家风的力量是无形的,文化的意义更是润物无声。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玉林张姓数百年的发展之路,或许并不在也不在一纸家训传久远,亦不在出了多少名人,又有多少人发了财,而在于张家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骨气——忠厚以传世,念祖不忘宗。(撰稿/摄影:张钰斌 覃海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