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隆盛三和 于 2011-12-5 08:37 AM 编辑
方舟子:米饭感知人的感情属伪科学 方舟子 科普作家 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一个主张越是不寻常,支持它的证据就要越确凿、越充分,才能让人信服。在见到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不仅不相信水或米饭能够感知人的感情,而且还要把这种说法称之为伪科学 你相信水能知道你的感情吗?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日本人江本胜。这个人并不是科学家,甚至也没有受过多少科学教育,他大学本科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后来花350美元从印度一所野鸡大学买了一张另类医学博士文凭。他认为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很喜欢做水结晶的“科学实验”。他声称,如果对着水说好话或放“好听”的古典音乐,水就会形成美丽的晶体;而如果对水说坏话或放“难听”的重金属音乐,水就会形成丑陋的晶体。水甚至能认得七国语言和懂得历史人物的好坏,如果给水容器贴上写着问候语或特蕾莎修女的标签,水就会形成美丽晶体;而如果贴的是写着威胁语言或希特勒的标签,水就会形成丑陋晶体。他还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拍的水晶体照片作为证明呢。 这听上去很荒唐,但是有很多人信。江本胜据此写成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都非常流行,被当成了“科学著作”、“科普图书”。江本胜还出了一部同名“科学纪录片”。最近广州一所小学在三四年级学生中推广“三碗米饭实验”,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纪录片。据说,对米饭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说好话的会发酵,散发出香气;用力骂的会变黑发臭;而不理不睬的更糟糕,甚至会流出脏水。据媒体报道,这些小学生做这个实验,最后只有一个坚持下来做了一个月,发现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理不睬的米饭,只是变黄了。 报道对这项活动赞不绝口,认为它培养了小学生的爱心,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并采访当地一位“心理专家”作证:“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当然,那是这位“专家”自己发明的“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报道发表后,面对网上的质疑、嘲笑,记者辩称她“选择相信实验的真实”。我们不必怀疑做实验的小学生造假,即便如此,这个实验结果就值得我们相信吗? 一个实验结果要让人信服,必须符合概率统计规律。仅仅一个学生,仅仅一碗饭,得出的结果完全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也就是说受赞美的那碗饭碰巧发出香气,而被骂的那碗饭碰巧发臭。要消除偶然性,样本的数量要足够大,比如每组有十碗饭,如果它们都出现了比较一致的变化,和其他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才有说服力。 而且,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米饭发生的变化,例如饭量的多少,环境温度的高低,米饭从冰箱取出放在室温下的时间长短。如果赞美组的米饭是在室温较冷的时候取出来赞美几句就放回冰箱,而谩骂组的米饭是在较炎热的时候取出来长时间地谩骂,那么后者当然比前者更容易发臭。所以,要尽量确保三组米饭的其他变量都相同,例如饭量相同,在同一时间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长短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说话的内容不同,这样发生的变化才能确定是说话内容的差异引起的。 一个可信的科学实验还应该尽量避免主观偏差。香和臭的差别有时很模糊,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鉴别实验结果时,如果你知道面前的这碗饭属于赞美组,就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认为它是香的,反之,如果是谩骂组,就会倾向于认为它是臭的。要避免主观倾向,就要采取盲法。另外找一个人做鉴定,在他不知道面前的这碗饭的分组的情况下,判断它是香还是臭,记录下来,由知道分组情况的人进行统计。 科学实验的结果还必须具有可重复性,是别人能够重复出来的,而不是只有某个人能够做出来。否则的话,就可能是因为偶然因素、主观偏差甚至有意造假导致的。江本胜出示的那些水晶体照片就很可能是造假。他也有造假的动机,不仅为了卖书,而且还卖号称有着最完美的晶体结构的“高能水”,能延缓衰老,包治百病呢。 可见三碗米饭实验的设计达不到这些要求,我们无法排除它的实验结果受偶然性、其他因素、主观偏差和有意造假的影响,也就不可信。水或米饭能够感知人类的喜怒哀乐,这个说法与现有的科学知识不符,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主张。不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寻常的证据,一个主张越是不寻常,支持它的证据就要越确凿、越充分,才能让人信服。在见到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不仅不相信水或米饭能够感知人的感情,而且还要把这种说法称之为伪科学。让小学生做实验检验伪科学也未尝不可,但是应该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严谨地设计实验方法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