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4593|回复: 4

壮族先民曾到过美洲 比哥伦布早250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南宁
画家笔下的海上丝绸之路(资料图片)
  文明的远足——海上丝绸之路


  ■ 梁庭望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我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便成为国际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大动脉。广西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早在数千年前就被记录在册。广西少数民族先民的足迹远渡重洋,最远到达了美洲大陆,比哥伦布宣布发现美洲,早了2500多年。


  1. 北海 当年曾经叫“海口”


  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叫做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以后,在西北界,这条丝绸之路经过大沙漠、东亚,到达阿拉伯,到达非洲。另一条年代更早,称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在广西的合浦,广州的徐闻。合浦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出海基地,是因为当时珠江出海口尚未开辟,从中原来的物资,通过湘江进入灵渠,沿桂江南下到藤县、苍梧、梧州囤积,再沿北流江南下,进入南流江,运到被称为“海口”的北海。因此,合浦早在先秦便成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海基地和口岸。“北海”在壮语里面,就是“海口”的意思。“北”是壮语,在壮语里是“嘴巴”的意思。


  中国壮侗语族民族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发了南海,并以此为基地开拓出海上丝绸之路。广西少数民族先民的足迹甚至远渡重洋,最远到达了美洲大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这么说依据何在?
  中国人几千年前去美洲,在民间传说中早有传闻。壮族民间传说《母子访天边》脍炙人口,故事说的是壮族祖先向往太阳升起的东方,一个强壮的男子争着要去。可另一个小伙子说:我年轻,日子比你长,天边很远,我去合适。大家一想也对,都同意他去。这时一位年轻的孕妇站起来说:我去最好,寻找天边的路很长很长,万一一辈子走不到就误事了。我肚子里有个孩子,我走不到,就由孩子走下去,保险!大家听了都很感动,同意孕妇去找天边。孕妇勇敢地上路,一路上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却没有走到天边。她的儿子继续母亲的路程,终于找到天边。他在遥远的东方变成了一颗启明星,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告诉家乡的父老兄弟:我找到天边了!


  这个故事蕴含着壮族祖先崇拜太阳和出海寻找生活新空间的憧憬。


  2. 怪石 来自遥远的东方


  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的传说后来终于得到事实的认定。1975年,美国潜水员梅尔斯特里在洛杉矶附近海里发现了一块形如轮胎的怪石,重达250公斤。他与伙伴继续寻找,又得到了8块怪石。经过鉴定,“怪石”是5块石锚、2个石枕和1个石码(起锚工具)。1976年,类似的怪石发现更多,达到30多块。美国圣地亚哥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对之做了如下描述:“新发现的石锚有两起,一起是两件‘圆柱体’和一件‘正三角形’的人工石制品。另一起是‘一块中间有孔、大而圆的石头’,石头上集聚了一层薄薄的锰矿外衣。”


  这些石块从何而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印第安文化权威克莱门特·米恩认为:“这种石块显然不是印第安人制造的。”美国地质学家皮尔逊和詹姆斯·莫里亚蒂经过研究指出,这类石料为砂岩(灰岩),不存在于美洲太平洋沿岸。美国学者最后在中国华南沿海找到了这种石料,并在中国文献里找到了2000多年前的航海记录,当时的船只习惯于用石锚,形状和加利福尼亚浅海发现的相同。可以肯定,这是中国华南人早先到达美洲时留下的。他们对石锚表层的锰进行测定,厚达3毫米之多。锰在石头表面的积累是1000年1毫米,故可断定中国南方人是在3000年前到达美洲的。


  这消息振奋了中国人!北京大学专家赶到美国对石锚进行鉴定,结论与美国专家相同。据查,中国古称石锚为“矴”,又作“碇”。字典解释为垂舟石,意思是下垂使舟船稳定,是早期用于稳定舟船的工具。它有三个功能,一是停船时下水为锚;二是行船时作镇舟石以稳定航行;三是平时可作体能锻炼工具石锁。《新唐书·孔戣传》载:“戣为岭南节度使,蕃舶泊步,有下碇税,戣禁绝之。”可见岭南船舶有以石锚为镇舟石之俗。广州市东郊出土的陶船模型上,船头即吊有石锚。在广西贵港出土的铜鼓上,刻有鸟形船纹,船头船尾各刻有个带长绳的石锚。这是海船,故有两锚,泊舟时可以防止巨浪覆船。而河姆渡出土的是真正的石锚。石锚在壮族地区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笔者1951年在广西马山勉圩红渡便见过泊舟时使用石锚定舟。


  中央民族大学著名越史专家、《太平洋》编委会副主任石钟健教授认为:“第一,中国古代东南沿海越人船队,由于种种原因,早在公元之前的一二千年间,已经来到了南北美洲。第二,他们分别从太平洋北岸航路和太平洋中路诸岛间,从西到东,闯出了太平洋上的两条古路,留在北美‘浅海’中的石锚,和散布在太平洋群岛以至南美等地的石锛,就是古代越人打通太平洋航路的实物见证。第三,越人船队虽不能说是世界上从海路最先来到美洲的人,但至少比哥伦布到西印度群岛早几千年。第四,亚、美两大洲的海上交通,至晚在公元之前的一二千年间,已经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3. 链条 蜿蜒在太平洋上
  那么,去美洲的航线在哪里呢?


  在南太平洋的大洋洲,从西到东有一系列岛屿,形成链条。骆越人从南海出发,由东沙群岛或西沙群岛到中沙群岛,再到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准备就绪后,横过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在巽他群岛落脚,而后往东到达西里安岛。经珊瑚海,在斐济群岛、萨摩亚群岛停留补给,再经库克群岛、土布艾群岛继续往东。沿皮特克岛、渔西岛、复活节岛、圣安布罗修岛等到达南美。


  在这条航线上,沿途密布许多岛屿和岛礁,被称为链形地带。小岛上草木繁茂,周围水族麇集,给航海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衣食之源。这一链条与赤道平行,离赤道不远,气候温暖潮湿,终年可以航行。3000年前,越人由于崇拜太阳,往东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加上受到北来的压力,海边骆越人在原始宗教的导引下,往东寻找生存的新天地。他们耐心地一个岛屿一个岛屿往东,最终到达美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考古发现,当年的骆越人出海对付海浪也有很聪明的办法——他们把两只船连在一起,扛三个杠在中间,叫做双体船,古籍上称为“双体舲舟”。双体舲舟走起来比较慢,但不容易翻。
  在骆越人走过的路线上,除了石锚,还留下了其他足迹:


  (1)有段石锛:专家认定,有段石锛是中国新石器晚期越人的生产工具,是越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越人石锛区别于中原石锛的特点,是中部隆起一脊楞,为的是方便绑在鹤嘴锄形木柄上。凡越人到过的地方,都有这种工具出土。中国著名考古专家林惠祥著文说:“在南洋、太平洋和南美洲也有发现,菲律宾的数量相当多。在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如夏威夷、马克萨斯、查森姆、库克、塔西地等岛都有。在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甚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同样也有发现。”林惠祥进一步指出:“有段石锛散布的原因,是‘由于民族大迁移,人类物质文化也随之而传播’。”


  (2)骆越人留下了瓮棺葬。在菲律宾中部的巴拉望岛塔崩洞发现的瓮棺葬,年代与加利福尼亚的石锚相同。壮族祖先早在一万年前的甑皮岩时代,就留下了瓮棺。壮族至今还完整保留这种习俗。


  (3)悬棺。先秦南方民族有将棺材放置于山崖岩檐下或山洞里的习俗,骆越人也不例外,他们把这种习俗带到了太平洋链形岛屿上。


  (4)经科学测定,链形地带民众的DNA与壮族很接近,说明链形地带的人在血缘上与华南人种很接近。日本大阪医科大学科学家松元秀雄通过DNA研究,发现复活节岛上人的遗传基因与岭南壮人相同的频率达到67%。加里曼丹的尼尔山洞人、澳大利亚的维兰德拉湖古人,与广西“柳江人”有一定联系。


  (5)干栏建筑。干栏建筑是壮侗语族民族祖先的创造,至今这些民族居住地还有不少干栏。沿链形岛屿有不少干栏,如新几内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中,仍喜住干栏。其他各岛的住宅也或多或少有干栏的特征。


  (6)吃生鱼片。壮族人喜欢吃生鱼片,壮话叫做“巴生”。今粤语中的“鱼生”一词就来自壮语,可见是壮人的食品。链形岛屿上至今仍普遍有此习俗。


  (7)文身。古史载:“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链形岛屿沿线多有此俗,类似岭南越人遗风。


  (8)语言化石。中央民族大学倪大白教授、美国白保罗教授、法国奥德里古尔教授、美国马蒂索夫教授等都认为壮语与马来-玻利尼西亚语为代表的南岛语系之间有某种亲缘关系。玛雅语中称“脚”为“卡”,壮语也称“脚”为“卡”,美洲印第安人语言中也能够找到相似的词。


  一条链形航线,众多考古文物,默默地证明着早在3000年前壮族祖先骆越人横渡太平洋的壮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合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6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