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906年13岁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共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对三国历史人物的理解之深,均为世所罕见。曾有人做过统计,毛泽东一生仔细评点过的三国人物多达30多人,其中有十分推崇的曹操,有褒贬不一的刘备,还有谈的较多的诸葛亮等。透过相关资料看,在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深受毛泽东喜爱的人物----曹操阵营中的杰出谋士郭嘉,肯定也算得上一位。
是什么原因让伟人毛泽东如此欣赏郭嘉呢?带着浓厚兴趣,我翻找史料,查看评论,终于有了一些眉目和答案。郭嘉当年的杰出谋略和过人智慧,确实不愧于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对于郭嘉的作用,曾有学者这样评价: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郭嘉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这个论断,可谓是“至高无上”“登峰造极”了,将一国或一个利益集团的前途命运与个人作用相提并论,这很难得、也很不易。既说明了其人其事无可替代,也说明所作所为难以复制。笔者尽管有些不敢完全苟同如此盛赞之观点,却也觉得郭嘉确实功勋卓著,很有些实至名归的感觉。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郭嘉的优秀与杰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能择明主而事。
一般来说,在乱世当头群雄奋起之际,抉择往往是最难的。而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敏锐感觉天下即将大乱,于是他一方面提高修养增强素质,用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以便择明君而事之。郭嘉最初看好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投靠了他。袁绍对郭嘉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是一段日子后,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一人毅然决然离去。此时,恰逢曹操招贤纳士,荀彧、程昱联名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极为欣赏,他认定曹操“真吾主也。”毕竟,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此,郭嘉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其二,善用计破吕刘。
不久,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得知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使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就在这曹操犹豫不决之时,郭嘉又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 一席话让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回下邳。
其三、巧离间攻二袁。
203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营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间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讧,建议曹操回军佯装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不久二袁就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挥师北攻,很快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袁尚逃入乌恒后,曹军将领大都不主张为讨伐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担忧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郭嘉指出,征乌恒不仅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说明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认为刘表肯定不会同意让刘备偷袭许都。曹操听从其言,按计兵贵神速、轻装简行、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百余里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这样一来,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建立了牢靠的根据地大后方。
其四,君臣真诚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伴随参谋军机,行军时与曹操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难以定夺时,郭嘉的决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确实从未失算。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说来也只有曹操属雄才伟略、博大胸襟者,才敢于信任和重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经过长期合作,曹操越来越欣赏郭嘉,不仅视为“知己”,甚至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可惜的是,突袭乌恒成功征讨袁尚后,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一病不起,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 但郭嘉还是不久就病逝了。曹操见状,亲至灵堂,悲痛悼念,更对郭嘉英年早逝,喊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他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这无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二人间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综上所述,郭嘉之所以能够成为曹操最喜爱最得力的谋士,是与他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分不开的,更是与他建立可圈可点、无人能比的卓越功勋分不开的。应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郭嘉这样一位杰出谋士、卓越人才,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