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过膝的小溪穿岩而过,形成天然的洞中水月。 正史与传说 “水月岩早在清代就列为‘鬱林八景’之一。”秋日,记者到书画老前辈蒋少芳“岳海草堂”小坐,闲聊中,蒋老师娓娓道来一段关于水月岩的传说来。 “水月岩周边一派田园景致,活脱脱就是一个真实版的‘桃花源’。”蒋老师感叹道,“在水月岩众多景点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藏过朝’的传说了!” 史书记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应天(今南京)发生“金川之变”,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率军攻入京城,建文帝神秘失踪。 “我很小的时候,听祖辈们说了很多关于建文帝避难于玉林的传说。”说起建文帝的历史,蒋老师兴致勃勃。“话说出逃的建文帝,按先帝遗书所授之意,沿着江西、湖南、贵州一路南逃,最后进入广西,经‘鬼门关’隐落在玉林水月岩。” 皇帝与农伯 “话说建文帝一行一天傍晚时分,来到一处群山层峦交错之地,只见座座山峰平地拔起,连绵约十数里,溪流蜿蜒其间,草木青翠,景致天然优美。连日来为逃亡弄得憔悴不已、饥寒交迫的建文帝见此美景,便靠着小河边上的柳树坐了下来,面对这青山绿水若有所思起来。” “突然,阵阵山歌在群山回荡,只见一叶轻舟从对面的山洞划了出来,舟上一位老伯一边悠然自得地划着小舟,一边唱着玉林山歌顺河漂荡而来。此时的建文帝恍若见到神仙,忙在岸上向老伯恭手作揖。见到建文帝气度不凡,老伯连忙把小船靠岸。” “热情好客的老伯于是就请建文帝一行到家里做客,建文帝与老伯一见如故。晚上,借着烛光建文帝把他逃难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在交流中老伯隐隐约约感觉到建文帝有难以言明的身世,于是建议建文帝一行选择到水月岩暂住。第二天一早,当老伯带建文帝来到水月岩时,只见水月岩入口处有数千平方米的大洞厅,洞厅与约500米长的溶洞相连,溶洞又分为明暗两洞。明洞石壁清光斜照,似溶溶月色,洞口与水形成月岩景色,建文帝不禁失声惊呼,‘这地方太妙了。’于是建文帝就在此修行起来,一切对外联系全依托老伯。这一住就是50多年,直到建文帝70多岁时,他的孙子当上了皇帝他才离开水月岩北返而去。据说临走时,建文帝给老伯的后人留下了许多物品。后来,人们就把建文帝住过的地方称为‘藏过朝’了。” “老一辈的玉林人都知道那里有个曾经是建文帝避难地——‘藏过朝’。”蒋老师讲完故事后强调道。 水月岩美景 水月岩,位于玉林城区11公里的南江街道云良村白鸠胸石山之中, 洞内流水潺潺,暗洞穹窿虚豁,蜿蜒深邃怪石嶙峋。洞中有不少摩崖石刻,多分布在大洞厅,字迹可辨的题刻有万历年间鬱林知州熊养初,清乾隆年间鬱林知州觉罗有德等人题赋引处。在水月岩洞口附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工部侍郎徐大任兴建的得一书院,基址犹存。属石灰岩溶洞,市级文物保护点有水月岩摩崖和附近的得一书院、小庵、栖霞庵和太虚亭遗址,以及岩南不远处通(鬱林)州古道、古桥等。 《方兴纪要》评价道“虚明爽豁,洞壑绝胜”。《名胜志》描绘为“石乳凝结如琅轩倒垂, 涧水从崖中流荡漾激石……涡盘柱立,翔飞疾驰,无所不有”。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此考察,在其《游记》中有“洞顶垂石天桥,交龙舞螭,缤纷不一、忽岿然上窍,上下垂耸盘柱,诡状百出,升降其中,洞心骇目,邃曲莫尽”的叙述。1988年9月,水月岩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 但是有一点,通过同朝人在洞内的摩崖石刻、游记中都找不到与这位皇帝一鳞半爪的相关记载。单凭这一点,似乎传说真假已昭然若揭。然而,谁又会去较这份真?置身佳景之中,建文帝朱允炆在“金川之变”后生死悬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传说带来的神秘与惊喜,这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