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铜石岭上“飞来石”。 回望铜石岭二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倘佯在铜石岭红色的山道上,我们看到“神龟爬山”。石壁上的神龟伸长脖子,四爪攀壁、费尽全力,奋力爬上一个高峰,给人们带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感慨。来到一处山顶,悬崖上方“天鼠观海”,鼠头微抬,仰望苍穹,好像在还愿,在祈求……或者在回望铜石岭二千多年的历史。 铜石岭有辉煌的过去。历史上许多如雷贯耳的人物与这座铜山有缘。“铜山,昔赵王赵佗,于此山铸铜。”(《太平寰记》)建于西汉的南越国定都广东番禺(今广州)。南越王赵佗,不远千里寻宝寻到铜山来了。原来,“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晋书·良货志》)广州附近无铜矿,赵佗兴师动众,不惜跋涉1000多公里,来到广西北流铜石岭开矿、冶炼、铸铜。铜石岭奇货可居,为南越国的繁荣富强提供生产资料。赵佗在位67年,可以想像,南越国军队大量的兵器,国家大量的生活生产用铜,包括现在展示在广州南越王墓里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就是用铜石岭的铜来铸造。铜石岭是汉代南越国的铜矿生产基地。 历史上另一个大人物马援南征交趾,在鬼门关附近设有古营盘。古营盘离铜石岭不足20公里。想当年,马援的铁骑奔驰在铜石岭的山道上。他们发现了铜石岭,发现了在铜石岭上劳作的民族。“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后汉书·马援传》)这是史书对北流型铜鼓最早的记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铸造铜鼓的是俚人。 那么,俚人又是什么人呢?“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后汉书》)“后汉谷永为郁林太守,降乌浒人十万,开七县即此也。”(《旧唐书·地理志》)北流是郁林属地,这么多乌浒人,与俚人是什么关系呢?“贵州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太平寰宇记》)贵州,即今贵县(即贵港市)。贵县连山数百里,包括了今天的铜石岭地区。忙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秦汉时期,生活在粤西南和桂东南的一个民族,叫俚人。他们是乌浒人的分支。喜欢击鼓歌舞饮酒。据专家考证,俚人的后代即今天的黎族和壮族。俚与黎通。其生活习俗基本没有改变,击鼓歌舞饮酒为“三大好”。这是一个具有正直、勇敢、自信、自立的民族。正由于他们具有优秀的民族气质,才创造了辉煌的北流型铜鼓文化。
我们踏着俚人的足迹,在铜石岭漫游,想像着俚人在铜石岭劳动生活的场景。那两顶器形巨大,形象逼真的“二娇送伞”,是当年俚人女子为家人遮日避雨送来的吧?俚人女子能歌善舞,手中的雨伞往往是她们歌舞的造具。那道陡峭的石壁是不是俚人的采矿场?俚人汉子勇武有力,石壁上还留下锄劈斧砍的痕迹。铜石岭还残存很多古矿井,在矿井25米深处发现了梨木支架。铜石岭许多地方残存古代的炼炉,在250平方米的一处地方,就有14座炼炉。山坡上,炼炉密布,不少炉子相隔只有10余厘米,铜石岭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矿石、炼渣、铜锭、木炭和陶风管、陶瓷碎片、铜鼓残片。到处发现大量的铜渣堆积层。山脚圭江边2公里的范围内,遍地是积层极厚的炉渣。可以想像,在汉代俚人活动最鼎盛的时期,铜石岭上人山人海,采矿的、冶炼的、铸铜鼓的,红红的炉火、沸腾的矿区,人们劳动着、快乐着、唱着、跳着,喝酒为乐、击铜为乐、铸铜鼓为乐,一派汉唐炼铜大跃进的热闹场景。正是汉唐时期的俚人铸铜的大跃进运动,创造了铜州(北流又叫铜州,铜州之名的由来,应该是与这里产铜有很大关系)经济大繁荣,创造了成为中华文明之星的北流型铜鼓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