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村,因风水而生,因书香闻名。民间的说法大概是:风水先生帮衙门选址,看中了别人的墓地,于是帮墓主人点了一块风水宝地,做为交换。正是这块风水宝地,成就了今天的萝村。
换地后的几百年间,县衙诸事顺利,萝村人才辈出,这是后话。
我到过萝村多次,云山寺里的戏台给我印象最深。不是它很漂亮,而是它的存在着实让我颇感意外。比上苏州的园林,但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建筑,有点。戏台绝对是用来唱戏的,寺是供奉信仰的,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很久以前就在这里得到重视,十分难得。现在仍可想见,建造者的初心。
现在的乡村振兴,各种牌楼,宗祠一个比一个高端大气,真正继承传统的东西,却很少。
萝村另一个让我称奇的地方,是村后面的古城,说是城,其实就是一个四面高墙围起来的,应急避难所。我揣摩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全村的希望。
萝村的名人里面,比较为人熟知的是近代的国学大师陈柱,在这里不再赘述。今天有幸能在他的院子里,见到当年漂洋过海,从日本带回茶花,开的灿烂,已经实属不易。
位于萝村的无锡国专旧址,牵扯着一段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因为这里面涉及陈柱,冯振,黄宾虹三位当时文化界的顶流人物。
抗战期间,冯振、陈柱先生两迁国专于家乡北流,倾其所有,辗转山围、萝村办学。在钱钟书的《围城》里,依稀可以读到一些他们颠簸的影子。黄宾虹先生也应邀小住山围,留下画作手稿无数,其中就有《山围八景图》。至于说,有人拿黄宾虹先生的平日手稿去垫了鸽子窝云云,不知真假。前些年冯振先生的儿子郅仲教授返乡,也未及求证。
冯振的故居,八角楼,知足庄等都还在,只是不见了当年大师的身影。及至早些年,黄宾虹的《黄山汤口》拍出3.45亿元,这个当年办画展没人看,画作少人问津的老头,在他死后50年,确实惊艳了世人。就连埋了地下的一些人,恐怕也坐了起来吧。
北流当代名儒张向明老师,敬黄宾虹、柱尊、振心先生人品,推崇备至,创四平堂传习书画,设分部于萝村,知其四海归一,以师前人,睹物励志之意。偶见张师临作《山围八景图》,一笔一划,用心之极,感怀于斯人,树后学之借鉴也。
萝村的古建筑甚多,且风格迥异,汇集明,清,民国特色。雕梁画栋,极见水准。其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登科及第,比比皆是。我有幸得见一村民珍藏的圣旨诏书,内容是皇帝嘉奖在朝官员的母亲,教子有方,诰封以称号的文书,满汉文字写于绢布之上,甚是精美。
萝村之历史痕迹清晰可见,萝村的文化积淀浓郁浑厚。耕读传承,源远流长,此乃千秋幸事。
日前,朋友Y君为疫情困,漫无目的于北流城中徒步,途径寒舍求饭,相约萝村一游。是夜,酒至三更遇雨,我且有帐篷庇护,可怜Y君独坐凉亭一夜,不愿屈曲车上,实是坚强。
夜雨扎帐古荔下,且听风声述春秋。处地杰人灵,贤达辈出之风水,独享一时之快,求之不得。
声声夜雨侵古道,
梦里飞花醉垂柳。
故园山河万里路,
霜染远树一庭秋。
来源 山围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