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九月的缕缕秋风,又到一年的中秋时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此时还好吗?
乡间的小路已被蒿草湮没,母亲苍老的面容又凭添了几道皱纹,儿时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每逢秋风送爽,叶落青衫,对于那些无法归乡团圆的游子来说,没有什么是比一块月饼最能慰藉乡愁的了。回家过节,过的不是节,而是体味那种人与人之间热络的情感。在中秋节里最渴望的不是那一块月饼,而是那种渐行渐远的乡土情怀,近些年来,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显得稍许冷清,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各种外来节日确是异常红红火火,惹人深思。
记得小时候在玉林过中秋节,好不热闹,偌大一座玉林城,大街小巷的商铺早在节前两个月就全摆满了各色各样的月饼,那时候的玉林城有十几条月饼街呢,最热闹的就要数市中心六路口的月饼街了,鳞次栉比的月饼档铺挂满各色花灯,售卖月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玉林国营食品厂家和老字酒店号的月饼是最受市民的欢迎的,什么“水月牌”、“大同冰室”、“果然酒家”那时候的月饼还没有食品添加剂,月饼都是来自广州和玉林本地的师傅做的,一手一模都是数百年的手艺传承。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当晚,家家户户扎花灯、炒田螺、劏熟鸡,一家子在楼顶地坪上支一个小台燃香供月亮,好一派人间烟火色。供月亮的台子上,必备一个硕大而扁平的“六橘子”(一种玉林本土产的青柚)插上线香,不可或缺的还有我们玉林特有的“筒装月饼”,那时候的筒装月饼分量大、用料实在、有一斤多一封,口味繁多,让人流连。那时候的筒装月饼是最低档的月饼,是经济不宽裕的人家最喜欢购买的,改革开放初期那段时间,大家生活都还并不宽裕所以筒装月饼却是卖得最火的,我想现在早已成家立业的那一代玉林人,都应该还依稀记得当初哥哥、姐姐、妹妹一家人去分那一块月饼的温馨情节吧。
在我记忆中最好吃的要数“叉烧”和“豆蓉”月饼了,叉烧香酥可口,豆蓉入喉沙甜,清香异常,绝不是现在的马铃薯粉加色素调和的月饼可比的。现在和今后吃的月饼,再也无法吃到儿时的味道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家生活水平都好了起来,代表低端的筒装月饼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包裹的塑料封装、盒装、铁盒装等繁复的包装,更有甚者月饼盒里搭配有手表、名酒之类的奢侈品,这远远偏离了月饼这一节日食品思乡、团圆、祈福的初衷和喻意,成为追逐名利和虚荣的道具。至于工艺和味道那就更不用说了,随着各种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材的应用,有些月饼甚至相隔一年都还没有腐败变质,至于口味那就更是有云泥之别,不知道是应该欣慰时代的进步呢?还是应该伤感传统的落寞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讲究养生和健康,传统月饼的高油脂、高糖分的特质,反而让人顾忌起来,消费者对月饼的品质需求是提高了,但是食用数量却是在不断的减少,这从市场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现在距离中秋节已经不足半个月了,玉林街头上的月饼摊位还是稀疏少见,冷冷清清,与当年玉林的十几条月饼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实体经济不理想,但是月亮节还是一样要过的。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今年玉林的筒装月饼却在网上突然变得热销起来了,变成各大电商平台热销的一款“网红产品”,一些玉林本地的电商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备货,在网店主页上打出“儿时的味道”的销售标签,惹得许多顾客的留言感慨,许多售卖筒装月饼的商家生意爆火,销量都是达到了10万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习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年玉林的筒装月饼依然是简洁而传统的白油纸封装,再加上民俗水墨工笔画套面,流露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包装还是那个包装,只不过里面的月饼却早已不是传统的工艺和味道。今年玉林传统筒装月饼的再次热销是漂泊在外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还是人们对传统的一份渴望和坚持呢?对我来说,也许只是勾起我儿时的一丝回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