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85939|回复: 0

[大事记] 《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北廊坊
  在网上流传有一篇文章《李绍昉传言的一点异议》转载来给大家看看,到底信谁,大家各自辨别。

  李绍昉传言一点异议

  李绍昉(1787-1845),广西北流市清湾镇候山村人。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34岁,中了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后任河南、浙江、云南道监察御史,兵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最后任浙江省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于是便有人吹嘘他中的是“复元”(状元)。是“神童”、“一代才子”、“才压三江”(浙江、江苏、江西)等等。这些都是不实之辞,而且,又多是抄袭别人的现成作品。这是很不严肃的。最近还有人写成了长篇传记文学《一代才子李绍昉》。2007年9月11日《广西日报》还刊登了《才压三江李绍昉》文章。

  对此,我很有些感想,于是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就正于行家。

  李绍昉祝寿联和祭文辨伪

  李绍昉,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上京参加了会试、殿试,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国史编修。据说嘉庆廿五年(1820年)年)是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满朝文武官员搜了天下珍宝,恭献皇上。唯独李绍昉不带奇珍异宝,只献大米一袋,红纸对联一副。众人窃笑。皇上展开对联一看,顿时龙颜大悦,立即叫人将对联挂在殿正中。其联曰: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原来这副对联,将清代五朝皇帝年号和功德都嵌上去了,使得皇上如获至宝,群臣拜服。从此李绍昉名声大振。

  真的,这副对联是李绍昉作的吗?有没有其他版本?有。

  据1998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杜出版的,余德全、盂成英编著的《古今绝妙对联汇赏》646页,《名联谈趣》引台湾出版的《广东文献》第三卷第三期云:广东才子宋湘做湖北督粮道时,正直嘉庆万寿(50岁),因为官清正,无宝可献,遂撰一联,进云:

  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

  治平熙泰,正直隆恩庆万年。

  这两首祝寿联,同出一臼是无疑的了。只是李的祝寿联改了四个字“世”、“然”、“是”、“乐”。但是,你信谁的?

  这两首基本相同的对子,两相比较,宋湘撰的,就很工整。李绍昉改了四个字的对子,就不工整了。如李对的“宁”与“世”,词性就不对。两副对子,除了嵌五朝皇帝的年号以外,还嵌了五朝皇帝的功德。李对的“世”、“然”、“是”指的什么功德?有准能说得清楚其内涵?

  况且,嘉庆帝51岁生日时(1810年),李绍昉才23岁.还是个乡间秀才距他进京考中进士,还有9年呢!(李绍昉是1819年己卯科中的进士,时年34岁)更说不上在朝为官了。而宋湘当时已50多岁,已是朝廷命官了。

  两首对子,都是献给嘉庆帝的。一首是51岁寿诞宋湘献,一首是60寿诞李绍昉献,内容基本相同。孰先孰后,大家一目了然。

  由此可推,所谓李绍防向嘉庆帝献的寿联,实是“子虚乌有”,是后人杜撰出来,强加给李绍昉的.无独有偶,其时适逢皇太后病逝,朝廷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与李绍昉有宿怨的三江籍大臣穆彰阿等,密谋加害李绍昉,于是向皇上推荐李绍昉读祭文。但事前并不写祭文,等读祭文时间到时,才交给他一张纸。李绍昉打开一看,只见四个“一”字.但他镇定自若,略思考,当即琅声读道:

  上宛一枝花,洞庭一湖月,巫山一段云,峨嵋一捧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

  如是是真的,这的确是一段好祭文,可说是祭文的绝唱。但是,这,又有另一版本吗?是的,又有。

  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巴诚主编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一,162页的《村妇一时难倒举人》一文,介绍广东才子宋湘时说,宋湘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赴京会试,适逢皇太后去世。京城一些官员和文人,素闻宋湘有才,想试他一试.便安排他在皇太后的奠礼上读奠章.到时他接过奠章,一看是张白纸,明白是众人为难,心里一惊,但不慌张,略一思索,出口唱道:

  东边一朵云,西边一片月,南边一枝梅,北边一堆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士民泣血!

  宋湘于是名振京师。

  看来这两篇祭文,也是同出一臼,故事也大抵相同。但是,你又信谁的?

  宋湘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赶京会试并读祭文。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李绍昉才五岁(李生于乾隆52年(1787年)),他还没有启蒙呢!

  由此可见,所谓李绍昉的祭文,又是窜改宋湘祭文而成。不过窜改后的文辞是美妙了些,但旧痕尚存,让人识破庐山真面。而且窜改者也不聪明,为什么只改头.不改尾?把尾巴让人抓着?

  我总是这样想。寿联也好,祭文也罢。都不是李绍昉生前本意,而是某些人,为了张扬其祖宗的才德,而乱揖鬼头,强加于李绍昉的头上。甚至有些书刊.作者未作细探而转载,以讹传讹,真真假假,使人莫辩。这是极不严肃的。

  李绍昉高中复元(状元)的质疑及其“才压三江”之我见

  李绍昉,嘉庆廿四年(1819年)到北京参加会试、殿试,发榜之日,他只中了个进士,状元却被湖北蕲水的陈沆所中。这位被人誉为“才压三江”(江苏、浙江、江西)的李绍昉为何没中状元?原来是主考官穆彰阿做了手脚。皇太后读过李绍昉的文章,认为他是一才子。听说李绍昉没中状元,大为惊诧,于是她从中干预。皇帝只好再召见李绍昉,再次命题作答。阅卷后,龙颜大悦,曰:“今科状元理应卿占,但己为陈沆所中,联今赐你为‘复元’”。赐状元袍一件。这,真有点像戏台上的“状元公”了。

  李绍昉真的在保和殿上复试。高中“复元”(状元)么?还得从清代科举制谈谈。

  清代科举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李绍昉嘉庆十年(1805年)18岁参加童试(县试),考中了秀才;嘉庆十八年(1813年)27岁参加乡试(省试〕考中了举人;嘉庆廿四年(1819年)34梦,进京参加己卯恩科会试中了进士。这些都是事实。北流县志民国版、共和国版,都有所记载。至于说殿试中高中“复元”(状元),则民国版和共和国版县志并无此说,光绪版和嘉庆版是1878年以前版本,也没有记载。如果真的中了“复元”(状元),县志岂有不载之理?在封建社会里,中状元是十分荣耀的事啊!我们也查了清史,根本就没有“复元”这一名堂。

  我们再从状元、榜眼、探花授官情况分析。清代殿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榜眼、探花均授翰林院编修。其余第二甲、第三甲之进士再考择优送翰林院学习三年,再考择优授翰林院编修检讨。余者授主事(部员)、中书、知县。李绍昉会试、殿试之后,授什么官?授的是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又是什么官?庶吉士是从新进士中擅长文学与书法者任之。他的职责和修撰、编修一样,都是专事修史。李绍昉初授是庶吉士,而非“修撰”、“编修”,可见李绍昉中的是个进士,而非“复元”(状元)。

  李绍昉后来也授“编修”。这个编修是怎么授的?上面说了,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其余进士再考择优送翰林院学习三年,再考择优授翰林院编修。李绍昉经过了两次再考才授其编修职位的。其族人李某某撰的《李绍昉生平年表》也是这样说:“1823年癸未,在保知殿复试获一等一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可见当时(1819年)只中进士,绝非状元一级。在封建社会里,再考获得第一名,皇帝赐个“复元”匾,也是有可能的。复者,再也;元者,头也、第一也。但这个“复元”与那个“复元”(状元)就相差甚远了。

  李绍昉是北流一才子,否则他就不可能中进士,授庶吉士。但说他“才压三江”(江苏、浙江、江西),未免有些过誉,言过其实。就李绍昉的文才,与他同时代的“三江人”龚自珍(浙江杭州人),邓廷祯(江苏南京人)比,恐怕还差些尺寸。与李绍昉是同一时代的“三江人”还可以举出若干,如陆嵩(江苏)、贝青乔(江苏)、姚燮(浙江)、黄燮青(浙江)等等。至于同一时代,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广西人,也只有朱琦(临桂人)一人。朱琦与彭显尧、吕横、龙启瑞、王拯等五人,是当时广西省内有名的大古文家。同一时代省内有名的诗人有江运(临桂人)、彭显尧(临桂人)、况澄(临桂人)、王维新(容县人)、朱玉仙(北流人)。就是找不到李绍昉之名。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当时北流的圭江,北流阙邦觐与李绍昉是同一时代的了,阙长五岁。二人同在铜阳书院攻读,可谓同窗了。但阙邦觐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而李绍昉18岁中秀才,27岁中举人,34岁才中进士,二人都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二人的才智,谁好些,谁差些,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要知道,其时北流还有个被后人喻为“广西李清照”的帼国诗人朱玉仙啊!她比李绍昉小9岁,她的诗集《画诗楼稿》的集名,是当时中法战争,中方谈判全权代表,钦差大臣周德润所题写。湘湖女诗人韵琴陸翰缘评价她是“真从帼国见须眉”,“夫人原是女中师”啊!与李绍昉同一时代的北流进士梁宗敏,其文才与李绍昉也不相上下呢!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对历史人物不能随意拔高,不能随意美化,更不能无中生有,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人们才能接受,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总之,“才压三江”也好,高中“复元”(状元)也好,我想都不是李绍昉的本意,而是某些人,为了张扬其祖宗的才德,而杜撰出来的。以讹传讹,迷惑于人,影响不佳。

  关于李绍昉对对子的传说,颇为神奇。在民间,甚至有些著述,传言他对的对子约有30联。其中有20多联,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或是张冠李戴,或是改头换面,把别人的对子,说成是李绍昉的对子,以讹传讹,很不严肃。如:

  一次塾师带学生到山地间观看大自然风光,塾师见一老农引水灌田,即兴出联让学生对。塾师吟道: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李绍昉看见老农手中拿着扇子,随口对曰: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辨:1999年11月日《人民政协报》载,明代画家唐伯虎与祝枝山出游,见一农民车水灌田。祝枝山即兴编出上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伯虎听后,环顾左右,见一农民用扇扬谷,触景随口对曰: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曹伯蕃著《对联作法》(下同),也引用了此联,也是说祝枝山出联,唐伯虎对联。

  塾师又吟道:

  禾叶桃叶芭蕉叶,草本木本;

  李绍昉思索了一会,对曰: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辨:据《古今故事报》载,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宫,见街道两旁鲜花盛开,乾隆兴浓,随口吟出上联,让和珅、刘墉争对下联。这自然是刘墉获胜。乾隆皇的上联是: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刘墉的对句是: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乾隆皇的“葡萄”与“蒲”“桃”是谐音,对得十分工整贴切。而塾师的“禾叶”“桃叶”“芭蕉叶”就没有谐音可言。纯是北流口吻。又如:

  嘉庆皇帝架崩,道光即位。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见群臣,议了正事之后,李绍昉见殿上有副对联对得不妥,便对皇上说:

  子当承父业;

  臣必报君恩。

  这个对联不妥。哪有君臣父子地位颠倒之理?应改为君恩臣必报;

  父业子当承。

  道光皇帝赞他改得好,立刻吩咐改正。

  辨:这也是原汁原味抄袭来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二2-3页,《吕蒙正联对结良缘》一文说:北宋时河南洛阳有位赵员外,50多岁得贵子,很是高兴,重金招聘文人墨客作对联贴于府门,以示庆贺。有个工部侍郎的儿子,叫倪兴官的,提笔写道

  子当承父业;

  臣必报君恩。

  适巧,吕蒙正路过,见状说:此联颠倒人伦,目无君父。岂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员外听之,觉得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吕蒙正说,不必重写,只把联中的字更动一下,上下联倒过来就行。于是吟道

  君恩臣必报;

  父业子当承。

  赵员外见吕蒙正才思敏捷,后来就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了吕蒙正。

  以上说了,李绍昉传世的对对子,约有30联,其中有20多联,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是抄袭或窜改别人的作品的。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例举。现只举出二、三例,以资证明。

  关于李绍昉的传世诗词,也有十多首,但也有好些是抄袭别人的作品。如李的〈望夫山〉,就是抄袭古代北流无名氏之作。又如李的〈鬼门古迹〉,是抄自清朝北流千总李廷柱〈题鬼门关〉一诗。再如李的〈鬼门关〉,是原汁原味地抄袭清朝北流诗人曹振寰的〈鬼门关〉一诗。有关李绍昉的诗词辩伪,待后专题论述。

  
家谱族谱之类多溢美过余,很多经考证可信度是打折扣的。

  原因不外乎偷天之功为祖上添光,为后人增颜。虚伪至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