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73965|回复: 0

[北流文化] 易聪之文选5:1990年版《北流县志》中的几个错误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9-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1990年版《北流县志》中的几个错误

易聪之
笔者在研究古代光绪版、民国版《北流县志》和1990年新版《北流县志》时,发现其中有若干错误和矛盾的地方,经仔细研究和对照北流陈氏族谱等资料,认为新版《北流县志》中有几个错误记录,特此提出以供大家考证。
1、新版《北流县志》11页倒数13、12行原文:
永乐二年(1404年)
李文凤、陈文昌同榜中进士,于县城立“双进士坊”。
上述有下画线的是错误之句,再看1068页:
明代进士3名
陈文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官翰林院侍读。
李文凤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官至巡按御史。

上述陈文昌和李文凤并非是同榜中进士的,陈文昌是(1391年)辛未科,李文凤是(1404年)甲申科,相差13年。
再查北流鸭埌陈氏族谱的记载,陈文昌确实是(1391年)辛未科进士。因此上述11页倒数12行中“李文凤、陈文昌同榜中进士,”是错误之句,应分别说明陈文昌和李文凤中进士的时间。
2、新版《北流县志》12页11行原文:
万历元年(1573年)云南人罗万全任北流知县,关心民间疾苦,为减少衙门向民勒索,筹置田产年租60石,作为职员福利及办公费用。后人感其德,建罗公祠。”
再查光绪版《北流县志》有“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罗万全在城东通仙桥上建通仙亭”“玉虚宫旧名北帝庙,原在城东通仙桥上,明崇祯七年知县罗万全建。”“通仙亭在县东北通仙桥上,明崇祯七年知县罗万全建。”等记载。
此二县志记录的时间差是(1634-1573=61年),人物都是知县罗万全,历史上并无两个任知县的罗万全,同一个人也不可能在61年后再重任知县,因此其必有一说是错误的。深入研究民国版《北流县志》知道:万历元年任北流知县的是李基、徐易,而不是罗万全。因此上述新版《北流县志》记录的罗万全任北流知县的时间“万历元年”应改为“崇祯七年”。
另外邑人柯之澍的文章《罗公祠记》中所说“邑侯罗公讳万全,云南澄江府人也。明神宗年间来宰斯邑”据此说,罗万全具体来北流的时间不详,可能是明神宗万历晚期,直到明崇祯七年(1634年)仍在任北流知县。因万历在位时间长达48年,罗万全不可能从万历元年起直干到崇祯七年。
3、新版《北流县志》14页原文:“雍正八年(1730年)县内一农民掘获一面完整的大铜鼓,献上皇宫获奖。广西巡抚金鉷为此撰《铜鼓记》。”
文中的“皇宫”二字是不妥的,读金鉷的《铜鼓记》可知:农民献的铜鼓是放置在巡抚衙署内的:“位铜鼓于院署之右,列旗纛左,昭德宣威,”即铜鼓并未送上皇宫,而是送给巡抚衙署了。而皇宫与巡抚衙署是二个概念。后来这个铜鼓也不知去向了。
4、新版《北流县志》11页倒数3行:
同年(正德二年),容县李通宝聚众起义,攻陷北流城,鬰林州同知署县事郑宝父子及总甲陈明锦被杀。梧州知府曹踞、参将金镗急调容县千户所覃德玉领兵镇压,于洞心山执杀李通宝。
文中的“正德二年”应为正德七年(1512年),见广西通志大事记:
“正德七年(1512年)
六月鬰林李通宝率众起事,在鬰林、北流、陆川、岑溪等州县活动,杀鬰林州同知、署北流知县郑宝,毁陆川县城楼、县衙。梧州府知府曹琚偕参将李镗统官军剿捕,杀李通宝于洞心山。次年七月,李通宝部下胡扶香继续活动,副总兵官金堂等进行镇压,捕杀及受降5000余人。”

本来县志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但若县志写的事实不符合真实情况,或用词语不当,也会误导读者和后人,当然应要以严肃态度,有错必纠,实事求是。请各位有《北流县志》的领导、朋友自行更正。特此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