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以佛学为人生必修课 广西新闻网 红豆社区 [ 2011-2-13 2:44:44 | By: 黎汝胜 ]
佛教里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娑婆世界,婆娑即是遗憾,狭义的说,就是我们这个苦难的世界。想想看,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战争的阴影,色情、暴力横行,世人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为了一己之利,或是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又或是穷凶极恶,佛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用了二星期多的时间,读了一百多遍佛门孝经地藏经,大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年级的教科书。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要想修学成就,定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也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佛学经典里却把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按这个逻辑,如果一个为政者连前三重恩都无法做到,他又如何能够称职一方父母官呢?今天来说,对年青一代提倡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因果律又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果律轮回也事实得到西方大师级人马有力的科学证明。休息这期间也浏览了不少佛学经典,为的就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首先要明白一点,信或学佛并不是迷信(详见佛学在线—慧律法师:祈愿正法重现---举弊救偏)。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我心茫茫,佛法无边,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江苏省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苏南八校期初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节选自《人民日报》(反求我心悟人生)作者/梁衡】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增一阿含经)。佛家的思想总是教导世人慈悲为怀,并且一语道破世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欲望,欲望越大,越痛苦。尤其是在暂时无法实现的过程,以及实现以后对更大的欲望的追求的过程。列宁也说过,宗教信仰对于国家是个人的事。里面有三层含义:共产党是无神论,国家与宗教分离,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依法享有充分宗教信仰自由,这一事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央党校早在多年前就草拟了:建议允许党员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报告,该报告建议不要将无神论强加于个人,并在党内部刊物中出现了:“宗教有助于实现胡总书记提倡的‘和谐社会’”的陈述。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在(学佛的人为什么快乐)一文里,引述了《联合早报》2003年5月23日转载自路透社的消息:在佛教徒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确实是快乐而心境平静的人。原因就是,由于长期受到佛教教育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伏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所有这些,就是当代心理学上所讲的决定人的“情商” 高低的重要因素。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应有的态度,佛法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佛法教导我们要爱护生命关怀生命,佛法告诉我们要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在自利利他中得到最真实的快乐。人活着的全部意义,不就是在于让自己快乐及让别人得到快乐么? 佛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却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一般人把极度的物质享受当作是快乐,但是这种享受却是短暂的,享受过后心灵就会觉得空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而人因为空虚,没事就抽烟,就喝酒,就去找刺激,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快乐,却不懂快乐来自一颗绝对慈悲喜舍的心,即不能升华自己也不能帮助别人,在佛家思想中,有了慈悲心,这个人的修养就自然可以提高,就可以变得宽容。佛法告诉我们最真实的快乐就是慈悲喜舍,当你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时你的心灵是充实的,就光这一点来说,你就快乐无比。那么,为政者不正是须要这样的自我减压及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方法吗?至于求神拜佛信风水在官场中成为普遍现象,(佛学在线—慧律法师:祈愿正法重现---举弊救偏)已经给出了非常正确的答案。但有一点值得提醒,建议为政者以学习研究为主,而且要正确的了解学佛与求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建议为政者及社会各界多学佛,正如净空法师总结:学佛就是学做人。学佛就是以佛陀及众菩萨为榜样,学做一个内心时刻充满善念的人,正所谓一念生百念生,一念灭百念灭,贪念起,心易迷;嗔念起,心易浮;痴念起,心易伤。如今贪心、愚痴心、嗔恨心、还有傲慢心,这些毒素已经牢牢的占据着现代人的内心。学佛的关键就是要去掉这些贪嗔痴慢的心态,使自己的心回归到清净心的状态,明心见性见心明,也就是佛的状态。凡是与清净心无关的,都不是佛法。我所建议的学佛,不是要学习修行中的打坐念号等,那是真正发愿修行,而为政者是要从海洋般智慧的佛学里提炼精华,提高自我进而利益民众。 佛经里说: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是治疗贪嗔痴等毒的方法。戒,可以理解为坏事不做,好事多做,是对治过分的贪心;定,顾名思义,是使心坚定、不散乱,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通达事理,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在《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中: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嗔、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是佛教在五戒基础上的细化,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完善一个人人格的基础。 《增一阿含经》中说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在五戒的基础上,总结出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这十善不做,就是十恶,即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净空法师言:“定”是枢纽,“戒”是帮助你的“定”的,“定”能开智慧,“慧”能解决问题。 虽然大部分人都明白,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太多的欲望无法满足,所以我们劝勉、告诫、要求别人降低或者根除欲望,可面对自己的真实欲望,我们却无能为力。小说(天龙八部)里扫地僧那一句说的好:“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如果真的什么事情都这样想,那一切也都真的成了过眼云烟了。他先后把萧远山和慕容博“打死”,然后再全力救活,两人经过一番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过程,再经扫地僧的佛法感化,两人终于大彻大悟。也合了那句佛经道理: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出自《出曜经》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入菩萨行论》: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一切冲突,都是人类欲望的充分展示,如果我们不潜心去学习佛学里基本的做人准则(佛学十善是做人的基本的行为准则),没有人可以拯救这个社会,因为我们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佛教其不光是劝人向善,还教人自渡、渡他,自觉,方能使人觉;自渡,方能使人渡。然而在使人觉,使人渡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自觉,自渡的过程,这说明因与果是相辅相成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教育,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人生教育。正确的认识佛教很重要(净空法师)”。许多佛教典籍,也都认定佛不是神,佛本不是神,但被人们神话了。佛是觉醒的人,人是迷惘的佛,慈悲普渡众生,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我们迷失了本性,心中有了无尽的贪嗔痴,永远在莎婆世界中无尽的轮回,苦报无穷无尽。故释迦牟尼苦口婆心教化众生,留下无数经典传与后人,让后人能早早回头,寻回迷失的自我。 作者/黎汝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