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叶凌波 于 2010-11-22 08:26 PM 编辑
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有一次和96聊天,谈到的一个话题。 当时我说:佛教是超越哲学的人生智慧。 96问道:这是谁说的? 凌波一时无语,因为,确实找不到是哪一位名人或高僧大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台湾的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过相类似的语言表述;宣化法师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在一些开示的场合,也有过相似的说法。只不过,他们没有这样完整的说出来而已。 讨论之前,对佛教先来一个定义,这是有必要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佛教”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其实是很难的。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他是释迦部落的王子,29岁时开始修行,创立了佛教的教义 。《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强调的是佛教抑恶扬善,净化心灵的方面。在这里,我想着重的说,“佛教”是一个“教”:完整地包含了的佛陀智慧的教义,是学佛修行者信受奉行的标准仪轨。 佛教是一个宗教,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的一个普遍看法,于是,它就成为了宗教。其实,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最根本的,就是佛教所指的“佛”,与其他宗教所指的“上帝”“神”不同,“佛”不是万能的,是一个觉悟者,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彻底觉悟的人,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因此,可以说,佛教是宗教,又不是宗教,它是一种究竟完满的人生智慧 我们再来看看佛学。佛学和佛教有所不同,它是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学术。研究佛学的人,可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并不一定是修行佛法的人。比如著名的已故学者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他并不修行佛法。因此,佛学只是一门学术,佛教则是一种信仰,二者是有区别的。 那么哲学呢,这个不算难,中国近代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可以更完整更准确的说,哲学是理论化、体系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根据对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产生了两大学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现在我们来看佛教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佛教典籍浩瀚,义理博大精深,也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是哲学。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盘概论》中说:“龙树(佛教经典《大智度论》的作者)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可见,学者认为佛教也是哲学。可是,佛教和现在我们所定义的任何一个哲学流派都有所不同。佛教是唯物的吗?《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佛教不是唯物的。佛教是唯心的吗?作为佛教的经典,《金刚经》是以佛陀的吃饭穿衣作为起首,“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穿衣持钵,挨家挨户乞食,然后回到自己的地方吃饭,吃好饭之后收整衣服,放好饭碗,再洗脚,然后敷座而坐,写得就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平凡得不再平凡了。该吃饭就要吃饭,该洗脚就要洗脚,佛教一点都不唯心。因此,佛教是哲学,又不是哲学,是超越哲学的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