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细想起来,很是有理。江南才子到底有多少?一时难以说清楚,不过在江浙一带,每一处县博物馆都有几名甚至几十人状元名单,确是实情;说山东古代将多,恐怕沾了水泊梁山之光;陕西黄土埋皇上,却是举世公认,这与陕西历史悠久有关。 江南多才子,名士自风流。自屈原以来,从“唐宋散文八大家”到“明清江南四大才子”,诗人、画家、文学家大多出自江南,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亦是这般。鲁迅、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六大家和数小家,绝大多数来自“江南水乡”。众所周知,与北方相比,南方开发较晚,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守法思想,北方明显高于南方。然而,恰一体之两面,南方思想羸弱,却使得人们观念较为解放和活跃。用现代话说,就是相对宽松环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生成大作品。“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北方人多倾向于政治,自然多出仁人志士,历史上多次统一南方就证明了这一切;南方人更乐意追求文学艺术,环境造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山东出好汉,河北产响马。性格决定命运,时事造就英雄。燕赵广土,侠士和刺客之邦,智勇远比财色重要;齐鲁大地,孔丘与孟轲之乡,仁义自是凌驾于忠孝之上。作为两大传奇小说,《水浒传》也好,《隋唐演义》也罢,对中国影响实在太大,甚至妇孺皆知。巧合的是,两者均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核心人物和著名英雄皆是山东人氏,这些人从骨子里重义气、同生死、共患难,义薄云天,快意恩仇,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山东人赢得无数尊重。《水浒传》一出,“好汉”一词永久尘封在山东;《隋唐演义》问世,“响马”奖项彻底颁发给齐鲁。千百年来,孙武和孙膑被封为“千古战神”,秦琼和武松直接成了“好汉”化身,戚继光夺走“第一民族英雄”之冠,张自忠更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第一男子汉”......三教九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数不胜数,影响力一代又一代人。 关中自古帝王州!八百里秦川,不仅是“天府之国”,更是“帝王之州”。五千年文明,十三朝古都,历经1100多年,前后89位帝王长眠于地下,可谓中国之冠。自从皇帝在黄土高原崛起统一华夏之后,从西周作为帝都开始,先后经历了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北周、西魏、前秦、后秦、前赵、隋、唐等十三个在此建都,还没有包括西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白成等4个政权在内。陕西黄土到底埋了多少皇上?只怕没有人说得清,89位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先不说补天女娲埋在白鹿原,也不表中华始祖皇帝轩辕氏葬于桥山,单说西周9位天子,秦国26位国君,秦朝3位皇帝,西汉12位皇帝,东汉1位皇帝,新莽1位皇帝,西晋4位皇帝,前赵1位皇帝,前秦2位皇帝,后秦2位,大夏1位皇帝,北周5位皇帝,隋2位皇帝,唐朝20位皇帝。在这些帝王中,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可谓是家户喻晓。在他们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为后人留下无数财富。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都是那么星光灿烂。 追寻名人足迹,徜怀抒古豪情。一曲《长恨歌》,将华清池推向艺术之巅,白居易成就了一代天子罗曼蒂克史。漫步在西安街头,随便遇到一个俊男美女,指不定就是那个皇族后裔,这些都是陕西人民骄傲所系。岁月流逝,一片秦砖汉瓦,一首隋歌唐诗,已被时光雕琢成文物,更何况那些皇陵国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两弯明月照耀两弯情。黄河天生羁傲不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其哺育之下,黄河汉子豪放壮硕,山东人深得真传,良将辈出;长江从来不瘟不火,日夜东流人不知,在其喂养之下,江南男子万般柔情,从而涌现出一批有一批才子;陕西黄土埋皇上,不是因为始皇帝埋葬于斯,皇帝之间惺惺相惜,而是那里长期是帝王之都,出于照顾考虑,皇家祖坟总不能太远。北方人天上豪放,可能与平原地势有关;南方人比较含蓄,更多是阴雨天气作祟。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柔情似水,就不像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般豪情似山。换句话说,江南只会出烟雨楼,山东只会出梁山,陕西只会出兵马俑;江南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山东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陕西是“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 人文地理的解释: 第一:南方出才子,是有历史渊源的,最根本处在于三国时,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东晋南渡,大批官宦文人、豪家大族纷纷南迁,也就是说自东汉以来培养的门阀势力,纷纷迁往南方,而留在北方的多为小家族和平民百姓。北方的广大区域深受蛮夷的侵凌,北朝为少数民族势力把持,相互残杀,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石勒、石虎、朱尔荣等就是典型,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就想对部族文明化改造,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去南方的人都是文化阶层,知识分子多。同时,这些知识分子到了风调雨顺的南方,受的束缚少,崇尚道家之学,如竹林七贤,发展了山林文化,文化的根扎下来了。这也就是说文化中心的南移。北方到了隋朝时才稳定下来,隋文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根基,科举制度实行。这时,如果要比文化的话,北方肯定比不过南方。国家的每一次动荡,皆从北方起,宋辽金、蒙元与满清,明朱王朝等,经过一次,北方就凋敝一次,而南方却因地利,文化受到的影响小,知识分子能安心读书教学。近代以来,如康有为、秋瑾等一大批爱国人士多是南方的知识分子做思想启蒙。这是文化地理的原因。 第二,北方地处战乱的中心和拉锯地带,读书做学问肯定不行了,被逼上梁山干革命的事。试想,谁愿意抗着脑袋干革命啊?这是情势所逼。这种铁马雄关的英雄气概和地理环境有关。北方长城一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相互攻伐,相互通婚,互借基因,自然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豪放不羁的气质。即使没有的话,也会被逼而生,不然,根本就活不下来。这是因自然地理而人文地理,从而改变人的性情。 第三,陕西出皇帝,也是因地理的而然。我们读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就明白了。因为文明自那里起源,皇帝当然得从那里出。后来的皇帝,如刘邦、杨坚、李渊等,都看中了关中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部平原地区不管如何乱,也闹不到天朝老子。后来,赵宋王朝就很别扭,开封这个地方,是南北通衢,周边平原,没法防守。为了防守,宋朝可谓倾尽国库养军队,样来养去,军队还没有战斗力。或问,北宋为何不建都长安?因人口繁生,关中粮食不够吃了,唐朝武则天大部分时间就在洛阳办公,从东调运粮食成本太高。这说明,经济地理的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国都也得变,可这种变化动摇国本,很难没有曲折。 第四,山东为齐鲁大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孟之道深植,礼义仁智信五常奉行,这种精神始终感召着齐鲁儿女,或者说山东人流淌着“中华文化的精血”,所以,忠义肝胆之士多出。忠乃对国家民族之大忠和对五伦的小忠,而大小之忠贯穿五伦之道。春秋战国以后,齐鲁人士有种天然的责任感,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抗起来,大概受管仲的遗传,孔子称赞有加。或者说,齐鲁人有一种道义,把文化承担下来,为什么?因为姜太公和周公分封齐鲁,周公在鲁,是周礼的嫡传。在周王朝将倾时,地处东方的齐国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所以,要深论的话,可以做历史文化地理的深度解读,非常有意思。 从此,我们也能看出,史地不分家的特点,这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