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陈老师发帖:兄弟姐妹皆专家出类拔萃十枝花
——一简介北流民乐萝村尚德堂一家十兄妹陈经才在北流民乐萝村经常传颂着国学大师陈柱先生十儿女芳名。他(她)们已成为萝村人自觉学习的榜样并引为自豪。老一辈常以他(她)们的事迹督促和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求子女们像尚德堂家十兄妹一样学习和工作;年轻的一代则以他(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勇攀高峰。的确,他(她)们十兄妹皆学有所成,真可说得是出类拔萃十枝花。下面让我慢慢道来。教育理论家一陈一百陈一百(1901-1993),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理论家,有影响的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专家。他自幼聪颖好学,1924年,只有15岁的他高中毕业后便同时考取全国著名的复旦大学和金陵大学,最后选取了金陵大学哲学系就读。1929年大学毕业,翌年秋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统计与心理测量学,获硕士学位后,又进入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34年8月回国,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厦大学、复旦大学、大厦联大、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授、系主任等职。1935年暑期与名画家黄宾虹及冯振教授应广西教育厅之聘至南宁讲学。1945年至194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院长,1949年调广西南宁师范学院和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又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师院、广东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师院任教授、院长等职。陈一百还是一位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50年代起,便历任民盟广州市主委和省委常委,民进广东省委会第一届主委,第二、三届名誉主席,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并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第三、四届省人民代表。为团结海内外爱国民主人士,发展民主党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陈一百致力于宣传和探索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早在30年代以来,他就主编过《教育研究》、《心理学季刊》等杂志。先后发表过《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属性》、《思想教育辩证法》、《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培养方向》等教学论文近百篇。著有《陈一百教育文选》、《教育统计学》、《因素分析概论》等教育、教学专著十余部,为深化教育改革,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最先提出要重建我国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把教育测量学的理论运用到教学的评估实践中去。他翻译校审出版教育统计学论著,编写我国高等师范学院的《教育统计学》教材,他创建广州师院教育测量研究室,组织师生开展教育测量学的研究与实践,为建立我国的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为表彰他为我国高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1992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称号。陈一百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乐育英才,鞠躬尽瘁。1998年12月,广州师院隆重举行“陈一百教育思想研讨会”。会上原广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虞肯堂赞扬他:“卓识高风传海内,丹心余热照乾坤,广西大学留穗校友称赞他是“勾漏灵秀,百粤斗星” 部队作家——陈三百陈三百(1922-1998),中共党员,武汉军区歌剧团团长,部队作家,中校军衔。陈三百年轻时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后又改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9年17岁到浙南丽水地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直属党中央的由潘汉年直接领导的“上海情报科”工作。1942年因日寇所谓的“中共谍极集团案”被日本宪兵逮捕,监禁于无锡监狱。在狱中与中共党员倪之璞等在负责地下联络的党员邱瑞定指导下,团结、组织难友与监狱当局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45年3月出狱后,即投奔新四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陈三百一生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当过演员、导演、编剧,历任21军文工团团长,武汉军区文化部创作组长,歌剧团团长。在部队里,他虚心好学、埋头苦干,经常深入连队,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战斗业绩,并结合形势写了不少短小精悍的诗歌、快板、小调等,鼓舞士气,教育部队。《革命军人永远忠于党》这支军歌,就是他深入连队,为士兵对党的忠诚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而写就的。这首军歌被评为全军十首优秀歌曲之一,很受战士的欢迎,唱彻了整个军营,经久不绝,流传甚广。作为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三百创作甚丰。有歌剧《王贵翻身》、《土地还家》、《哪里跑》(合作),电影文学剧本《海军陆战队》、电影军教片《硬骨头六连》(八,一厂)、文艺片《人间彩虹》,(武汉电视台)及《三八线上》、《梅岭烽烟》、《黄河葫芦兵》等影剧、京剧《孙中山》(合作)、反映陈毅元帅游击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梅姑》、描写农村生活的《飞鹰岭》及其散文集《二桐室散文选》、纪实文学《太平洋战争的警号》(合作)、《铁窗风云》、革命回忆录《战斗在露天舞台上》及合编的《战火中的文工团员》等等。陈三百为人谦逊、诚实,有博大襟怀。他的战友评赞他:“为人太善良,他总把好处给别人,把吃苦留给自己。”“既有火的刚烈,又有水的柔情……平凡中自有其崇高。” 农业工程专家——陈思博陈思博(1926-1997),原名陈四百,农业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上海华东水产公司,农业部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黑龙江省海伦农业大学、黑龙江农机实验鉴定站、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历任技术员、教师、农业室主任、鉴定组长、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等职。陈思博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农艺、农机事业不遗余力地积极奉献。80年代调入农机化研究所后,曾先后主持并出色完成多项农业部重点课题,主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南京培训中心工作,担任中心常务副丰任兼教务长。曾在《农机鉴定资料》、《农机学报》广西农业机械化》等杂志上发表过《应用三角逐步回归分析农机化发展相关因素的研究》等十多篇论文。著有《线性规划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水稻栽培技术》、《旱田栽培技术》等书。这些著作,有的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习教材。陈思博对工作对技术刻苦钻研,敢于创新,不辞劳苦,精益求精,为培养农机人才尽心竭力。 北流巾帼诗人一陈松英陈松英,女,(1915-1996),15岁毕业于北流县立中学(1930年)后随父赴沪补习国文,一年后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事国学大师唐文治及冯振、王遽常、钱萼孙、叶长青等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曾在南京、上海等地中学任语文教师多年。著有《青松园吟草》,合编有《陈柱诗文选》。以情动人,以志立人是陈松英诗作的一大特色,诗篇充满了乡情、亲情、友情之作,极得诗家的赞扬。如《今子夜歌》:“灯前细细雨,叮咛不相忘。莫听盘中曲,曲曲只回肠。”“爱极难离别,那得长交颈。相思各一方,偷玩骈头影。”极得诗翁、国学大师钱仲联赏识。收入了钱老《梦苕庵诗话》中,并评说:“能以旧格调运新意境。工于言情,此青年人当行也。”又如《除夕感怀》:“客中团聚共飞觞,忆母凄然欲断肠。旧梦追寻何渺渺,情天易补总茫茫。衔碑在口何能语,遣酒消愁恨更长。一事今生差可喜,严亲日日得康强。”此诗,曾被收入彭鹤濂诗翁的《棕槐室诗话》,并附言评介云:“陈松英(怀凤),广西北流人……,感怀诗真挚而极沉痛。衔碑句典出钱牧斋诗。另有诗‘开窗吹进一房香。’七字,秀骨天成。”她的《纪念毛主席一百周年诞辰》:“韶山火种马列恩,实践真知与日新。一百周年今诞庆,东方笑傲巨龙神。”以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对领袖崇敬的心情。文白融会,通俗易懂,也是松英诗作的一大特色。《思乡》诗“榄角豉油豆豉香,荔枝龙眼黄皮乡。红梅兰蕙清幽美,梦到萝村枉断肠。”“儿时常到荔枝园,五月薰风百荔妍。莫怪红尘妃子笑,红皮白肉味香甜。”真是明白如话,浓浓乡情,跃然纸上。松英的诗,多是怀念故旧与师友亲人唱和酬赠之作,范围有限,内容不广,这与她病残有关,游踪极少,生活狭窄所致。但由于她情深而专一,故其诗也颇得自然之美。 高级统计专家——陈梧英陈梧英,女,中共党员,高级统计师。1917年生于梧州市,早年毕业于北流中學,后随父去上海,就读于誉满江南的苏州振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后供职于重庆交通银行。解放后先后在沈阳东北统计局、北京国家统计局任职,1956年响应支边,调云南统计局任主任统计员,统计师,高级统计师等职,同时还担任云南省统计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省统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陈梧英从事统计工作40余年,工作踏实,勤勤恳恳。40年来她先后负责制订或参与制订东北大区、全国、云南省的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并组织实施,是新中国统一的贸易统计制度的建立者和不断完善者之一。她负责撰写的统计分析报告、专题调查报告有200多篇,近100万字。她的著作有《贸易统计讲义》(合)曾作为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培训班的教材,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合译有《劳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英译中),该书由国际劳工局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她发表过的论文有《商品库存统计》、《对国营商业基层企业三种核算结合的看法》、《试验商业统计改革》等十多篇。陈梧英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工作出色,多次获省级机关及全省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过国家统计以及云南省统计局颁发的为全国、全省统计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荣誉证书。陈梧英的事迹和传略已被收录在《中国社会团体大会》(会长、主席、理事长、秘书长传略卷)(第1册),国家统计局主编的《当代中国统计人物志》,以及云南省妇联主编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献礼的《云岭巾帼名人录》三大史册内。陈梧英也酷爱文学,读中学时即有散文、诗作发表于上海《粤风》刊物上。她也兼擅诗作,著有《枫叶集》(暂名)1997年春出版的《云南历代女子诗词选》(第一编)即选登她的诗作14首(第二编)选登32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2001年《滇海求珠》第十三集也选刊有她的诗词作共33首。《当代巾帼诗词大观》(作家出版社出版)选登10首。梧英诗词清新俊逸,情深意切,她的《永竹》诗:“一生不改青青色,献给人间四季春。但存虚心守劲节,风欺雪侮不弯身。”寄情寓意于翠竹,颇引人回味。1997年11月是陈梧英80寿辰日,云南省统计局经贸处全体同志赠她54行长诗《祝福》中有云:“统计事业是您一生的奋斗和追求!你是东北统计局的骨干,您是国家统计局的播种人,你是云南商业统计奠基者……您是云南省商业统计战线的宝贵财富!”这是对陈梧英40余年统计工作的高度评价。 女画家——陈蕙英陈蕙英,1920年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事国画大师黄宾虹,专攻山水花卉,深得师传,16岁名成为年轻女画家。抗日期间,避兵回桂,应大厦大学南宁附中聘,担任国画教师兼女生辅导。“年方十七,诸生翕服”江苏救济会书画组委会,镇金五县书画救难会,皆聘为委员。“她的作品展览,蜚声沪读”为老画家所折服。1936年著名。诗人冯振为蕙英所画的山水画、竹画、荷画分别题诗,其中《题荔英画荷》云:“不染污泥最爱渠,田田照水若浮虚。一双翠鸟低头立,未必临渊不羡鱼。”上海《申报》在评价蕙英山水画时有辞曰:“所作山水,辄惊老宿,许承尧王秋湄诸名流,咸以传黄氏钵许之。”可见其成就之大。可惜这颗画坛新秀,不幸为肺疾所缠,芳龄20余,即驾鹤西去,实堪痛惜。这不仅是北流,而且也整个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国画家——陈苏英陈苏英,女,又名苏茵,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省分会会员,省科普美术协会会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老年书画研究会书画协会理事。陈苏英早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事艺术大师杨秋人、庞熏渠、王益伦等知名教授。1951年在容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参加抗美援朝,在部队任文工团员、文艺干事、文化教员。除绘画外,更擅于歌舞、摄影、编剧及写大标语。有五能干将之誉。转业后在中学任过语文和美术教师。后调地区群众艺术馆任美术干部,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工作。其后又在昆明市体委负责宣传工作。任办公室主任。苏英国画长于工笔重彩和白描,尤其擅长描写少数民族妇女。主要作品有《傣女》、《彝女木秋乐》、《母子情》、《佤族女孩》,《苗家女》等等。其中《傣女》曾被邀请参加四川成都雄风堂画展。经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推荐。她的芳名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词典》。陈苏英除绘画外,亦好吟诗写作,著有《感怀诗集》。其诗豪情奔放,朗爽豁达。“壮心驰骋天地大,挥洒豪情得自由。”“莫道黄昏斜日晚,高歌千句乐悠悠。”(《岁暮诗怀松英姐》七绝二首)何其乐观豪爽。 女舞蹈家——陈海英陈海英,副研究馆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35年。1949年14岁,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即随兄陈三百参军,参加了舟山群岛的战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即参加抗美援朝。在军队服役20多年,一直从事舞蹈表演和教练工作。在朝期间曾拜师于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其后又到总政舞蹈学校深造。在朝六年,其创作表演的舞蹈,曾多次获奖并“荣立国际战功”(作家索峰光:《女舞蹈家,晚霞绚丽》)。在舞台上,她扮演过冬妮亚,在《牧童与姑娘》中扮演牧童,“受到了金日成主席的称赞”(湖北省社科联合会主办:《爱情与婚姻家庭,优美的舞姿》)。1959年春,朝鲜人民军艺术团来访,到武汉后点名要看朝鲜舞蹈《牧童与姑娘》,而扮演牧童的演员还是陈海英。朝鲜同志赞扬说:“她比我们朝鲜人演的还要像朝鲜人(同上《爱情与婚姻家庭,春天的后面——还是春天》)七十年代,陈海英转业到地方后,任武汉市江岸区文化馆舞蹈教员、区文联委员、舞协副主席、武汉市社会舞蹈研究会理事、国际标准交谊舞常务理事,为普及发展社会舞蹈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她创作并辅导出的一个个舞蹈节目屡屡获奖。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文化部群星奖1个,省、市特等奖各1个,一等奖5个(记者,红孩《春天的目光》)1991年陈海英个人获湖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陈海英离休后仍醉心于群众舞蹈的编排,据统计,从1991年离休—2000年,共办舞蹈班169期5000多人次,辅导单位288家6000人次,编排节目163个,其中《汉水情丝》获“全国群星音乐舞蹈赛”金奖,时装舞蹈《洪湖新歌》在全国获奖,《春风化雨20载》在全市(武汉市)获金奖。陈海英的事迹,已收入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推荐读物——纪实文学《大写的东方女性》一书中。 科研尖兵——陈蒲英陈蒲英,女,1934年生。中共党员,中国造船学会会员,高级工程师。1947年就读于北流中学,由于成绩优秀,初中毕业时,免试直升高中。1952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沈阳重型机械厂设计科工作,任技术员。1958年由她担任组长的女设计组,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直径4米的球磨机生产图纸,获得了成功。她的设计组也被评为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1960年晋升为工程师。1963年,陈蒲英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04部队,授予她上尉军衔,从此便开始致力于海军优良装备的设计研制工作。她从事国防科研三十多年,她历任专业组长、主任设计师、专题负责人(后来她所在部队划归六机部、即今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她负责设计、研制及试验的首套舰用燃气轮机动力开车装置,填补获1983年国防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项气垫登陆艇新型动力舰船传动装置的设计研究及陆上、海航试验,是“指标先进,首次将测扭机构应用在舰船传动装置上,开创了把航空轻型结构移植转化到舰船上应用的好范例。”此项成果,于1989年、1991年分别获中国舰船研究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她还为建材部门设计了替代进口的水泥磨齿轮箱型谱。她负责的1400千瓦磨机齿轮箱研制成功及顺利运转,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获南京科技成果二等奖。在资料奇缺情况下,她还为香港设计了水翼船传动装置,该项成果得到了国际船级社质量认证。她撰写的科技论文中,有一篇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2级船舶科技报告,另一篇(二人合作)选为国际高性能船舶学会论文。陈蒲英工作刻苦,贡献突出,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并获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她多次当选为省及市妇代会代表。她的名字已收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会》中。陈蒲英现已退休,但正如她写的《金秋赞》:“离岗不思闲,扬鞭又上鞍。海疆情未了,科研再高攀……”。国际级艺术体操裁判——陈虹英陈虹英,女,中国致公党党员,沈阳体育学院教授,沈阳市政协委员。曾任辽宁省体操协会副主席兼艺术体操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体操协会艺术体操裁判委员会副主任。陈虹英,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就读于北流县立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考取容县高中,1953年考取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由于她勤奋好学,在校的第二年就被选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国际大型团体操表演赛。1957年毕业,分配到沈阳体育学院从事体操教学工作与训练。1984年,由国家体委选派她赴日本,参加艺术体操洲际性国际裁判训练班学习,经国际体联严格考核,获得了国际级裁判证书。从此在国内每年均担任省、市和全国艺术体操比赛的裁判长,正、副裁判长、高级裁判监督,以及多次主持和担任省、市和全国艺术体操裁判训练班的教授、培训与考核。1989年国家体委再次选派她赴意大利参加第七期国际艺术体操训练班学习,通过严格考核,再次获得了国际艺术体操裁判证书,为我国在国际艺术体操裁判领域争得了宝贵的一席。1993年经再次考核,晋升为国际Ⅱ级裁判。她先后赴日本、朝鲜、法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担任国际性重大艺术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并参加洲际裁判训练班和洲际艺术体操锦标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担任过洲际赛委会副主任。陈虹英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三八红旗手、教学先进工作者、妇女标兵、优秀侨眷等光荣称号。1993年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奖。陈虹英从事体育工作三十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操与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经验丰富,撰写的教学论文20多篇,参加编写《艺体普修》、《艺体专修》等全国统编教材和全民指导丛书《大众艺术体操》等,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其中《艺体普修》1992年获全国体院优秀教材奖。她的新著《全国体院艺术体操专修教材》即将问世。陈虹英对我国艺术体操事业以及为艺术体操裁判队伍的培养、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芳名已收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一书中。结束语诚然,兄弟姐妹皆专家,也并非就此一家,但较面积的丰收,十兄妹皆成专家,恐怕还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陶冶。十兄妹所在的自然村——民乐萝村,自古以来其陈姓就是个望族,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屡有所出。十兄妹的祖父陈干丞是前清的秀才、贡生,民国以来,祖父、母都热衷于新学,对地方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十兄妹的父亲,陈柱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诗人,柱对子女的读书,督责甚严,而且自己也勤奋好学,“黎明即起,朗朗的书声便把子女们从梦中唤醒”(掌故家郑逸梅语)。他日间忙于工作,就利用晚餐时间向子女们谈论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他谆谆告诫子女们说:“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的教薪收入,除家庭开支及子女教育费用外,大部分用于买书。他对子女们说,古今中外,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大都从勤奋中来。这样一个社会和家庭环境,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兄妹的成长。其次则是勤学苦读,十兄妹的读书是很自觉和勤奋的,就以长兄陈一百而言,他没有进过小学,小学阶段是在家由长辈督责自学。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但完成了小学阶段课程,而且还自学了部分中学课程和英语、法语,这给他后来上大学、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则是兄弟姐妹问的互相帮助,鞭策和鼓舞。陈虹英身体羸弱,体育并不是她的爱好和特长,可是偏偏北京体育学院就录取了她。她很犹豫,甚至到了学院还想退学,在这些关键时刻,都得到了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与鼓励、指点,使她坚定了信心,读完了体育教育专业,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磨练,成长为国际艺术体操Ⅱ级裁判和艺术体操专家,多次参加国际裁判工作。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固然是个条件,而自身的努力则更为重要。让我们都以十兄妹为榜样,勤奋好学,为祖国的腾飞而努力。 {:3_90:}{:3_11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