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民间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玉林八景诗》,一句一景,景景各不同。2006年,玉林特级厨师杨税平就萌发了寓鬱林八景于饮食的念头,即将玉林古八景制作成菜肴,让玉林古景的故事、文化通过一盘盘美味代代流传下去。直到2007年,他的得意门生、广西烹饪协会名厨委常务副主席曾基才将他的创意变现,制成了菜肴。遗憾的是,因这八景菜制作工序太过繁琐,且技术要求极高,一般厨师都望而却步,如今已很难见到了。而曾基当年参赛的照片已遗失,实是憾事一桩。 八景菜首次亮相美食大赛即获金奖 八景菜中的每一道菜,都尽可能还原了书中所描述的古八意本原的景致,并通过菜品的造型来表现古景的意韵。曾基在制作玉林八景菜肴时,就专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深入民间了解有关这八景的民间传说,最后整理出了一本名为《鬱州八景典故》的小册子,而后才动手制作。 “八景菜的创作,可以说经过了老、中、青三代厨师的研究、接力,才最终把它摆上餐桌。”曾基回忆,在他师父杨税平提出这种设想后,他和师兄曾用相当长一段时间构思造型、考虑选材,直到2007年,在玉林电力大厦举办的美食大赛中,才最终把这八道菜制作出来,并拿下金奖。 “制作这八道菜时,在师父杨税平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曾基以玉林菜味为根,时蔬鲜果结合,让人在原汁原味的地道风味中感受到玉林的风土人情。 第一道菜:石室仙踪 《玉林八景诗》中的第一句是“石室仙踪在鬱州”。石室仙踪位置就在现在的玉州区政府大院内,即大门的右边。据说它原是一个天然石穴,洞口有一巨大石头覆盖,洞内又大又深,传说是神仙修炼之处 。石穴旁有水井一口,历年来周边的居民都到此取水,久而久之,便将周围的石头踩成了一个个仿似“仙踪”的凹脚印。
苏华聪画的“石室仙踪”古景。
杨税平设计的“石室仙踪”图样。
“制作‘石室仙踪’这道菜,最主要是突出‘室’和‘踪’。”曾基介绍,制作“室”这一场景,他选用萝卜作为主食材,把萝卜的内里雕空,使之形成“室”的形状。而“仙踪”的食材,则选用水鱼脚和拆了骨的鸡鸭脚各一副,使之看上去像“仙人”走路。还可以将牛鼻煮成茸后,在上面印上一只“熊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曾基说,这道菜肴在烹制时,要用慢火煮透,还加少许淀粉调米汤芡,其味道特点是咸鲜可口,爽滑鲜香。 第二道菜:寒山应雨 “寒山应雨任君求”为八景诗的第二句,因而此景的菜名叫“寒山应雨”。 寒山在玉林城区北郊约8公里处,传说古时寒山绝顶上有一块飞来石,有兴云雨的神效。天旱时节,老百姓常到此处求雨。又一说为寒山顶上有一座四柱凉亭,亭内有一口小井,井水清澈可口,饮之不尽。
苏华聪画的“寒山应雨”古景。
杨税平设计的“寒山应雨”图样。 曾基介绍,“寒山应雨”是一道甜菜,用冻法烹饪,以应“山中大寒,不得归”的意境。将冰淇淋搅拌成一座山形,入冻库冰冻后上台。冰琪淋亦可考虑用刨冰代替。这道甜口清甜解腻,且有去火气之功效。 第三道菜:龙泉涌霞 第三道菜为“龙泉涌霞”,描述这个古景的诗句为“龙泉涌出流霞水”。民间传说旧时鬱州城南有一口水井(据说位置在南流江北边,云龙桥上游北岸,桥头龙家南面),井周围有1米高的砖墙围住,井下压着一条龙,一到天旱,这条龙就会呵呵喘气流出紫色的口水,故俗称龙泉。据传,“龙泉”的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泉水呈浅红色、紫霞色,故有“龙泉涌出流霞水”的诗句。
苏华聪画的“龙泉涌霞”古景。
杨税平设计的“龙泉涌霞”图样。 “龙泉涌霞”是一道羹菜,主料有玉林人俗称的“龙、凤、虎”,将其拆骨干炸后切成丝,再用苋菜做出紫色的汁,勾挂一个汁芡在小火烹煮下呈微“涌”状。曾基说,这道菜肉丝酥香,芡汁入口柔滑,非常美味。
以上为八景菜中的三菜 若想了解余下的五道菜肴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采写 | 玉林市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