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政八景③|双溪环带桥留韵:圭江源头,一座古桥承载的千年记忆
北流市平政八景
千年瓷都耀公平,六里书声映翠巅。
双溪环带桥留韵,将军故里壮史篇。
陆阳文驿续文脉,都长灵湫祈稔天。
金斗六修云瀑奇,石梯古道记烽烟。
“双溪环带桥留韵”,这句诗描绘的是平政岭垌圩(圭江源头)最具诗意的图景——两条溪流环抱古圩,一座古桥横跨圭江,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承载着军事戍守、瓷业兴衰与革命烽火的立体记忆,见证了圭江源头古圩的千年变迁。
一、核心景致:双溪抱圩,古桥映江
“双溪”指的是环绕平政岭垌圩的两条圭江源头支流——石梯河与岭南河,二者均发源于岭垌周边的云开大山余脉,在圩东侧呈“Y”型汇流后注入圭江干流,天然形成“双水环抱古圩”的格局,滋养着一方百姓。
景致的核心,是横跨圭江干流、紧邻平政岭垌圩的岭垌古拱桥。这座古桥长5.2米、宽1.8米、拱高3米,以本地花岗岩条石错缝砌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桥面的防滑石板上,留存着深约3厘米的独轮车辙印,那是岁月碾过的痕迹;两侧原有的石栏虽在抗战时期损毁,但桥身爬满的薜荔藤与金银花,为其增添了几分古朴生机。
古桥与圭江两岸的稻田、百年古榕及古圩老屋相映成景,构成“桥连两岸、水绕古圩”的诗意画卷,每一处细节都透着乡土的温润。
二、历史印记:从军事据点到瓷业枢纽
这座古桥的故事,重建于明代的军事戍守。据《北流县志》《谭氏宗谱》记载,古桥始重建于明永乐年间,由北流县丞陈谟主持修建。彼时,平政岭垌因地处圭江源头、云开大山余脉咽喉,成为明代桂东南重要的军事戍守据点。
明代时期,平政镇岭南村曾涌现出一对传奇兄弟——谭志高与谭志良。二人自幼习文练武,后投身军旅,因平定西南叛乱功勋卓著,成为名震一时的总兵将领。谭志高、谭志良两位将军平定西南叛乱后,曾率部驻守岭垌,以古桥为防御核心,依托石梯河、岭南河的天然屏障,构建“三面环水、哨卡联防”的军事布局:桥头设瞭望哨,桥基两侧留存的石砌凹槽(宽15厘米、深10厘米),正是当年架设木栅栏、拒马的遗迹;圩东北山顶的明代瞭望台残基、圩西“烟墩岭”的烽火台遗址,与古桥共同构成防御体系,明万历《殿粤要纂》将岭垌列为“北流十二哨之最要”,足见其军事地位之重。
在唐宋时期,随着古公平(即平政,曾是陆川古县城)岭垌窑业进入鼎盛,原来重建前的古桥一直是瓷业贸易的“黄金节点”。窑工每日经桥将对岸“高岭头”“瓷土冲”的高岭土与平政岭南河岸边的制瓷河沙运至窑场,桥面深浅不一的车辙印,便是当年往返运输瓷料的实物见证(重建后桥面的石板由于足够厚重,被保留使用);每逢农历圩日,各村窑场的商贩推着垫着稻草的独轮车,满载影青碗、青釉盘过桥入圩,在“瓷货行”前摆摊交易。交易完成后,瓷货分两路外运:水路从圩东圭江码头装竹排、小木船,顺流而下经平政圩、隆盛圩、清水口等码头停靠补给,至北流街转乘大船,沿圭江入郁江、过梧州进西江,最终抵达广州港外销南洋;陆路则由挑山工沿古道翻山越岭,挑往广东高州等地,再从当地港口出海,形成“一水一路、南北贯通”的“桥连窑圩、瓷随江走”盛况。据《岭垌村志》记载,清代岭垌窑年产瓷器超10万件,经此桥转运的瓷器占本地交易量的40%,古桥俨然成了“千年瓷都”对外联通的关键门户,默默见证着岭垌瓷业的繁荣过往。
三、烽火岁月:革命与抗战的鲜活见证
近代以来,古桥又被刻上了革命与抗战的印记,成了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
1927年,俞作豫回到平政岭垌开展革命活动时,常以桥畔的古榕为掩护,向窑工、圩民宣传进步思想,古桥成了秘密联络据点,见证着革命火种在乡村的传播。
1944年日军侵扰平政岭垌,当地民众与游击队依托古桥的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桥栏在炮火中损毁,如今桥身仍清晰留存3处弹痕,每一道痕迹都是抗战岁月的鲜活记忆,诉说着平政人民的不屈抗争。
四、今日烟火:延续千年的生活气息
历经数百年风雨,岭垌古拱桥至今仍是村民往来圭江两岸、出入圩场的主要通道,烟火气息从未消散。每日清晨,可见村民挑着担过桥赶集,脚步声、谈笑声与流水声交织,勾勒出最质朴的乡土图景。
每年春季,岸边鲜花盛放,金黄的花海簇拥着古桥与青瓦古圩,成了圭江源头田园风貌的标志性场景。岭垌古桥底下的流水声似乎正在详述桥与圩的辉煌的历史;古榕树下设起休憩石凳,村民常在此闲谈古桥往事,延续着与双溪、古桥、古圩相依的生活传统。
“双溪环带桥留韵”,韵在山水,更在岁月。这座古桥,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着平政千年记忆的“活化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