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政八景①
千年瓷都耀公平,六里书声映翠巅。
双溪环带桥留韵,将军故里壮史篇。
陆阳文驿续文脉,都长灵湫祈稔天。
金斗六修云瀑奇,石梯古道记烽烟
北流平政镇这座千年古镇,竟藏着“景德镇陪都”的瓷业荣光
平政八景以圭江为纽带,串联起平政千年人文与山水传奇。作为系列开篇,首篇聚焦平政的“产业根基”——千年瓷都耀公平,正是这跨越千年的窑火,奠定了平政桂东南陶瓷文明核心的地位。
平政古称“公平”,为何敢称“千年瓷都”?
平政古称“公平”,曾是陆川古县城,其“千年瓷都”的称谓,并非空泛之说,而是源于岭垌窑址实打实的历史积淀与权威认证。
早在夏商时期,岭垌村就已出现私有制陶作坊,为岭南陶瓷埋下火种。历经商周至隋唐的技术迭代,北宋中期进入规模化生产,南宋达至巅峰,形成以平政为中心的制瓷核心区,千年未断的制瓷脉络,成为“瓷都”的根基。
真正让平政“出圈”的是宋代——这一时期的岭垌窑,创下多项“华南之最”:窑群集中在9平方公里区域,现存30余条龙窑,最长达108米(广西迄今发现最长古代瓷窑),单窑单次可烧1-2万件瓷器,民间流传“99条龙窑连缀山间”的盛景;配套1000余部水轮车、800余支水碾,形成“瓷土开采-制坯印花-龙窑烧制-水路运输”的完整产业链,是当时岭南唯一规模化制瓷基地。
工艺上更堪称“独步华南”,烧制的影青瓷(青白瓷)达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境界,专家评价“可与景德镇同期产品媲美,部分工艺更胜一筹”。出土的“绍兴二年梁二郎号记”“开禧丁卯何绍先制”瓷模,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印证当时已形成规范化制瓷体系。
正因如此,岭垌窑被古陶瓷专家直接誉为“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陪都”。中科院文物院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其“是宋代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瓷窑群,影青瓷质量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这成为“千年瓷都”最权威的背书。
一座窑址,如何塑造平政的文明底色?
岭垌窑的影响,早已超越“制瓷”本身,渗透进平政的经济、文化与产业基因。
它是岭南手工业革命的策源地:首创“一钵一器仰烧法”“龙窑分段控温技术”,突破传统局限,带动周边形成匣钵制作、燃料供应等配套产业,技术辐射粤西、桂南全域。
它奠定了古公平的经济枢纽地位:宋代影青瓷经圭江(北流河平政段)转运至广州,远销东南亚及中东,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陶瓷货源,史料记载“舟楫昼夜穿梭于圭江岭垌段,窑烟映江成霞”。民间民谣“大米粽探岭垌,小米粽探沙垌”,正是平政因瓷业富庶的生动写照,古公平的县城地位也因此巩固。
更塑造了平政“刚柔并济”的文化基因:中原工匠带来的技艺与本土文化融合,孕育出“精工细作”的匠心;而窑址所在的岭垌村,既是圭江源头,又是明代谭氏戍边将军、近代俞氏革命兄弟的故乡,千年瓷火与尚武、文教精神碰撞,形成独特气质——出土瓷片上中原审美与岭南民俗交融的纹饰,便是最佳见证。
千年窑火未熄,如今成了什么模样?
岭垌窑的技艺从未中断,清末民初虽规模缩减,但窑火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岭垌瓷厂成为北流四大瓷厂之一,技术工人还参与组建北流第三瓷厂,为现代三环集团等企业输送核心力量。
1997年,岭垌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部分龙窑完成保护性修缮,村内建起陶瓷文化陈列馆,独家展示出土瓷器、制瓷工具及工艺复原场景。如今,龙窑遗迹与现代陶瓷生产线共同构成“千年瓷脉”,成为北流“中国陶瓷名城”的唯一历史源头。
“千年瓷都耀公平”,不仅是对平政过往荣光的总结,更藏着这座古镇“以瓷立城、以瓷传脉”的文化密码。下一篇,我们将聚焦平政的“文脉”,看看六里书院如何培育出多位革命英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