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462|回复: 1

[其他] “生于故土,归于故土,此生无憾!”致敬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10-25 0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杨老先生此生,如黄山青松般挺拔苍劲。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四古巷那座承载着徽派建筑古韵的七进三间宅院中,诞生了一位日后改写物理学史的伟大学者。今日,我们怀着无限敬意,追忆这位科学巨擘波澜壮阔的一生。

清华园中,少年杨振宁浸润于书香墨韵,骨子里早已铸就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1935年,十三岁的他在清华西院11号院留下的影像,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双澄澈眼眸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抗战烽火中,他随父辗转至昆明,在西南联大师从吴大猷先生研习《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二十余岁便在学术深海中激起璀璨浪花。

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三十五岁的杨振宁与三十一岁的李政道共同揭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神秘面纱,这一发现如春雷般震撼物理学界。彼时多少权威学者断言“不可能”,却终被吴健雄女士的β衰变实验证实——两位青年学者以颠覆性的勇气,推翻了被奉为圭臬的对称性定律,这正是中华学人骨子里“不迷信权威”的求真精神。

杨老先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费米、泰勒等大师切磋时,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堪称理论物理的巅峰之作。其方程之美,如徽州木雕般既严谨对称又灵动飘逸,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后在纽约石溪分校任所长时,他又开创“杨-巴克斯特方程”,将统计物理与低维量子理论推向新维度,使量子群研究在世界学术之林抽枝展叶。

最令人动容的,是杨老先生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之际,他毅然写下“归国探亲”的家书,在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总理共商基础科学发展大计;1997年在纽约石溪设“满庭芳”宴,让海外游子品尝家乡滋味;晚年更在清华园筑起高等研究院,引得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归国效力,这哪里是建研究院?分明是为祖国科学事业播撒火种!

2003年,杨老先生题写“归根居”三字,自喻“东篱归根翁”。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回归祖国。临终前,将两千余件珍贵手稿、藏书悉数捐赠清华,“杨振宁资料室”中陈列的,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

去年九月二十二日,百岁高龄的他在清华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寄语后学,那目光仍如星辰般璀璨。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他仍牵挂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这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精神,早已镌刻在清华高等研究院的石碑上,更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科学家的心头。

今日,我们不须以悲戚送别,而应以崇敬相送。杨老先生生于合肥,归于合肥,中间在清华、在石溪、在普林斯顿,处处皆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坐标。他常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字箴言不仅是治学之道,更是中华学人安身立命之本。

杨老先生此生,圆满了所有梦想,走完了所有道路,尽到了所有责任。生于故土,归于故土,此生无憾!此刻,让我们含泪微笑,送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精神将如长江之水,永续流淌;他的事业将如黄山之松,永世长青!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10-2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杨公如松,扎根故土探寰宇。少年负笈,西南燃星火;诺奖折桂,物理谱新章。归帆终泊清华岸,此生无悔映山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