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前三季度,玉林市外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海关统计,2025年1—9月,玉林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25.6亿元,同比增长118.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这一增速远超全国和广西平均水平,使玉林外贸增速位列广西第一,规模排名全区第八。
在全国进出口增长4%、广西增长12.7%的大背景下,玉林外贸何以实现增速飞跃?深入剖析其发展路径,不仅为西部地区外贸突围提供样本,更为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外贸企业带来启示。
玉林海港码头。(资料图片)
三大支柱撑起外贸奇迹
玉林外贸的爆发式增长,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加工贸易异军突起、外商投资企业活力迸发,以及对东盟市场的深度开拓。
加工贸易成为拉动玉林外贸增长的绝对主力。前三季度,玉林市加工贸易进出口157.1亿元,增长217.8%,占同期玉林外贸总值的69.6%。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66.7亿元,增长28.3%,占29.6%。这一数据表明,玉林已成功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更令人瞩目的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增长。前三季度,玉林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1亿元,激增792.1%,占全市外贸的66.9%。外商投资企业在玉林的密集布局,既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认可,也反映出玉林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
在市场布局上,玉林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成效显著。前三季度,玉林对东盟进出口117.4亿元,增长220.6%,占全市外贸的52.1%。特别是对印度尼西亚进出口达90.9亿元,增长198.7%。此外,对台湾地区进出口30.9亿元,增长390.4%;对韩国进出口20.9亿元,增长12.8倍。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169.3亿元,增长157.4%,以及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40.4亿元,增长232.9%,这些数据都印证了玉林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见成效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玉林外贸不仅在“量”上实现了突破,在“质”上也取得了提升。
出口方面,电解镍成为最大亮点,出口67.8亿元,增长903.9%,占玉林市出口总额的59.8%。与此同时,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竹木草制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分别出口16.2亿元、10.7亿元、3.8亿元、3.2亿元、1.3亿元,增速在0.3%至35.6%之间。这种“新兴+传统”的出口产品结构,既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又巩固了传统产业优势。
进口方面,镍湿法冶炼的中间品进口88.2亿元,增长346.2%,占进口总值的大头。香料进口4.7亿元,增长25.2%;机电产品进口4.6亿元,增长43.9%。这种进口结构充分满足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为加工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新业态新模式注入新动能
玉林外贸的突破,还得益于新业态的培育和通关效率的提升。
跨境电商实现零的突破。玉林海关积极落实海关总署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改革措施,并设立专岗及时解决企业申报环节的疑难问题,大幅提升通关效率。对于玉林小商品市场而言,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的落地,使种类繁多的小商品“全球卖”更加便捷,为外贸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玉品出海”发车,为玉林外贸发展增添新渠道。(资料图片)
“玉品出海” 战略加速推进。玉林海关将服务“玉品出海”地方重大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加强与商务、工信、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协作,深入调研分析产业结构,找准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践行“如我通关”理念,利用“关企面对面”“关长送政策上门”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讲,从各业务环节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和详细指导。
玉林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深挖政策潜能、优化监管服务,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开展业务培训、推送公众号政策解读等方式“实地+网络”多维度宣传,助力企业全面了解海关惠企政策。同时,优化业务流程,应用“远程属地查检”作业新模式等,以智慧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企业活力增强,未来可期
在外贸规模扩大的同时,玉林外贸主体也在不断壮大。前三季度,玉林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75家,新增50家,企业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0.6%。这一数据表明,玉林外贸增长具有广泛的企业基础,而非仅依靠少数大企业。
面对未来,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外贸面临着美国可能再次加征关税、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挑战。但鉴于玉林外贸产业基础夯实、经营主体活跃,预计全年外贸将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玉林外贸的爆发式增长,为西部地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同时,要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政策红利,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此外,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是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关键举措。
玉林外贸的历史性突破证明,即便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精准施策、深耕细作,区域外贸依然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