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玉州大地,从城区到乡村、从主干公路到偏远村道,一条条“畅、洁、绿、美”的“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如一根根毛细血管将城乡连接起来,为乡村振兴打通经济“血脉”。 玉州区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变“畅”,道路运输能力、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均排在玉林市前列。“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为玉州区脱贫攻坚铺就“连心路”,也为乡村振兴搭建了“快车道”。
玉州区“畅、洁、绿、美”的村道。(资料图片)
美丽农村路成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路 近日,汽车沿着国道324线行驶,转入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在村口的门楼牌坊下,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里的各个网红打卡点。作为玉林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鹏垌村迅速在全市乃至全国走红,不仅被央视等多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还吸引了广西区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要发展,先修路。位于仁东镇,途经鹏垌、都甘、木根等村庄的仁东至木根公路获评2024年度玉林市“美丽农村路”称号。曾经的仁东至木根路段,由于缺乏系统的交通规划,道路狭窄,泥泞不堪,各项基础设施落后。仁东至木根公路建成后,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鹏垌、都甘、木根等村庄带来了发展机遇,有效促进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成为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走在鹏垌村平坦宽敞的道路上,古巷道、古井、古树、花园、池塘映入眼帘。“以前我们想都不想敢,鹏垌村有一天能发展成这样。”陈世念说。他曾担任鹏垌村三届村主任,退任后,与人合伙经营农家乐。随着前来鹏垌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农家乐、餐饮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们不用再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收入也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然而,早在2011年8月以前,鹏垌村还是一片破旧颓败的景象,让当时刚当上村主任的陈世念没少心生落寞。那时,村里到处坑坑洼洼,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孩子靠零散的种养维持生活,村里每年的集体收入只有两三万元,甚至不够正常开支。虽然仁东镇距离玉林城区较近,但鹏垌村是全镇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庄。 “十三五”之初,国家出台“村村通硬化路”鼓励政策。玉州区把农村公路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先行工程,全面织密农村道路网。在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村民和爱心人士捐款自筹、村民投工投劳等多方努力下,鹏垌村实现了全村通硬化路。 路通,财通。鹏垌村通过硬化道路、美化环境,创建康乐庄生态园,挖掘村里的文化历史并申报古村落遗址保护项目,蜕变成玉林乡村旅游的“网红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等。村民不仅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也翻了几番。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成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一路通则百业兴。如今的仁东至木根公路上,自驾旅游、收购农产品等车辆络绎不绝。“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以前的泥路坑坑洼洼,没想到有朝一日村里的水泥路能一直修到家门口,出行方便多了,来村里游玩的人也多了。”鹏垌村村民李阿姨看着村里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话语间透着喜悦。公路开通,出行便利,村里人气旺,财气也旺,大伙的日子更是越过越旺。 鹏垌村成为玉州区农村公路变身“致富路”的一个缩影。玉州区交通运输等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坚持把农村公路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2024年,玉州区积极谋划旅游路、产业路等项目,推动农村公路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修建农村水泥路和沥青路,不仅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一直以来,玉州区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自1997年设区以来,玉州区先后开展“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工程”“乡乡镇镇通二级公路工程”“行政村村村通硬化道路工程”“玉州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多项大型农村公路建设活动,取得斐然成效。2000年,玉州区59个行政村实现100%通公路;2002年,玉州区在广西率先实现100%通二级以上公路;2014年,玉州区59个行政村在广西率先实现100%通硬化路;2019年底,玉州区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97年底设区之初的83公里增加到196.535公里,20多年间,农村公路总里程增长幅度达137%;2021年,玉州区获评“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称号。 农村公路不仅建好,还要管好、护好、运营好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目前,玉州区管养的农村公路里程为242.78公里。农村公路建好后,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和养护,管好、护好、运营好,才能保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加强道路管理方面,玉州区首先解决“怎么管”的问题。设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路产路权保护管理机制,增强路政管理软硬实力,加大打击占路建筑、占道经营、占道乱摆摊设点等涉路违法行为,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同时,充分发挥镇、村作为农村公路的“主人翁”力量,完善路产路权确认工作,为路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玉州区持续不断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在如何高成效养护好农村公路上下功夫。2024年,玉州区在广西率先实行将辖区内207公里农村等外村屯路纳入政府财政管养新模式,将辖区等外村屯路管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提供有力保障。 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玉州区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行“管养分离”,实现养护市场化、专业化、机械化。据介绍,玉州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县、乡、村日常养护的定额标准每年每公里分别为18000元、13000元、6000元,高于自治区标准,农村公路养护事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依托辖区内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玉州区已实现村村通客车,建制村通客运率达100%。农村客运车辆、农村公交车辆每天累计运送乘客约4500人次,年均运送乘客约150万人次,既确保农村道路客运“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公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千里坦途,大路如歌”。一条条宽敞的农村公路不仅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像一条条彩带,串联起乡村的美景和希望,成为了农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