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焦点] 北流杨尤芳:从“赤脚医生”到全国人大代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黄兰萍 通讯员 黄冠华)她是原北流县塘岸公社大罗大队的一名赤脚医生,平时全心全意为群众防病治病,得到周边群众的高度信赖和认可,前来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而她总是随喊随到,不摆架子、不分昼夜,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她,就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尤芳。在北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北流市档案馆等地,杨尤芳感人的事迹或记录在案,或被人记在心里。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到北流市,寻找杨尤芳生前的足迹,重温她当年苦练本领的励志经历,感受她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c4075dcda8a2b3cedf1ebae83dea494d.jpg

苦练本领 从接生员到“赤脚医生”

在北流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把有关杨尤芳的档案资料一一找了出来,总共有5份。其中,有两份资料是开展向杨尤芳学习的决定,有三份资料详细记录了杨尤芳当选自治区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的情况。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医少药,于是,通过短期医疗知识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初级农村卫生人员。农村社员亲热地称这些光着脚能下田穿上鞋能看病的人为“赤脚医生”。出生于1933年的杨尤芳,1958年被贫下中农推荐,并经过短期培训,担任了北流县塘岸公社大罗大队的接生员。杨尤芳非常热爱这份工作,风里来,雨里去,日夜奔忙为产妇接生。在接生过程中,杨尤芳经常遇到产妇、婴儿患病的情况,却不能给予治疗,内心很是着急。因此,杨尤芳下决心学医,可对于一个只粗识文字的人来说,困难重重。

“砍柴要磨刀,干革命就要苦练本领。”杨尤芳当年说过的话清晰记录在档案资料中。有段时间,杨尤芳被抽到公社卫生院协助接生工作,医生诊病时,她就在旁边学,辨症开药。不识字,就先认药,对照处方画出字模带回家边认边学。碰到不懂的药性,就请教司药和医生。经过日积月累,杨尤芳渐渐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社员群众纷纷请她看病。1969年冬天,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社员群众一致推荐杨尤芳为大队的“赤脚医生”。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杨尤芳深感责任重大,她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经杨尤芳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对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绩突出的杨尤芳,在197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当选为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担任国家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期间,还因贡献突出受到表彰。而她本人,也从一名“赤脚医生”荣升到北流县卫生局副局长,玉林地区卫生局副局长……

无私奉献 待病人如亲人

1973年3月的一天晚上,杨尤芳的家里挤满了人,特别热闹。人们听说她明天就要往县里卫校学习去了,都来为她送行,鼓励她努力学好本领,女社员们的话更是说个不完,格外亲切。有的人还想让杨尤芳在走之前再给看一次病,或者再作一次产前检查。夜深了,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去。但是,杨尤芳的心情则是久久不能平静,她切身感受到乡亲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期盼,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妈妈在我心里是一个很热心,乐于做善事的人。她经常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里,但我还是为她感到自豪、骄傲。”杨尤芳的大儿子罗林,说起母亲的故事时很是情不自禁。杨尤芳一心为人民群众着想,把方便让给病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她家的床铺本是刚好够用,却经常腾出一张作“留医床”,遇到需要观察病情或病情危急的,杨尤芳会果断把他们留下,在自己家里留医、留产。有时一张床不够用,她就让出两张床,叫自己的孩子到邻居搭铺。据罗林回忆,那时每年有不少于30个病人在家中的“留医床”住过。

在大罗村里,每当人们谈起杨尤芳为群众治病时,大家都赞叹道:“哪家有病人半夜去喊,尤芳半夜来;哪家有病人没有去报,尤芳也主动来。她为大家想得真周到。”此外,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坚持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遇到急重病人总是回头复诊,直至病情好转才放心。面对经济困难的病人,还经常少收甚至不收钱进行治疗。

到医院任职后,她“本色不改”,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先垫付医药费、住院费等费用。退休之后,杨尤芳仍选择继续上班,发挥余热,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医者的忠诚与担当,诠释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我是从档案馆的这些史料里面知道北流曾经有过这么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她的事迹很感人,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年轻的人大代表,我们一定要以杨尤芳为榜样,牢记职责、无私奉献、一心为民,不辜负选民对我们的信任。”北流市人大代表、北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蒋智群说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