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义即丝国,其原因便是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地中海世界最珍贵的衣料。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等重要商品的西运交通道路,亦称为丝绸之路。
在汉代,中国人在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时,选择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进入西亚和欧洲,这便是西汉张骞所开辟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距离西域最近的北海合浦出发,途径泰国,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印度洋,穿霍尔木兹海峡到土耳其,或穿红海到达埃及,这是中胃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隋,繁荣于唐宋。流经博白的南流江,是一条沟通中原与东南亚的“黄金水道”。它上通鬱林、北流,沿北流河北上,溯桂江,过灵渠,入湘江直抵中原地区;下达合浦、北海,可通交趾,东南亚,印度洋和地中海。
博白在汉代属合浦郡辖地,是我国最先开拓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河与海洋对接的丝绸之路关键路段。而汉代的合浦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它不但在海上架起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沟通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秦朝以前,南流江出海一带已有航海活动。《越绝书》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行,去则难从。”周成王十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今越南中部的“越裳国”向周朝进贡,其进贡之道,及经南流江、北流江而至桂林再入湘。《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经略岭南,“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可见当时南流江出口已形成了原始港口,海上已经有了民间贸易。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开拓疆土,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攻百越民族。进入岭南的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为了解决秦军粮饷转运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7年命令监禄御史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以卒凿渠,以通粮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及南流江水系的交通,使大批秦军源源南下。为了巩固岭南的统治,秦朝有组织的移民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共50万“罪人”迁往岭南,做上门女婿,经商,“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实际是“移民实边”。第二次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惯用语南越地”。就是派罪犯筑长城和建设南城。第三次是“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土卒补衣。秦皇帝许其万五千人。”实际上是派这些妇女来采岭南作土卒的配偶。于是,大批中原汉人随军南下定居。秦末中原动乱而岭南偏安,入迁岭南的客家先民不返回中原,而在岭南安居乐业。
西汉初期的中国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商贸活动频繁。在汉武帝时,原本由西安经西域去大秦的陆上丝绸之路一度受到大月氏和安息的阻碍,中国和大秦之间的商贸要依靠印度海船进行倒载转运。为了突破陆上阻碍,汉武帝曾七次率众到沿海进行巡视,最后决定派员带大量丝绸和陶瓷、黄金等商品,从合浦和徐闻搭船经暹罗湾(今泰国湾),绕马来西亚到印度东海岸进行贸易,初步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段。
到了东汉恒帝年间(公元164年),罗马大秦王安敦为了突破安息的长期分离,遣使由罗马搭船循地中海到达埃及亚历山大港,由陆上经埃及北部到红海边的迈奥霍穆港,再搭船经印度和锡兰的中介港抵达交趾的日南,和东汉建立了联系。从此,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交往,不断有大秦人到中国访问和经商。同时装载丝绸、布匹、陶瓷、谷种的中国商船,亦经印度洋而直抵红海,与北非和大秦通商,终于接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次年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出桂阳王湟水,征集楼船十万人,会至合浦,征西瓯。南流江又成了征战之水路。平安南越国后,留下大批兵卒戊边。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大军平安南越国,将秦置三郡的地区扩建为九郡:南海、苍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汉武帝划出原南海郡和象郡交界的地方置合浦郡,而交趾、九真、日南是汉帝国最南边的郡治,其地今为越南管辖。此三地的朝贡商船,只能沿岸行驶,合浦沿海及南流江便成为其必经之道。
西汉后期,湖南南部开峤道,又对灵渠作了进一步治理,使湘江、桂江、北流河、南流江这条中原出北部湾往交趾的天然水道更是得到交通。因此,当时的汉朝使者和商船,大都由合浦启航出洋。外国的使者与商人,也大都在合浦登岸,沿南流江而上中原地区。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前40年)二月,交趾征侧贰反(征侧乃麋冷县雒将的女儿,嫁朱鸢人诗索为妻。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遂与其女弟征贰反叛)。攻城粮地,自称为王。《资治通鉴》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载:“征侧等寇乱连年,乃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通障溪,储粮谷……”遗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马援从苍梧率师抵博白后,派兵凿石疏通马门滩,以便行舟。再沿南流江直抵合浦港,然后汇诸路兵,共率领“楼船”大小两千余艘,士兵二万余人,在合浦乾体港操练,然后出发征战交趾。于建开十九年平安。此后大开零陵,桂阳峤道,南北交通益便。马援在博白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浪平的桂门头,南宋《传输地纪胜》云:“桂门头在鬱林郡之西,始呼为鬼门头。”这是马援陆路取道贵县郁林南征古道。尚有博白县城的饮马江,疏凿马门滩纪碑,南流江沿岸的伏波祠;传云紫阳山三官堂洞口刻凿有伏波将军马援笔迹“真君堂”三字,经千余年风雨,剥削,文革中又遭红卫兵铲除,字迹已失,还有“啮浪铜船”,《郡国志》载:“马援造铜船济海,即归附,程安已沉于渚。天晴水澄,往往望见船楼上恒似有四寸水,不知几十丈也。”故清康熙年间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提督、广西学政钱福昌作《博白县志序》云:“至若古迹之犹存者,铜船啮浪,柳疏大将之营……。”
疏凿马门滩后,更便利舟楫之行,中国与南海诸国交通日盛,罗马帝安敦的使者在后汉时即归交趾经南流江入汉。《后汉书》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徼外蛮弗究不事人邑蒙献生犀,白雉。”这是外国商人由日南经合浦溯南流江向汉朝廷进行官方贸易和交往。《后汉书·大秦传》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堂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綵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中,还记载了一条合浦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自日南(今越南广治省)障塞,徐闻、合浦船行五月,有都元国(在马来半岛东南部近新加坡海峡之外);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约在今缅甸南部锡唐河入海口附近的勃固);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约在今伊洛瓦底江中游沿岸,缅甸蒲甘城附近的悉利);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约在缅甸的太公城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十月余,有黄支国(约在今印度东南海滨的康契普拉姆),民俗略与珠崖相关。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贡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耦,为蛮夷贾船转致送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遗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在今越南最南端);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即今斯里兰止,古称狮子国是南非、西亚海上贸易中心地区),汉之译使者比还矣。”这是史籍关于中国至印度洋之间海上航路最早的官方记载。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路之一。
《廉州府志》载:“(汉)武帝威德远播,薄海从风,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现在幅辏肩摩,实为海疆第一繁庶之地。”外国商人,一方面仰慕中国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为博取汉皇帝的厚赐,也纷纷组团前来。一些民间商人也从物产丰富的四川运蜀锦等商品到合浦、交趾一带交换玳瑁、琥珀、珍珠、琉璃等。他们大都从合浦乘船经南流江再直达长安和中原地区。
三国时,东吴为了经营合浦的海外贸易,发动了二次海上战争,孙权遣步陟为交州刺史,燮率兄弟奉节度使,震服百蛮,威尊无上。当时的交趾大守士燮、合浦郡太守士壹,治理合浦、交趾“四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控制了南海的市舶要冲,使合浦港的交通更加稳定繁荣。孙吴时,罗马商人秦论便由交州刺史送到建业。再后不久,交州刺史吕岱遣使南宣国化,扶南林邑等国相继入贡。西晋时,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曾与外商交易成巨富。在从南流江返航至白州时,因打猎追至双角峰北二十余里的绿萝村,发现了绝代美女绿珠,并“以珍珠三斛致之”。明丘濬《绿珠行》诗云:“交州使者洛阳客,白日劫商富财帛。金鞍宝马拥旌旗,万里南行日南国。征车晚过古白州,江山秀丽多娇柔。不惜明珠三十斗,买得佳人如莫愁。”石崇为了迎娶绿珠,曾在双角峰下柯木埇花园肚扩建行宫,移植花木,如同金谷园式,遗址至今尚存。
唐朝国力强盛,海上交通与贸易大发展。据《新唐书》记载:“天竺国有金刚、海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大唐皇帝为了显示大国风度,“以其地运,礼之甚厚。”因此,各国使者与商人十分乐意到中国。正如《旧唐书·地理志》所载:“交州郡护制诸蛮,其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自武帝以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贞观、开元之盛,贡朝者多。”外国使团和商贾由交趾进中原必经合浦,然后从南流江北上,抵中原,转长安,进谒唐皇帝,合浦港口出现了“舟船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忙景象。
唐代时,白州城西郊南流江畔建有通津亭,由于驿途过往的骚人墨客甚多,故题诗不少。其中有一首七绝诗云:
危亭北踞水南流,槛外频来海外舟。
十里青山花底睡,白州城郭月如钩。
此诗描绘了古代南流江海船航运的繁忙景象,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广西区政协副主席秦似教授《博白即景》有诗句云:
霭霭烟云古白州,登高岭下枕南流。
历朝不绝珍珠使,百代长行盐卤舟。
明代以降,南流江上游的鬱林成为粤西食盐最大的运销点。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规定鬱林等七州县改食廉、高二府盐。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清廷正式划南流江为广西食盐船道。输入货物以食盐居多,出口货物多为粮食,牲畜、蓝靛。民国二十年(1931年),广西广西盐务局下连鬱林局设于博白和福绵船埠。博白南流江沿岸的马村垌六瀑肚,顿谷陈公堂附近的糯禾埇、亚山绿峨嶂的蓝靛肚等地,则成为广西盛产染料蓝靛的基地,至今仍遗留有数十甚至数百个以上制造蓝靛用的大型染缸遗址。
史载:南流江上承定川河,自鬱林经博白汇诸溪,二万斤载重民船可通达。真上游可达北流新墟,该河岸有古代石刻“船埠”二字可以见证。至民国年间,南流江最繁荣的船埠为福绵船埠、广西省黄旭初省长的胞弟黄晓初,曾任福绵船埠盐务局局长。据《广西统计丛书》载:民国12年前,因贵一梧河道匪患多,贵县生猪也经船埠由南流江出口,每年达数万头,民国15年后才渐减。《合浦县商业志》载:民国25年船埠进口食盐一千万斤;28至29年,每年从南流江运进食盐八、九千万斤。那时船埠有商家69家,资本额157.36万元,其中盐庄11家,资本额153.7万元,占船埠商业资本总额的97.67%。后盐庄增加到26家,注册资本达900万元(法币)。食盐远销广西各地及云贵川湘。博白于民国年间亦在生鸡窑南2里的上街河岸建置盐税局收税,逐名叫“关厂”,其遗址至今尚存。
南流江是广西境内单独流入海洋之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其发源于北流市大容山莲花顶下南麓的六洋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玉林盆地。全程流经北流市的西琅、新墟;玉州区的茂林、名山、南江、玉林城区、城西,再向南流经福绵区的福绵区的福绵、新桥、石和、樟木、沙田,于铜鼓湾流入博白县境的护双村。(按2005年的博白县地图)流经城厢、博白镇、柯木、三滩、亚山、大利、顿谷、合江、沙河、菱角等10个乡镇,从从菱角镇的柱石村旺盛江口出境流入浦北县和合浦县,然后汇张黄、武利之水合为廉江。至合浦石康镇多葛村分出一支流经合浦县城西面称西门江;主要支流在合浦县党江口分叉注入北部湾,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120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30亿立方米。其中流经博白县境95公里,集雨面积26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9%。
古代文明,一般都是由河流孕育的,如四大文明古国都是源于江流而形成。
南流江不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军事之路,它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它使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相互交融,客家文化与南汉本土文化交融,岭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使博白在唐代便出现了“破天荒”中进士的梁恩与梁忠兄弟。并且孕育了博白向大海发展的理想。
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人类文明延续和进步的自然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海。海上丝绸之路昨日的辉煌是今天的铺垫。博白县疆域原来是接海的。清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载:“过龙潭堡渡龙潭江至多蛇村上,接合浦县沙尾厫出盐处,盐田系博白民田滨海。”1953年8月调整行政机构区域,划博白县虎塘、新村、河面、水东四个乡归合浦县,博白才失去了滨海。进入21世纪,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广西热情开辟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国家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跨区域的铁山港(龙潭)组团应运而生,博白县龙潭镇是玉林和博白面向大海发展的载体,博白又一次被推到改革开放的潮头。铁山港成为博白的出海口,两次激励了博白人临海应有作为的构思。全面发展龙潭产业园,是博白人向大海发展的依托,龙潭承载了博白人的海洋梦。
|
|